麦香村的清晨总带着麦秸的淡香。陈阳站在工坊门口,看着快递员把一箱箱贴着麦秸LoGo的包裹搬上货车,箱子上印着的“来自麦香村的手作”字样,在朝阳下泛着暖光。最新的订单列表里,有个备注格外显眼:“请在包裹里放一把麦香村的泥土,孩子想看看麦子生长的地方。”
一、泥土里的牵挂
陈阳捏着那张订单,转身往麦场走。露水还挂在麦茬上,他蹲下身,用竹片小心翼翼地挖了一小捧带着麦根的泥土,装在牛皮纸小袋里,又在袋口系上几根麦秸。“这泥土里有去年的麦香,”他对着空气自语,像在跟那个素未谋面的孩子解释,“等开春下了雨,就能钻出绿芽来。”
包裹寄走的第五天,收到了一张照片:城里的阳台上,小袋泥土被种进花盆,旁边插着根麦秸,孩子正举着放大镜观察。附言写着:“他说要等麦子长出来,再寄一根给麦香村的土地‘认亲’。”
陈阳把照片贴在“远方墙”的新板块——“泥土的旅行”。旁边很快多了更多照片:有泥土被放进玻璃瓶,和城里的鹅卵石摆在一起;有泥土里冒出了嫩芽,配文“麦香村的春天,在我家阳台发芽了”;还有老人捧着泥土袋,说“闻着味儿就想起老家的麦场”。
“原来不只是麦秸能当信使,”张技术员看着照片笑,“一把土、一根草,都是咱村的名片。”他提议做一批“麦香土壤标本”,用透明小瓶装着麦场土和麦秸粒,附上打印的麦场故事,当作赠品随订单寄出。
这个点子大受欢迎。有位在外漂泊三十年的老人收到标本,特意打来电话,声音哽咽:“一打开就闻到了老家的味儿,我孙子问我麦子是不是会唱歌,我说等他放假,带他回麦香村听。”
二、麦秸课堂的延伸
“麦秸手作材料包”成了城里小学的“香饽饽”。上海的一所小学专门发来视频:教室里,孩子们围着老师学编麦秸蚂蚱,讲台上摆着陈阳寄去的麦秸标本和麦场照片。老师在视频里说:“孩子们现在写作文,再也不会把麦子写成‘长在树上的金色果子’了。”
工坊索性和几所学校合作,开起了“云端麦秸课”。每周三下午,李奶奶坐在麦场边,对着手机镜头教孩子们编麦秸小篮子,身后是金黄的麦垛,风吹过麦叶的声音顺着信号传到城里的教室。
“李奶奶,麦秸为什么会变黄呀?”屏幕里的孩子举着手问。
李奶奶拿起一根青麦秸和一根黄麦秸对比:“就像你们长大了会换牙,麦子成熟了,麦秸就换了件黄衣裳呀。”孩子们的笑声隔着屏幕传过来,惊飞了麦场边的麻雀。
陈阳把孩子们的作品照片整理成相册:歪歪扭扭的蚂蚱、漏底的小篮子、像小狗又像小猫的动物……每张照片旁边都贴着孩子的话:“这是我编的麦香村的小狗,它会守护麦子。”
“这些孩子,说不定以后就是麦秸手艺的新传人呢。”王大伯翻着相册,眼里的皱纹都笑开了,“咱那时候哪想得到,编麦秸还能教城里娃认庄稼。”
三、流动的麦香市集
村里的老槐树底下,新搭了个“麦香市集”。每月逢五,就把工坊的麦秸制品摆出来,也让村民们卖些自家种的绿豆、腌的咸菜。没想到不仅吸引了邻村人,还来了不少城里的游客,都是看了麦秸产品想来村里看看的。
“这筐鸡蛋上贴的麦秸标签真别致,”一个戴草帽的姑娘拿起鸡蛋,标签是用麦秸编的小圆环,上面写着“王婶家的土鸡蛋”,“连标签都舍不得扔。”
王婶笑着说:“这是小陈教俺们编的,说这样显得咱村的东西有心意。”她指着旁边的试玩区,“姑娘要不要试试编个麦秸戒指?俺家孙女昨天还编了个给她同学当生日礼物呢。”
市集角落设了个“交换角”,城里游客带来的绘本、玩具,和村民的麦秸手作、新鲜蔬菜摆在一起。一个穿背带裤的小男孩用一本《城市绘本》换了个麦秸编的小火车,捧着跑向妈妈:“妈妈你看,这是用麦子做的火车,能开到麦香村!”
陈阳看着这一幕,在笔记本上写:“麦秸做的不只是物件,是桥啊。”他抬头望向村口,快递车正满载着新的包裹出发,车身上的麦秸LoGo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枚流动的印章,盖在城乡之间的路上。
夕阳西下时,市集渐渐散了。李奶奶把没卖完的麦秸灯笼点亮,挂在槐树上,灯笼的影子在地上晃啊晃,像一群跳舞的麦秸精灵。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混着麦秸被风吹动的沙沙声,成了麦香村新的歌谣。
这歌声里,有麦秸的韧性,有土地的厚重,更有从乡村到都市、又从都市回到乡村的,流动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