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东风乡的闷热午后,秦宇轩刚在乡企办写完给林书记的第四份进展报告,合作社的负责人就带着两名农户闯了进来,手里攥着皱巴巴的记账单。
“秦主任,这系统根本没法用!”种植大户周老根把单子拍在桌上,上面红笔勾着好几处错漏,“昨天录的番茄采收量,今天一看少了两百斤,跟采购商对账差点吵起来!”
秦宇轩拿起单子,指尖划过系统导出的电子账,眉头瞬间皱紧。数据显示“采收量800斤”,可周老根的手写记录是1000斤。孙工凑过来检查,发现是系统的“批量录入”功能出了bug——一次输入超过500斤,数据就会自动截断。
“这是优化系统时没考虑到大户的采收规模。”孙工额头冒出汗珠,“之前按小合作社的需求设计,没料到会有上千斤的批量录入场景。”
秦宇轩让周老根坐下慢慢说,才知东风乡有6家种植大户,单次采收量都在800斤以上,新系统的漏洞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订单对接。“必须24小时内修复!”他当即拍板,“孙工,你今晚守在电脑前,联系地区科技公司改程序;赵科,去统计所有大户的采收习惯,给系统升级提供依据。”
当晚,乡企办的灯亮到后半夜。孙工对着屏幕反复调试,直到凌晨三点,才把批量录入的上限调整到2000斤。秦宇轩陪着他核对数据,看着周老根的1000斤番茄顺利录入系统,才松了口气。
可难题还没结束。5月30日,乡财政所的会计找到秦宇轩,手里拿着补贴核算表:“秦主任,你们的系统算出来的补贴金额,跟我们手工算的差了1200块,这可咋交代?”
秦宇轩赶紧对比两份表格,发现问题出在政策衔接上。系统里预设的“种植补贴标准”是去年的,今年地区新出台政策,每亩补贴提高了5元,系统没及时更新。“是我们的疏忽,没跟紧政策变动。”他当即让赵科去县财政局拷贝最新的补贴文件,逐条核对后更新系统参数。
补贴数据刚校准,新的矛盾又冒了出来。6月2日,三个偏远村的合作社联合反映,他们那里电力不稳,计算机经常突然关机,录入一半的数据全没了。秦宇轩跟着他们去村里查看,发现变压器还是十年前的老设备,一到用电高峰就跳闸。
“这不是系统的问题,是基础设施跟不上。”赵科皱着眉说,“换变压器得申请专项经费,至少要半个月才能批下来。”
周老根急得直跺脚:“再有一周就要交夏季采收计划,没系统咋统计?总不能再用算盘算吧!”秦宇轩看着农户们焦虑的眼神,心里有了主意:“先给这三个村配UpS不间断电源,能撑半小时应急,足够保存数据;同时我给林书记写信,申请紧急调拨经费修变压器。”
6月3日,秦宇轩在给林书记的信里详细说明了情况:“东风乡试点暴露三方面问题:一是系统适配性不足,未覆盖大户需求;二是政策衔接滞后,补贴标准更新不及时;三是基础设施薄弱,电力问题影响使用。拟申请两万元应急经费,用于采购UpS电源和变压器维修。”
6月6日,林书记的回信和经费批复同步到了。信中不仅同意拨款,还附了县电力局的协调函:“已安排电力部门优先处理东风乡线路改造,一周内进场施工。另,提醒你们建立‘政策动态更新机制’,每月与相关部门对接一次,避免类似问题。”
拿到批复,秦宇轩立刻分工:孙工去采购UpS电源,当天就送到偏远村;赵科对接电力局,确定6月10日进场修变压器;他自己则牵头建立“政策对接台账”,明确每月5日和财政局、农业局沟通,及时更新系统里的政策参数。
6月10日,电力局的施工队开进东风乡。看着工人更换新的变压器,周老根笑着对秦宇轩说:“这下不用担心关机了,咱们也能安心用系统了!”秦宇轩点点头,目光却落在了手里的问题清单上——除了已解决的,还有“系统操作太复杂”“夜间故障没人修”等新问题等着处理。
6月12日,秦宇轩召集试点单位开座谈会,收集到11条改进建议。他把建议分类整理,对孙工说:“再简化三个核心操作步骤,做成贴纸贴在电脑上;同时安排技术骨干轮值,晚上留一个人在乡企办值班,处理紧急故障。”
6月15日,距离调研截止日仅剩7天。秦宇轩站在乡企办的院子里,看着农户们熟练地用系统录数据,电力稳定,补贴核算准确,批量录入也不再出错。赵科递来最新的统计:“所有问题都已整改,试点单位满意度从70%提升到92%。”
秦宇轩接过报表,心里却没轻松。他知道,这些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是最珍贵的调研成果。当晚,他在总结报告的草稿上写下:“基层信息化落地,不仅要建系统,更要解难题——适配需求、衔接政策、补齐基础,三者缺一不可。”
窗外的月光洒在办公桌上,系统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和农户们满意的笑容,在他脑海里交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只要盯着真问题不放,哪怕过程波折,最终也能让信息化真正扎根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