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元年九月初,燕云大地被丰收的气息包裹。西坡的玉米田率先换上“金装”,饱满的玉米穗压弯了秸秆,金黄的颗粒在阳光下泛着油光;南原的红薯垄也不甘示弱,翠绿的藤蔓下,藏着一个个圆润饱满的薯块,轻轻一提藤蔓,就能看到泥土里露出的紫红色薯皮——一场期盼已久的秋收,终于拉开了序幕。
萧玦早已提前做好部署,在蓟州城张贴告示,号召流民、土匪农耕小队与守城士兵组成“秋收队”,分工协作,确保颗粒归仓。告示贴出当天,就有上千人响应:年轻力壮的汉子主动报名收割、挖掘,妇女们自发组织起来负责晾晒、脱粒,就连蒙学班的孩子,也吵着要帮大人捡拾掉落的玉米穗,整个燕云都沉浸在备战秋收的忙碌与喜悦中。
“秋收讲究‘抢时’,玉米要在籽粒完全成熟、水分适中时收割,红薯要在霜降前挖完,不然会冻伤。”萧玦在秋收动员会上,对着众人强调,“咱们分三个组:收割组负责割玉米、挖红薯;处理组负责掰玉米穗、清理红薯;储存组负责晾晒、入仓。各组要相互配合,不能耽误农时。”
苏清鸢也早早做了准备,不仅从空间中取出了镰刀、锄头、竹筐等秋收工具,还特意针对红薯的储存问题,给大家做了详细指导。在西坡的临时晒谷场上,她拿着一个刚挖出来的红薯,对围在身边的村民和土匪们说:“红薯怕潮怕冻,储存前要先挑选,把有破损、虫眼的挑出来吃掉,留下完好的;然后找干燥的地窖,在窖底铺一层三寸厚的沙土,再放一层红薯,红薯之间要留空隙,接着再铺一层沙土,这样一层沙土一层红薯,能保存到冬天都不坏。”
她一边说,一边让农桑官演示如何搭建简易地窖:“地窖要挖在地势高、干燥的地方,深度一丈左右,窖口要小,防止雨水流入;窖里还要放一把干燥的艾草,能防潮防虫。”众人听得认真,有人还特意拿出小本子,把要点记了下来——他们知道,红薯是过冬的重要口粮,储存不好,冬天就可能饿肚子。
九月初五,秋收正式开始。西坡的玉米田里,李三带着小队成员率先挥舞起了镰刀。他曾是佃农,收割玉米的动作娴熟利落,左手握住玉米秆,右手镰刀轻轻一割,玉米秆就应声倒地,然后随手一掰,金黄的玉米穗就落在了竹筐里。“大家割的时候要注意,别把玉米穗碰掉了,每一根都要捡到筐里!”李三一边干活,一边提醒着身边的新手。
曾经的土匪周虎,此刻也成了收割能手。他虽然刚开始动作有些笨拙,割玉米秆时不小心划破了手,但他没喊疼,只是用布条简单包扎了一下,继续埋头干活。“以前抢东西的时候,从来没想过,靠自己的手割玉米,心里会这么踏实。”周虎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看着装满玉米穗的竹筐,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南原的红薯地里,更是一派热闹景象。王二带领着队员们,用锄头小心地刨开红薯垄上的泥土——他特意按照苏清鸢教的方法,先在红薯藤根部周围刨出一圈土,再慢慢将红薯挖出来,避免碰伤薯块。“红薯皮薄,碰破了就不好储存了,大家一定要小心!”王二一边示范,一边叮嘱。
队员们学得认真,有的蹲在地上用手扒土,有的用小铲子轻轻清理红薯上的泥土,挖出的红薯一个个饱满圆润,堆在田埂上,像一座座小山。一个曾经的小土匪,捧着一个比他脑袋还大的红薯,兴奋地大喊:“快看!我挖了个大红薯!能吃好几顿呢!”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妇女和老人们则在晒谷场上忙碌着。她们坐在小板凳上,将玉米穗上的籽粒掰下来,放进大竹匾里;有的则拿着筛子,将脱粒后的玉米进行筛选,把杂质和碎粒分开。蒙学班的孩子们也没闲着,他们提着小竹篮,在玉米田和红薯地里穿梭,将掉落的玉米穗和小红薯捡起来,交给大人。“老师说,一粒粮食都不能浪费!”一个小男孩举着捡到的玉米穗,骄傲地说。
农桑官们穿梭在各个秋收现场,一边指导大家正确的收割和处理方法,一边统计收成。刘官员拿着账本,在西坡的玉米田边记录着:“这片玉米田亩产预计能到4石,比普通玉米种高出近一成;南原的红薯亩产更高,预计能到8石,照这样算,亩荒地,能收获粮食8万石、红薯16万石,足够燕云所有流民过冬,还能有结余作为明年的种子!”
消息传到蓟州城,百姓们都沸腾了。曾经因缺水缺粮而逃难的村民,如今看到满田的庄稼,更是激动不已。一位返乡的老人,拄着拐杖走到玉米田边,颤抖着双手抚摸着金黄的玉米穗,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燕云有这么好的收成……以后再也不用挨饿了!”
萧玦和苏清鸢站在西坡的高处,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秋收景象——收割的人们挥汗如雨,晒谷场上的粮食堆成小山,孩子们的笑声在田野间回荡,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燕云。”苏清鸢轻声说道,眼中满是欣慰。
萧玦点点头,目光坚定:“有了这些粮食,燕云的百姓就能安稳过冬,明年我们还能开垦更多荒地,种更多庄稼。只要军民齐心,燕云一定会越来越好。”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丰收的田野上,给玉米穗、红薯堆和忙碌的人们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芒。这场由流民、土匪、士兵和百姓共同参与的秋收,不仅收获了粮食,更收获了希望——它让所有人都相信,只要齐心协力,用双手去创造,就能战胜贫困与苦难,迎来安稳幸福的生活。而这,正是燕云复苏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