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二年盛夏,燕云的阳光格外炽烈,田地里的玉米已长到一人多高,翠绿的叶片在风中沙沙作响,却难掩土地深处那一丝若有若无的旱情——入夏以来,燕云的降雨量比往年少了三成,靠近河流的田地还能靠河水灌溉,远离河流的高地已开始出现干裂,村民们每天天不亮就挑着水桶去河边打水,累得满头大汗,却依旧难解庄稼的缺水之困。
“再这么旱下去,今年的秋收怕是要受影响了。”农桑官王大人站在田埂上,望着干裂的土地,愁眉不展地对萧玦和苏清鸢说,“往年遇到旱情,咱们只能靠天吃饭,要是连着一个月不下雨,高地的庄稼就全完了。”
苏清鸢蹲下身,手指抚过干裂的土壤,心中已有了主意。她起身对萧玦说:“我们可以在蓟州城外的河流上游修建一座水库。水库能拦截雨季的洪水,储存水源,等到干旱的时候,再把水引到田地里灌溉,这样既能防涝,又能抗旱,周边的千亩良田就都能保住了。”
“水库?”萧玦有些疑惑,他从未听过这个词。苏清鸢连忙解释:“就是在河流狭窄的地方,用土石筑一道堤坝,把水拦起来,形成一个大水池。这样一来,不管是雨季还是旱季,我们都能控制水量,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她还拿出纸笔,画出了水库的简易图纸——堤坝的高度、宽度,水库的容量,以及引水灌溉的渠道,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萧玦看着图纸,眼前一亮:“这个办法好!既能解决旱涝问题,又能长久受益。我这就调遣士兵,再组织百姓,一起修建水库!”
消息传开后,百姓们纷纷响应。大家都知道,修建水库是为了保住庄稼,为了以后的好日子,所以不用官府催促,每天天不亮就扛着锄头、推着小车,赶往河流上游的施工地点。萧玦也亲自坐镇指挥,士兵们负责搬运重型土石,修建堤坝的主体;百姓们则负责清理河道、挖掘灌溉渠道,各司其职,干劲十足。
七月的太阳像火球一样炙烤着大地,施工队伍的每个人都汗流浃背,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却没有一个人叫苦。西坡村的张强每天都带着儿子一起来干活,儿子负责给大家送水,他则跟着士兵们一起搬石头:“以前遇到旱情,只能眼睁睁看着庄稼枯死,现在有了水库,以后再也不用怕了!多干点活算什么,为了子孙后代,值!”
苏清鸢也每天都去施工现场,不仅给大家送去解暑的绿豆汤和草药,还根据现代工程知识,指导大家改良施工方法——她让大家在堤坝底部铺上一层厚厚的黏土,再铺上碎石,这样能增强堤坝的防渗性;还让大家在堤坝两侧种植柳树,柳树的根系能牢牢抓住土壤,防止堤坝坍塌。
在所有人的努力下,水库的建设进展迅速。一个月后,堤坝的主体工程完工;两个月后,灌溉渠道挖掘完成;三个月后,水库正式建成。当最后一车土石堆上堤坝,萧玦亲自下令打开上游的闸门,河水顺着河道缓缓流入水库,很快就填满了整个库区,清澈的水面在阳光下波光粼粼,像一面巨大的镜子。
“放水!”随着萧玦的一声令下,灌溉渠道的闸门被打开,清澈的河水顺着渠道流向田地里,干裂的土壤瞬间被滋润,原本蔫蔫的玉米叶片渐渐舒展开来,恢复了生机。百姓们围着渠道,看着河水流入自家的田地,激动得欢呼起来:“有水了!庄稼有救了!”“以后再也不用怕旱涝了!”
水库建成后,不仅解决了周边千亩良田的灌溉问题,还成了燕云的一道新景观。每到傍晚,就有百姓来水库边散步、洗衣,孩子们则在岸边追逐嬉戏,欢声笑语回荡在水库上空。王大人看着长势喜人的庄稼,对萧玦和苏清鸢说:“有了这座水库,今年的秋收肯定能丰收!以后燕云的农耕,再也不用看天脸色了!”
解决了灌溉问题后,苏清鸢又将目光投向了燕云的道路。当时,从蓟州通往各州县的道路,都是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行走困难;就算是晴天,也坑坑洼洼,马车走在上面,颠簸得厉害,物资运输十分不便。商贩们都不愿意来燕云做生意,说:“去燕云的路太难走了,运过去的货物都颠坏了,不划算。”
“要想富,先修路。”苏清鸢对萧玦说,“我们可以用‘碎石+黏土’的方法铺设石子路。先把土路平整好,铺上一层碎石,用石碾压实,再在碎石上面铺一层混合了草木灰的黏土,再次压实。这样铺出来的路,既平整又耐用,下雨天不泥泞,晴天不扬尘,百姓出行、物资运输都会方便很多。”
萧玦立刻采纳了苏清鸢的建议,下令修建石子路。他调遣士兵平整路面,组织百姓采集碎石、制作黏土,还特意从外地请来有经验的石匠,指导大家铺设路面。施工队伍分成多个小组,从蓟州城出发,向各个州县推进,每天都能铺设好几里路。
铺设石子路的过程中,百姓们的积极性依旧很高。大家都知道,路修好了,不仅自己出行方便,还能吸引更多的商贩来燕云,到时候买东西更方便,自家的粮食、手工品也能更容易地卖出去。红柳村的村民们还自发组织起来,每天给施工队伍送水送粮,有的还主动加入施工队伍,帮忙搬运碎石。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从蓟州通往西坡村、红柳村、石漠滩村等主要村落的石子路陆续建成。新修的石子路宽阔平整,路面用碎石和黏土压实,走在上面稳稳当当,就算是下雨天,也只有少量积水,很快就能晒干。马车走在上面,颠簸感大大减轻,运输货物的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石子路刚修好,就有商贩闻讯赶来。幽州的布料商张老板,第一次赶着马车走在石子路上,惊讶地说:“以前来燕云,马车走土路,要走五天,货物还颠坏了不少。现在走石子路,三天就能到,货物一点都没坏,以后我要经常来燕云做生意!”他带来的布料,颜色鲜艳,质地柔软,很快就被百姓们抢购一空。
随着商贩们的到来,蓟州城的集市更加热闹了。每天都有商贩推着小车,沿着石子路来到蓟州城,带来布料、茶叶、瓷器、农具等商品;百姓们则带着自家种的粮食、织的粗布、做的肥皂,到集市上售卖,再买回需要的商品。石子路成了连接燕云各村落与蓟州城的“致富路”,让燕云的物资流通更加顺畅,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一天,萧玦和苏清鸢一起,沿着新修的石子路前往西坡村。马车平稳地行驶在石子路上,窗外的田野里,玉米长势喜人,水库的水面波光粼粼,村民们在田地里忙碌着,脸上满是笑容。
“清鸢,你看,这水库和石子路,真是给燕云带来了大变化。”萧玦望着窗外的景象,感慨地说,“以前百姓们怕旱怕涝,怕路难走,现在有了水库,不怕旱涝了;有了石子路,出行和运输都方便了。燕云的日子,真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苏清鸢笑着点头:“这只是开始。以后我们还可以修更多的水库,铺更多的石子路,让燕云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好。等到百姓们的日子再富裕一些,我们还可以建学堂、开工坊,让燕云成为真正的富饶之地。”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石子路上,将路面染成了金色。马车继续前行,留下一串平稳的车轮印,而这车轮印,就像燕云发展的脚步,坚定而有力,朝着更加繁荣、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水库里的水依旧在滋养着田地,石子路上的行人依旧来来往往,燕云的百姓们,正沿着这条充满希望的道路,走向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