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子的牛棚中,弥漫着干草与牲畜混合的气息。角落里,一个旧牛轭静静躺在那里,宛如一位沉睡的老者,承载着往昔与耕牛相伴劳作的岁月。
牛轭由坚实的木材打造,表面光滑且色泽暗沉,那是长期被牛汗水浸润以及岁月打磨的结果。牛轭的形状呈弧形,贴合牛的肩部曲线,两端的孔洞因绳索长期的摩擦,边缘变得圆润光滑。在牛轭的中间部位,有一道浅浅的凹槽,那是牛肩长期负重留下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艰辛与付出。
陆延走进牛棚,一眼便瞧见了这个旧牛轭。他轻轻走过去,蹲下身子,用手抚摸着牛轭的表面,粗糙而又熟悉的触感传来。“这个旧牛轭,以前可是耕牛劳作的好搭档,承载了村子里多少农事活动的记忆啊。”陆延的眼神中满是怀念,思绪瞬间飘回到过去那些与牛轭相关的日子。
小时候,每到春耕时节,天还未亮透,陆延就会跟着爷爷来到牛棚。爷爷熟练地将旧牛轭套在耕牛的脖子上,然后牵着牛,扛着农具走向田间。耕牛迈着沉稳的步伐,牛轭随着牛的走动微微晃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到了田间,爷爷吆喝一声,耕牛便在牛轭的牵引下,奋力地拉着犁铧,将沉睡一冬的土地翻开。陆延跟在后面,看着新鲜的泥土在犁铧后翻滚,心中充满了对新一年丰收的期待。
炎炎夏日,牛轭又陪着耕牛在田间辛勤劳作。烈日高悬,牛儿身上汗水淋漓,牛轭紧紧地贴合在牛肩,承受着耕牛劳作时的巨大拉力。尽管天气酷热,耕牛在牛轭的辅助下,依然坚持完成各项农事,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保障。
陆延还记得,自己曾好奇地试着将牛轭套在小牛犊的脖子上,可小牛犊却调皮地甩着头,不愿配合。爷爷见状,笑着走过来,耐心地教陆延如何正确地给牛套轭,还给他讲述了许多关于牛轭和耕牛的故事。那一刻,陆延对牛轭和耕牛之间的默契有了更深的理解。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拖拉机等现代化农具逐渐取代了耕牛劳作,旧牛轭也完成了它的使命,被搁置在牛棚角落。然而,它在村民们心中的地位从未改变,它是村子里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象征。
“这个旧牛轭,见证了村子里的农耕岁月,也见证了耕牛的辛勤付出。”陆延站起身来,感慨地说道。这时,你也走进牛棚,点头说道:“是啊,它是乡村发展的见证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农耕文化。”
陆延和你商量着如何让这旧牛轭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意义。或许可以将它清理干净,放在村子的农耕文化博物馆里,旁边配上详细的说明和耕牛劳作的图片,向后人展示传统的农耕方式;或许可以对它进行创意改造,比如将其设计成一件独特的装饰品,放置在村子的文化广场上,成为乡村文化的标志性景观。牛棚里,干草的香气萦绕在旧牛轭周围,它在陆延和你的讨论声中,仿佛也在期待着以新的方式继续见证乡村的变迁,传承那份坚韧不拔的农耕精神与乡村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