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老槐树下的广播站又响了,熟悉的乡音里混着轻快的电子提示音:“今日点播:李大爷为在深圳务工的儿子点一首《故乡的云》,附留言‘家里的麦子收完了,亩产1200斤,比去年多收150斤,你别惦记’。”
广播站的新设备是村里数字文化站配的,站长是刚毕业回来的大学生小林。她正对着触屏终端操作,屏幕上滚动着村民的点播信息:“王婶想给上海的孙女发段视频,内容:菜园里的茄子结了”“张叔需要点播《采茶舞曲》,送给同村在杭州开茶馆的侄女”“周奶奶想录段话给孙子:‘别总熬夜,家里的鸡蛋给你留着’”。
一、声音里的牵挂与慰藉
“以前寄封信得等半个月,现在点开‘乡音连线’,想说话想看看家里,随时都能接上。”来点播的张叔凑过来看,屏幕上他在上海打工的儿子正挥着手,背景是高楼大厦,“你看这小子,说上周刚涨了工资,还问家里的老黄牛好不好。”
小林点开视频连线功能,镜头对准不远处的牛棚,老黄牛正嚼着草料。张叔的儿子在那头笑着说:“爸,黄牛看着比去年壮实,您别总牵着它犁地,雇个机器多省劲。”张叔骂了句“你懂啥,机器哪有牛仔细”,眼里却笑出了褶子。
广播站的角落里,摆着个“乡愁信箱”,是个刷着红漆的木盒子,里面塞满了在外村民的留言纸条。小林会定期把这些纸条录入系统,生成电子语音播报。“今天念的这条是广东的小陈写的:‘妈,您上次教我做的辣椒酱方子记不清了,能不能让广播站播一遍步骤?’”话音刚落,王婶就举着手喊:“我会!我来说步骤,让小林录下来发给他!”
王婶对着话筒讲得仔细:“辣椒得选红透的,晒半干再剁,姜末要多放,盐按一斤辣椒一两盐的比例……”小林把这段话录成音频,上传到“乡音库”,标注“小陈妈妈的辣椒酱方子”,这样小陈随时能听,其他村民也能借鉴。
二、屏幕两端的家乡与远方
傍晚时分,广播站的灯光亮了起来。屏幕上显示着今日数据:接了23通视频连线,播了15条乡音留言,帮6户村民传送了农作物照片。小林整理着设备,听见喇叭里传来李大爷的声音,他正对着镜头给儿子看新收的麦粒:“你看这颗粒,饱满着呢,家里啥都好,你安心干活……”
信号那头,深圳的出租屋里,年轻人举着手机,镜头里是熟悉的老槐树和父亲的笑脸,眼眶悄悄红了。他刚发了工资,想给家里买台新洗衣机,正通过广播站的“代购通道”让小林帮忙下单——这是广播站新增的服务,帮不会网购的村民买东西,帮在外的年轻人给家里寄物品。
“上周帮赵哥给家里寄了台电风扇,他说他妈总舍不得开空调,吹风扇正好。”小林翻着代购记录说,“还有人让我帮忙拍村里的晚霞、稻田,说想家的时候就看看。”广播站的硬盘里,存着几百段这样的视频:春天的油菜花田、夏天的荷塘、秋天的谷堆、冬天的雪景,成了在外游子的“电子乡愁”。
墙上的电子屏分三个板块:“乡音点播”“视频连线”“家乡影像”。“家乡影像”里,有村民自拍的“乡村日常”:有人在田埂上追鸡,有人蹲在灶台前蒸馒头,有人在晒谷场扬场……这些带着泥土味的画面,在短视频平台上竟有了不少粉丝,有人留言:“这才是真正的生活,比滤镜里的乡村真实多了。”
三、数字时代的乡土温情
广播站的“乡音课堂”每周开两次,教老人用智能手机。张奶奶上周学会了跟城里的孙子视频,现在每天早上都要捧着手机说上半小时:“你看院里的石榴红了”“你爷爷又去河边钓鱼了”。孙子则通过屏幕教张奶奶用“买菜App”,说:“奶奶,您想吃啥直接点,第二天就送到村口的智脑站,不用麻烦邻居了。”
中秋前,广播站发起“云上团圆”活动,把在外村民的视频祝福剪辑成短片,在村头的大屏幕播放。画面里,有穿着工装的年轻人举着月饼说“想家”,有抱着孩子的媳妇给公婆磕头,有学生模样的姑娘展示奖状说“没给家里丢脸”。台下坐着的老人小孩仰着头,笑着笑着就抹起了眼泪。
“以前总觉得数字这东西冷冰冰的,”李大叔看着屏幕里儿子的脸,跟旁边的人说,“现在才知道,它能把人心拉得这么近。”晚风拂过老槐树,广播站的灯光透过窗户,在地上投下温暖的光斑,里面浮动着乡音、笑声,还有跨越千里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