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年前忙年
1979年1月27日,除夕前一天,天刚蒙蒙亮,秦宇轩家的烟囱就冒出了袅袅炊烟。堂屋的八仙桌上,面粉袋子、猪油盆、泡好的黄豆整齐码放,大姐、二姐、三姐系着围裙在灶台边穿梭。四姐上周刚放寒假,一进家门就像只开心的小喜鹊,扎着新换的红围裙,捧着一摞干净的瓷碗跑前跑后,嘴里还哼着学校教的新歌,屋里屋外满是忙活年的热闹气。
“宇轩,醒了就来帮忙烧火!”母亲在厨房喊着。秦宇轩揉着眼睛走进厨房,刚坐下,四姐就踮着脚凑过来,把一个剥好的橘子塞给他:“哥,我昨天从县城买的橘子,可甜了,先吃点垫垫,等会儿有你忙的!”话音刚落,大姐就笑着拍了下四姐的后背:“小机灵鬼,别光顾着给你哥塞吃的,快把蒸笼刷干净,馒头坯子马上要上锅了。”
四姐吐了吐舌头,端着蒸笼往院角的水槽跑,脚步轻快得像阵风。秦宇轩添柴引火,火苗舔着锅底,很快把大铁锅烧得滚烫。大姐正用力揉着面团,案板上的面团被揉得光滑筋道;二姐在一旁分剂子,手里的小面团滚得圆溜溜;三姐则负责调包子馅,白菜猪肉馅、韭菜鸡蛋馅分装在两个大盆里,香气直钻鼻腔。“今天得蒸两锅馒头、三锅包子,还有你爱吃的红糖花卷。”大姐擦了擦额头的汗,语气里满是干劲。
母亲端来发好的面,往锅里撒了层玉米叶防止粘底,四姐及时把刷好的蒸笼递过来,还蹦蹦跳跳地帮着摆馒头坯子,虽然动作有些笨拙,却格外认真。“以前蒸馒头得省着面粉,今年你姐们挣了钱,去县城买了两袋精面粉,管够吃!”母亲看着满桌的食材,笑容里藏不住的欢喜。
第一锅馒头出锅时,热气腾腾的白雾裹着麦香扑面而来。雪白的馒头暄软蓬松,四姐伸手就要拿,被二姐轻轻拍了下:“先给爸妈尝,咱们等包子和花卷都蒸完再吃。”四姐点点头,挑了个最大的馒头,踮着脚递给里屋的父亲,脆生生地说:“爸,你尝尝,这馒头可暄乎了!”惹得大家都笑了。
蒸完面食,灶台火力不减,轮到炸货登场。父亲从里屋拎出一大块五花肉,是昨天去县城买的,切成小丁后,和着淀粉、葱姜末拌匀。“今年炸两盆肉丸子,一半红烧,一半留着过年炒菜。”父亲边说边往油锅里下丸子,金黄的丸子在油里翻滚,滋滋作响。四姐守在旁边,手里拿着漏勺,跃跃欲试地想帮忙捞丸子,父亲笑着把漏勺递给他,手把手教她掌握火候,四姐学得有模有样,眼睛亮晶晶的。
炸完肉丸子,母亲把泡好的黄豆磨成浆,点上卤水做成豆腐,再切成小块下油锅炸。金黄的炸豆腐浮在油面,外酥里嫩。秦宇轩负责烧火,四姐就帮着递碗递盆,时不时帮母亲擦汗,小小的身影在厨房转个不停,嘴里还跟姐姐们分享学校里的趣事。
下午,三个姐姐合力做皮冻,四姐也没闲着。她按照大姐的吩咐,仔细刮着小块猪皮上的油脂,虽然手上沾了不少油污,却依旧专注。大姐把处理好的猪皮切成细条,二姐烧火煮水,三姐加葱姜、料酒去腥,四姐则蹲在灶边,时不时往锅里添点柴火,还不忘问:“姐,皮冻冻好后,真的会亮晶晶的吗?到时候我要端去给隔壁小花看看!”“当然了,到时候让你先尝一块。”三姐笑着说。
小火慢熬两个小时,猪皮渐渐融化,汤汁变得黏稠。四姐主动端起装满汤汁的瓷盆,小心翼翼地往院子里走:“我知道放哪最凉,昨天我看见王婶家的菜就在那儿冻的!”凛冽的寒风正好当“天然冰箱”,看着四姐认真的模样,大家都忍不住夸她能干。
傍晚时分,最后两项活计轮到秦宇轩和父亲——炒花生、炒瓜子。四姐也凑过来帮忙,她蹲在旁边,手里拿着小笸箩,等父亲炒好花生,就帮忙筛掉沙土。炒好的花生透着焦香,四姐搓掉红衣,先给秦宇轩塞了一颗,又给每个姐姐都递了几颗,自己才捏起一颗放进嘴里,眯着眼笑:“真好吃!比去年买的还香。”
忙到天黑,堂屋的八仙桌上已经摆满了年货。一家人围坐在炕边休息,四姐靠在秦宇轩身边,说着说着就打了个小哈欠,没多久就靠在母亲怀里睡熟了。等四姐睡熟后,秦宇轩看着三个姐姐,认真地说:“姐,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开了,改革的春风都吹来了,咱们的针线活不能总等着别人找上门。”
大姐愣了愣:“那你有啥想法?”“年后咱们去县城找间小铺子,”秦宇轩眼神亮了起来,“既能帮人做衣服、定做款式,还能进点布料卖,一举两得。你们三个轮着看店,妈也能去搭把手,比现在在家等活干强多了。”
父亲攥着旱烟袋,点了点头:“县城人多,需求也大,这个主意靠谱。”二姐笑着说:“还是小弟有见识,咱们听你的,年后就去县城看看铺子。”三姐也附和道:“到时候咱们进些时兴的布料,说不定生意能更红火。”
夜色渐深,院门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秦宇轩望着窗外的星空,心里满是憧憬。家里的针线活要拓展开,饭馆要扩店,新的一年里,处处都是希望。他知道,只要顺着这股改革的春风往前闯,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