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透过木格窗,洒在仁心堂的柜台上,映得“清鸢牌”中成药的标签格外醒目。苏清鸢和周伯昌坐在柜台后的八仙桌旁,桌上放着一本账本,上面记录着三种中成药的药材成本、制作工时和包装费用——经过几天的售卖,两人终于抽出时间,商量中成药的定价和利润分成事宜。
周伯昌先翻开账本,指着上面的数字说:“清鸢,你看。‘清鸢感冒散’每袋的药材成本是两文钱,制作工时和包装费用是一文钱,总成本三文钱;‘养胃丸’每瓶的药材成本是五文钱,制作工时和包装费用是两文钱,总成本七文钱;‘活血膏’每盒的药材成本是八文钱,制作工时和包装费用是三文钱,总成本十一文钱。”
苏清鸢凑近看了看账本上的数字,点了点头:“成本核算得很细致,没有问题。那咱们就根据成本来定价,关键是要亲民,让百姓买得起。”
周伯昌赞同地说:“我也是这么想的。现在旱灾还没结束,百姓们日子都不好过,咱们定价不能太高。我觉得‘清鸢感冒散’可以卖五文钱一袋,‘养胃丸’卖十文钱一瓶,‘活血膏’卖十五文钱一盒,这样每样药都有两到四文钱的利润,既不会让百姓觉得贵,咱们也能有些盈利。”
苏清鸢算了算,按这个定价,“清鸢感冒散”每袋利润两文钱,“养胃丸”每瓶利润三文钱,“活血膏”每盒利润四文钱,确实很亲民。她笑着说:“这个定价很合适!就按您说的定,咱们做药是为了帮百姓,不是为了赚大钱,只要能覆盖成本,有少量盈利就行。”
定价确定后,就该商量利润分成了。周伯昌放下账本,看着苏清鸢,认真地说:“清鸢,这三种中成药,你不仅提供了核心药方,还拿出了千年艾草、野山参须这样的珍贵药材,没有你,就没有‘清鸢牌’中成药。所以我觉得,利润应该按你六成、仁心堂四成来分,这样才公平。”
苏清鸢却摇了摇头:“周叔,您太客气了。虽然药方和核心药材是我提供的,但仁心堂承担了大部分的工作——您提供了制药场地和工具,还亲自指导伙计炮制药材,仁心堂的伙计们也付出了很多心血,而且后续的销售和仓储也都要靠仁心堂。所以我觉得,利润应该按我四成、仁心堂六成来分,这样才合理。”
“这怎么行?”周伯昌连忙说,“核心药材和药方是最关键的,没有这些,再好的场地和人手也做不出这么好的药。你要是只拿四成,我心里过意不去。”
“周叔,您别这么说。”苏清鸢语气坚定地说,“咱们合作,讲究的是互相扶持。我提供药方和核心药材,您提供场地、人手和销售渠道,缺一不可。仁心堂要承担生产过程中的损耗,还要负责药材的采购和仓储,这些都是不小的成本。我拿四成已经很多了,您就别再跟我争了。”
周伯昌看着苏清鸢坚定的眼神,心里满是佩服。他原本以为,苏清鸢年轻,可能会在利润分成上计较,没想到她这么通透大气,不仅不为自己争取更多利益,还能设身处地为仁心堂考虑。他叹了口气,说:“好吧,既然你坚持,那我就听你的。不过你放心,仁心堂一定会把‘清鸢牌’中成药做好、卖好,不会辜负你的信任。”
苏清鸢笑着说:“我相信您!咱们合作,肯定能把‘清鸢牌’做得越来越好,帮助更多百姓。”
两人达成一致后,周伯昌立刻在账本上写下利润分成方案:“清鸢牌”中成药利润按苏清鸢四成、仁心堂六成分配,每月月底结算一次,双方当面核对账本,确认无误后再分利润。苏清鸢看了看,没有异议,在账本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正在这时,仁心堂的账房先生匆匆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张单子,笑着说:“周大夫,苏姑娘,好消息!今天县城的‘同德堂’药铺派人来,想从咱们这里进货,一次性要一百袋‘清鸢感冒散’、五十瓶‘养胃丸’和三十盒‘活血膏’,还说以后每个月都要固定进货。”
周伯昌和苏清鸢听了,都很开心。周伯昌接过单子,仔细看了看,笑着说:“太好了!这说明‘清鸢牌’中成药已经得到了县城药铺的认可,以后咱们的销路就更广了。”
苏清鸢也很欣慰:“这样一来,不仅能帮助更多百姓,咱们的盈利也能增加,以后还能开发更多种类的中成药。”
账房先生又说:“‘同德堂’的人还问,能不能给他们一个批发价,毕竟他们进货量比较大。”
周伯昌看向苏清鸢,想听听她的意见。苏清鸢想了想,说:“批发价可以给,但不能太低,不然会影响咱们的利润,也会让零售的百姓觉得吃亏。我觉得批发价可以比零售价低一成,这样‘同德堂’有利润可赚,咱们也不吃亏。”
周伯昌赞同地说:“这个主意好!就按零售价的九折给他们批发价,既照顾了他们的利益,也保证了咱们的盈利。”
账房先生连忙记下,说:“我这就去回复‘同德堂’的人,跟他们敲定进货的细节。”
账房先生走后,周伯昌看着苏清鸢,感慨地说:“清鸢,说真的,我这辈子见过不少做生意的人,像你这么通透、大气、处处为百姓着想的,还是第一个。你年纪轻轻,却有这么长远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真是难得。”
苏清鸢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周叔,您过奖了。我只是觉得,做生意和做人一样,要讲诚信,要懂得换位思考。咱们做药,更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百姓的信任。只要咱们坚持初心,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
周伯昌点了点头:“你说得对!初心最重要。以后咱们就按今天商量好的定价和分成方案来,好好经营‘清鸢牌’中成药,争取让更多地方的百姓都能用上咱们的好药。”
夕阳渐渐落下,余晖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苏清鸢看着桌上的账本和“清鸢牌”中成药,心里满是期待。她知道,“清鸢牌”中成药的成功,不仅是她和周伯昌合作的成果,更是她实现梦想的第一步——未来,她要带着“清鸢牌”走出青溪,走向京城,让更多人知道“清鸢”这个名字,也让更多人受益于她的药方。
她摸了摸怀中的“靖”字玉佩,在心里默默说:“萧九,你看,我已经有了自己的中成药品牌,以后我会做得更好。等我到了京城,一定会找到你,让你看看我的成就,也让你知道,我一直在朝着我们约定的方向努力。”
夜风轻轻吹过,带来了药香和淡淡的艾草香。苏清鸢和周伯昌相视一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坚定和希望——他们知道,在帮助百姓、发展“清鸢牌”中成药的道路上,他们会并肩前行,创造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