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四年七月,京城的盛夏暑气正盛,皇宫大殿内却因一份份来自藩地的奏折,弥漫着一股振奋的气息。大靖皇帝端坐于龙椅之上,手中翻阅着各地官员呈递的奏报,眉头渐渐舒展,嘴角露出了久违的笑意——这些奏折,几乎都提到了同一个地方:燕云。
青州藩王的奏折里写道:“效仿燕云开设惠民坊,免费医馆解百姓病痛,高产粮种让亩产增两成,今岁青州无一人因饥寒流离,百姓皆称‘燕云之福,惠及青州’”;凉州守将的奏报中提及:“参照燕云‘军民联防’之法,加固城防、训练军队,联合牧民巡逻,半载以来边境无匪患,匈奴小股势力亦不敢靠近”;并州刺史更是在奏折里附了一幅画,画中是并州新建的蒙学班,孩童们端坐读书,旁注“依燕云蒙学之制,免学费、供午餐,三月间入学孩童增三百余,百姓称颂皇恩,更念燕云萧王夫妇之贤”。
皇帝将这些奏折放在御案上,目光扫过殿内的文武百官,沉声道:“两年前,燕云遭匈奴入侵,城池残破、百姓流离,朕曾以为,恢复燕云至少需十年之功。如今看来,是朕低估了萧玦夫妇的能力,也低估了‘务实惠民’的力量!”他拿起青州的奏折,声音提高了几分,“青州旱灾多年,百姓困苦,效仿燕云之法仅半年,便实现‘无饥民、无流民’;凉州边境动荡,依燕云边防之策,便换得‘边境安、民心稳’。燕云能从废墟中崛起,成为藩地治理的典范,萧玦夫妇功不可没!”
兵部尚书率先出列,躬身道:“陛下所言极是!萧王镇守燕云,不仅击退匈奴、稳固边防,更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其‘攻防结合、以和为贵’的边防策略,值得所有边境藩地效仿;苏王妃推行的惠民坊,涵盖医、学、业,实实在在解决百姓难题,此等‘以民为本’的治理思路,更是天下藩地的表率!”
户部尚书也随之附和:“据户部统计,今岁燕云的粮税较去年增三成,互市税收更是填补了边境军饷的缺口,既无劳民伤财之弊,又有富民强边之效。萧王夫妇的治理之法,既利民生,又利国库,当予以嘉奖,以激励天下藩王!”
百官纷纷赞同,请求皇帝对萧玦夫妇予以表彰。皇帝沉吟片刻,目光坚定地说:“萧玦夫妇平定战乱、重建燕云,惠及百姓、安定边境,更为天下藩地树立了治理样板,此等功绩,不能不赏!”他当即下令,命翰林院草拟嘉奖令,又传旨内务府,准备赏赐之物。
三日后,一份加盖了皇帝玉玺的嘉奖令,由八百里加急送往燕云。此时的蓟州,正沉浸在夏粮丰收的喜悦中。田埂上,百姓们忙着收割小麦,金黄的麦穗在阳光下泛着光泽,打麦场上的石碾子“吱呀”转动,装满粮食的麻袋堆成了小山;惠民坊的工坊里,新织的丝绸被运往各地,制皂坊的肥皂因互市热销,工匠们正加班加点赶制订单;边境的望胡城,互市依旧热闹,大靖的粮食、匈奴的马匹交换频繁,两国百姓的笑声在街道上回荡。
萧玦与苏清鸢正在蓟州郊外的农田里,查看玉米的长势。农艺师汇报说,今年的玉米长势比去年更好,预计亩产能突破三百五十斤,萧玦正笑着与百姓讨论秋收后的存储方法,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京城的使者到了。
使者翻身下马,手持嘉奖令,高声道:“蓟州萧王、苏王妃接旨!”萧玦与苏清鸢连忙整理衣袍,率领随行官员、百姓跪地接旨。使者展开嘉奖令,浑厚的声音在田埂上响起: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燕云遭战乱之祸,城池残破,百姓流离,朕心忧之。萧玦、苏清鸢夫妇临危受命,镇守燕云,躬身治理。击退匈奴,固边防而安四境;开设惠民,解民忧而暖民心;推广粮种,丰五谷而足仓廪;互市通商,通有无而促和平。短短一年有余,燕云从废墟崛起,百姓安居乐业,边防稳固无虞,实为藩地治理之典范!
今念其功绩卓着,特赐黄金千两、绸缎百匹,封苏清鸢为‘一品诰命夫人’,赏穿蟒袍、戴朝珠。望尔等再接再厉,续传惠民之策,永固边境之安,为大靖藩地治理再立新功!钦此!”
“臣萧玦、臣妇苏清鸢,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萧玦与苏清鸢双手接过嘉奖令,声音中带着一丝激动。周围的百姓和官员纷纷起身,脸上满是喜悦,有人高声喊道:“恭喜王爷!恭喜王妃!”欢呼声在田埂上此起彼伏,连远处的孩童都跟着拍手叫好。
使者将赏赐的黄金、绸缎交给萧玦夫妇,笑着说:“王爷、王妃,陛下在朝堂上多次称赞您二位,说您二位是‘治世之才’,还让百官都学习燕云的治理经验呢!”萧玦握着使者的手,诚恳地说:“多谢陛下恩典!燕云能有今日,并非我夫妇二人之功,而是陛下的信任、百官的协力,更是燕云百姓的辛勤付出。这份嘉奖,当属于所有为燕云努力的人。”
消息很快传遍了蓟州城。百姓们自发地聚集起来,敲锣打鼓,抬着水果、粮食,来到王府外庆祝。有的百姓拿着新收割的小麦,说要让王爷王妃尝尝今年的新粮;有的工匠捧着新织的丝绸,说要给王妃做件新衣裳;蒙学班的孩子们更是排着队,举着自己写的“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毛笔字,稚嫩的声音喊着“恭喜王爷王妃”。
王府的大门敞开着,萧玦与苏清鸢站在门前,向百姓们拱手致意。萧玦拿起话筒,对百姓们说:“乡亲们,陛下的嘉奖,是对燕云所有人的认可!两年前,咱们燕云遭战乱,大家吃了不少苦;这两年,咱们一起重建家园,一起种新粮、开工坊、守边境,才有了今天的安稳日子。这份嘉奖,属于每一个勤劳肯干的燕云人!”
百姓们听了,纷纷鼓掌欢呼。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走上前,捧着一碗刚熬好的小米粥,递给苏清鸢:“王妃,这是今年的新米熬的粥,您尝尝。以前咱们饿肚子的时候,是您给咱们送粮食、开医馆;现在日子好了,咱们也想让您尝尝咱们的心意。”苏清鸢接过粥碗,轻轻吹了吹,喝了一口,温暖的粥水滑入喉咙,她笑着说:“谢谢老人家,这粥真甜。以后,咱们还要一起努力,让燕云的日子过得更甜!”
随后几天,燕云的官员们也纷纷来到王府道贺。负责惠民坊的官员说:“王爷王妃,有了陛下的嘉奖,咱们推广惠民政策更有底气了!下一步,咱们计划在各县都开设惠民医馆,让更多百姓能免费看病。”负责边防的将领也表示:“咱们会继续加强军队训练,完善军民联防,绝不让匈奴有可乘之机,不辜负陛下和王爷王妃的信任。”
萧玦与苏清鸢一一接待,与官员们讨论着燕云未来的发展。苏清鸢看着手中的“一品诰命夫人”诰书,对萧玦说:“陛下的嘉奖,既是认可,也是责任。咱们不能停下脚步,还要继续完善惠民坊,推广新粮种,把互市办得更好,让燕云的百姓过得更安稳、更幸福。”
萧玦握住苏清鸢的手,目光坚定:“你说得对。这份嘉奖,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咱们要让燕云不仅是藩地治理的样板,更要成为百姓幸福生活的样板。等秋收后,咱们就着手在各县开设惠民医馆和蒙学班,再引进几种新的经济作物,让百姓有更多增收的路子;边境方面,还要和匈奴进一步深化互市,除了物资交易,还可以开展文化交流,让和平的根基更稳固。”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王府的庭院里。嘉奖令被郑重地挂在书房的墙上,旁边是燕云的地图,地图上用红笔标注着已开设的惠民坊、农田、边防工事和互市地点,还有许多待开发的区域用蓝笔圈出——那是燕云未来的希望。
苏清鸢看着地图,轻声说:“你看,燕云还有这么多地方可以发展。等将来,每个县都有惠民医馆和蒙学,每个农户都能种上高产粮种,每个工匠都能靠手艺挣钱,边境再也没有战乱,那该多好。”
萧玦从身后轻轻抱住苏清鸢,笑着说:“会的。只要咱们一起努力,和百姓们一起加油,那一天很快就会到来。陛下的嘉奖,是对咱们的鼓励,也是对燕云百姓的肯定。咱们要带着这份认可,继续往前走,让燕云的明天,比今天更好。”
庭院外,百姓的欢笑声还在继续,远处传来工坊的机杼声和农田里的吆喝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燕云最动听的旋律。这份旋律里,有百姓的幸福,有官员的担当,有萧玦与苏清鸢的坚守,更有大靖王朝国泰民安的希望。而皇帝的嘉奖令,就像一束光,照亮了燕云的未来,也照亮了天下藩地治理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