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单纯依靠技术应用已难以满足复杂的乡村治理需求,构建多方协同的数字治理体系成为推动乡村善治的关键。村子以“数据互通、多方联动、服务下沉”为核心,探索出一套贴合乡村实际的数字治理新模式。
一、治理数据的互联互通与共享机制
1. 跨部门数据中台的搭建:村子联合乡镇政府、派出所、卫生院、学校等多个部门,打破以往数据“各自为战”的壁垒,搭建起统一的乡村数据中台。将人口信息、土地确权、社保医保、教育档案、矛盾纠纷等分散在各部门的数据进行标准化整合,形成涵盖“人、地、事、物、组织”的全域数据库。例如,村民的健康数据可在卫生院与村卫生室间实时共享,老人的慢性病管理方案能精准同步;土地流转信息与农业补贴发放系统互联互通,避免错发漏发。数据中台设置严格的权限管理,确保信息安全的同时,让各部门能按需调取数据,提升决策效率。
2. 村民参与的数据共建模式:鼓励村民通过村口的“数字议事亭”或手机小程序,主动上传房屋安全隐患、公共设施损坏等信息,并对治理服务进行评分反馈。这些来自村民的“一手数据”成为治理的重要补充,例如有村民上传某段村路塌陷的照片,系统自动将位置信息推送给村委会和路政部门,24小时内便完成了修复。村里还定期举办“数据开放日”,用可视化图表向村民展示年度治理数据,如矛盾调解成功率、环境卫生达标率等,让村民直观感受治理成效,增强参与感。
二、多方主体的协同治理网络
1. “线上议事厅+线下理事会”融合:线上搭建“村民议事云平台”,村民可针对村规修订、项目建设等议题发起讨论、投票表决,避免了以往“开会人到不齐”的难题。线下则保留传统的村民理事会,由村干部、乡贤、村民代表组成,负责对接线上意见、协调复杂事务。例如,关于是否引进光伏发电项目,线上收集到87条村民建议,理事会汇总后邀请技术人员现场讲解,最终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达成共识。
2. 数字技术赋能网格化管理:将全村划分为8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员,手持智能终端实时上报网格内动态。系统根据事件类型自动派单,如发现秸秆焚烧,信息直达环保专干;遇到邻里纠纷,推送给调解委员会。网格员还能通过终端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代办社保认证、水电费缴纳等服务,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一次,网格员发现独居老人家中漏水,通过终端发起紧急工单,维修人员15分钟便赶到现场,比以往节省了近1小时。
三、服务下沉的数字化末梢延伸
1. “一站式”数字服务站全覆盖:在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数字服务站,配备触屏终端和专职操作员,为村民提供社保查询、政件办理、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针对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操作员可代为操作;年轻人则可通过手机App自助办理,系统自动关联所需材料,无需重复提交。例如,村民办理低保申请,线上填写信息后,系统自动比对家庭收入数据,符合条件的直接进入审核流程,办理时间从原来的3天缩短至1小时。
2. 应急响应的数字化提速:构建“监测-预警-处置”全链条应急系统,在水库、山体等危险区域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水位、位移等数据。一旦超标,系统自动向村干部、村民手机推送预警信息,并联动附近的应急小分队。去年汛期,系统提前2小时监测到某段河堤水位异常,通过广播、短信、微信群多渠道通知,30分钟内转移了低洼处的12户村民,避免了险情发生。
村里的老槐树旁,新安装的电子屏正滚动播放着本周的治理数据:“本周办结村民诉求23件,满意度98%;网格事件处置平均时长4.2小时”。树下乘凉的村民们看着屏幕,偶尔讨论几句,数字治理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已悄然融入柴米油盐的日常。这种协同化的数字治理体系,既保留了乡村的人情温度,又注入了高效的技术动能,让乡村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