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三年七月,燕云的雨季带着连绵的湿气笼罩大地,却没能挡住百姓们奔向惠民坊医馆的脚步。从蓟州到云州,从平原州县到山区村落,一座座挂着“惠民医馆”木牌的屋子相继开门纳客,药柜里整齐码放的草药散发着清苦却安心的香气,郎中们诊脉的手指、开方的毛笔,成了百姓心中最可靠的“健康屏障”。
蓟州惠民坊医馆的后院里,老郎中张大夫天还没亮就起身了。他提着灯笼走进药材库,仔细检查每一味草药的成色——当归要选断面呈黄白色、有浓郁香气的,甘草得是质地坚实、味甜醇厚的,连最普通的金银花,都要挑花苞饱满、无杂质的。“药材是治病的根本,一点都不能马虎。”张大夫一边分拣草药,一边对身边的学徒说。他行医三十年,见过太多百姓因缺医少药、吃了劣质药材而耽误病情,如今有了惠民医馆,他只想把最好的药材、最用心的诊治,给每一个上门的患者。
辰时刚到,医馆的门就被推开了。第一个进来的是西坡村的王奶奶,她捂着胸口,咳嗽得直不起腰。“张大夫,您快给我看看,这咳嗽又犯了,晚上都睡不着觉。”王奶奶坐在诊脉凳上,声音沙哑。张大夫连忙伸出手指搭在她的手腕上,眉头微蹙:“老人家,您这是老毛病了,风寒积在肺里,得慢慢调理。我给您开一副宣肺止咳的方子,里面加了川贝和杏仁,您回去用砂锅慢熬,每天喝两次,喝完这七副,保管能好利索。”
他一边写药方,一边叮嘱:“熬药的时候,水要加够,大火烧开后转小火,别糊了。要是觉得苦,就少放一点冰糖,不影响药效。”王奶奶接过药方,看着上面工整的字迹,眼眶一红:“张大夫,谢谢您。以前我这咳嗽犯了,要让儿子用牛车拉着,跑几十里路去城里看病,光路费就要几十文,药钱更是贵得吓人。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您开的药才五文钱,真是托了王爷和王妃的福啊!”
张大夫笑着摆手:“这是我们该做的。您快拿药回去熬,别耽误了病情。”王奶奶刚走,又有几个村民陆续进来——有孩子发烧的,有妇人腰疼的,有老人腿疼的,张大夫一一接诊,从辰时忙到午时,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医馆里候诊的百姓们看着他忙碌的身影,没人抱怨等待的漫长,反而主动帮着维持秩序:“大家别挤,张大夫辛苦,咱们排队慢慢来。”
此时的苏清鸢,正在平州县的惠民医馆里抽查。她手里拿着医馆的接诊记录册,一页页仔细翻看——“七月初一,接诊三十二人,多为风寒、腹泻;七月初二,接诊二十七人,有五名孩童发烧……”记录得详细清晰,她满意地点点头。可当她走进药材库,脸色却沉了下来——本该满柜的甘草只剩下小半袋,金银花的袋子里还混着几片枯黄的叶子,连最常用的柴胡,都有几支发了霉。
“医馆负责人在哪?”苏清鸢的声音带着一丝严肃。负责药材管理的李管事连忙跑过来,看到苏清鸢手里拿着发霉的柴胡,脸一下子白了:“王妃娘娘,这……这是属下的疏忽,最近雨季,药材受潮了,还没来得及补充。”
“疏忽?”苏清鸢把发霉的柴胡放在桌上,“百姓来看病,是把健康和性命托付给我们,你一句疏忽,就能对得起他们的信任吗?药材短缺了为什么不及时上报?受潮发霉的药材为什么不及时处理?要是让百姓吃了这种药,病情加重了怎么办?”
李管事低着头,不敢说话。苏清鸢深吸一口气,语气缓和了些:“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惠民医馆容不得半点马虎。现在,立刻把所有受潮、发霉的药材清理出去,集中销毁,绝不能流入百姓手中。我马上让人从王府药库调运一批草药过来,保证三天内送到。以后每周都要检查药材质量,短缺了及时上报,一定要让百姓能看上病、吃上好药。”
李管事连忙应声:“属下记住了!以后绝不再犯这样的错误!”苏清鸢又叮嘱了几句药材储存的注意事项——要保持药材库通风干燥,容易受潮的草药要放在竹篮里悬空存放,名贵药材要单独保管,才放心离开。
离开平州县后,苏清鸢没有直接回蓟州,而是去了偏远的石漠滩村。这里山路崎岖,百姓们出门看病很不方便,她之前就安排了“流动医队”每月下乡两次,今天正好是医队来的日子。还没到村口,就看到村民们已经在老槐树下摆好了桌子,几个孩子拿着野花,在村口张望。
“王妃娘娘来了!”有人看到苏清鸢的马车,高声喊道。村民们立刻围了过来,脸上满是欢喜。流动医队的郎中们已经开始接诊了——老郎中赵大夫正在给一位行动不便的老奶奶诊脉,他跪在炕边,仔细询问病情;年轻的李郎中则在给孩子们检查身体,教他们洗手、刷牙的卫生习惯。
“赵大夫,我娘这腿最近总是疼,走不了路,您快给看看。”村民张强扶着老母亲,焦急地说。赵大夫掀开老人的裤腿,看到她的膝盖又红又肿,叹了口气:“老人家这是风湿性关节炎,雨季湿气重,就容易犯。我给您开一副外敷的草药,再教您一个热敷的法子,每天敷两次,坚持一个月,就能缓解不少。”
苏清鸢走到旁边,看着赵大夫配药,轻声问道:“村里还有多少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孩子?都上门看过了吗?”赵大夫点点头:“我们昨天就来了,已经走了十户人家,今天上午再看五户,就能把村里需要诊治的人都看完。您放心,每一户我们都登记了,后续还会回访。”
说话间,有个村民拿着一个布包跑过来,里面装着刚煮好的鸡蛋:“王妃娘娘,郎中们辛苦了,快吃点鸡蛋补补身子。”苏清鸢接过布包,笑着说:“谢谢大家,不用这么客气。你们的健康,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夕阳西下时,流动医队的诊治结束了。村民们送他们到村口,手里拿着自家种的蔬菜、水果,非要塞给他们。苏清鸢推辞不过,收下一把新鲜的青菜,笑着说:“等下次医队来,我给大家带些新的药材和卫生小册子,教大家更多预防疾病的知识。”
马车驶离石漠滩村,苏清鸢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村庄,心中满是欣慰。从蓟州到平州县,从固定的惠民医馆到流动的医队,从仔细挑选的草药到耐心细致的诊治,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对百姓的关怀。药香弥漫的燕云大地上,百姓们不用再为看病发愁,不用再因缺医少药而焦虑,他们的脸上,多了安心的笑容,心中,多了对未来的希望。
夜色渐深,蓟州惠民坊医馆的灯还亮着。张大夫还在整理当天的接诊记录,学徒们在清洗药罐、分拣草药。药柜里的草药散发着清苦的香气,与窗外的月光交织在一起,成了燕云百姓夜晚最安心的陪伴。苏清鸢知道,医馆遍地只是开始,未来,她还要让更多的健康保障覆盖燕云,让每一个百姓都能安居乐业,无病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