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余威终于被几场秋雨浇熄,天气转凉,天空变得高远湛蓝。稻田染上了灿烂的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杆,空气中弥漫着谷物成熟的醇香。
桃花村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也最充满希望的季节——秋收。
苏清鸢家的三亩水田,成了全村人瞩目的焦点。那稻子长得实在太好了!秆粗穗大,颗粒饱满金黄,密匝匝地挤在一起,远远望去,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长势远超周边任何一家的田地。
当初那些质疑、嘲讽、甚至暗中诅咒的人,此刻都哑口无言,只剩下满满的震惊和羡慕。
“这……这得打多少粮食啊?” “怕是一亩能顶别人两亩!” “苏老三家这丫头,真神了!”
开镰那天,苏清鸢家小小的田埂上围了不少看热闹的村民。李铁柱夫妇早早过来帮忙,连里正苏德厚也背着手过来瞧了一眼,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
苏清鸢、明宇和李铁柱负责割稻,林氏和李婶子则跟在后面捆扎。明轩也放了农忙假,带着明玥在田边拾取散落的稻穗。来福兴奋地在田埂上跑来跑去。
镰刀划过,金黄的稻谷成片倒下,发出沙沙的声响,那是丰收的乐章。虽然劳累,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经过几天的忙碌,稻谷全部收割完毕,堆成了几座小山似的稻垛。接下来是脱粒、晾晒、扬场。
当最后一批稻谷装入麻袋,过秤的结果让所有帮忙的人都惊呆了。
三亩水田,足足打出了将近一千二百斤的稻谷!平均亩产接近四百斤!
这个数字,在普遍亩产只有一二百斤甚至更低的桃花村,简直是天文数字!消息传开,整个村子都轰动了!
“四百斤!我的老天爷!” “苏老三家这是要发啊!” “早知道当初也跟着清鸢丫头学那种地法子了!”
苏老实和王翠花听到消息,脸都绿了,躲在家里几天没敢出门,生怕被人提起当初他们诬告“妖法”的事。
缴纳了官府的税粮后,苏清鸢家剩下的稻谷依旧堆满了小半个仓房。自家吃是绝对吃不完了,还能卖出很大一笔钱。
苏清鸢没有急着卖粮。她留下足够全家吃两年的口粮,又挑选出最饱满的谷粒作为明年的种子。剩下的,她打算看看行情,分批出售。
秋收的喜悦尚未散去,屋后的药材地也迎来了第二波丰收。柴胡、黄芩、甘草长势依旧喜人,采收、晾晒后,又为苏清鸢带来了一笔不小的进项。
仁心堂的周老郎中如今对苏清鸢提供的药材是百分百的满意,价格给得十分公道。那些成药更是供不应求。
家里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苏清鸢的钱匣子里,除了那二十两官银,又添了不少散碎银子和铜钱。
有了足够的粮食和金钱,苏清鸢开始实施下一步计划。
她找到陈秀才,增加了明轩的束修,并恳请陈秀才允许明宇偶尔去学堂旁听,认些字,学些道理。陈秀才见苏家如今光景好了,明轩又勤奋聪慧,便爽快答应了。
于是,每天清晨,明轩和明宇兄弟俩便一起背着书箱去镇上学堂。明宇虽然不以科举为目标,但识文断字、明白事理,在这个时代同样至关重要。
苏清鸢自己也没有停止学习。她通过明轩,弄来了《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书籍,又在空间里找出对应的现代注释本,每晚挑灯夜读,结合空间里的知识,飞快地吸收着这个时代的文字和文化。她惊人的学习速度常常让明轩都自愧不如。
同时,她开始有意识地教导明宇辨认草药,学习一些基础的药性知识。明宇对此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记性也好,常常跟着苏清鸢在药材地里一转就是大半天。
“姐,这个柴胡是不是闻起来有点苦香?” “姐,甘草的根是甜的!” 小家伙的问题越来越多,眼睛也越来越亮。
苏清鸢看着弟弟的成长,心中欣慰。多学一门手艺,将来就多一条出路。
日子仿佛驶入了平稳而富裕的轨道。新房子住得舒适安逸,仓里有粮,怀里有钱,弟弟们学业有成,母亲身体康健。
但苏清鸢并没有满足于此。里正的话时常在她耳边回响——“咱们青溪镇还是太小了”。
她开始利用去镇上送药材的机会,更加留意市面上的行情。布匹的价格、盐铁专卖、各种手工制品的销路……她默默观察,仔细比较,寻找着可能的机会。
她发现,青溪镇乃至整个县,使用的纸张大多粗糙昂贵,读书人练字作文颇为不便。而空间里,恰好有关于改良造纸术的简单记载!如果用更廉价易得的材料(如树皮、麻头、破布),结合更高效的沤制、捣浆工艺,或许能造出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纸?
但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她按了下去。造纸术牵扯太大,技术也相对复杂,容易引人注目,现阶段不宜贸然尝试。
她又将目光投向女性市场。镇上胭脂水粉铺子里的东西,品类单一,效果也寻常。她或许可以利用空间里的草药知识,制作一些效果更好的面脂、口脂、或是具有护肤效果的香膏?
这个似乎更隐蔽,也更适合她目前的情况。
就在苏清鸢默默筹划之时,一个意外的消息从镇上传来。
仁心堂的伙计匆匆赶来桃花村,找到苏清鸢,脸色凝重:“苏姑娘,掌柜的让我赶紧告诉您一声,济世堂的钱东家,前几天搭上了县衙钱粮师爷的线,好像……好像想在明年的药材采购和药捐分摊上做文章,恐怕会对我们仁心堂不利,也可能……会牵连到姑娘您这里。”
苏清鸢的心猛地一沉。
济世堂果然贼心不死!明的暗的来不了,竟然开始走官面上的路子,想要借助权力打压!
看来,之前的平静,真的只是暴风雨前的间歇。
新的挑战,已经迫在眉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