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一明身为京城广播台的台长,台里出了重大事故,他第一时间关心的不是老员工的状况,反而一心想着节目播出的事。
“哦,何厂长。”
“不好意思,刚才走神了。”邵一明嘴上说着抱歉,脸上却看不出丝毫愧意。
“何厂长,您先去休息一会儿,我先处理下台里的紧急事务。”
这下邵一明才真正着急起来。
广播事故不是小事。
若被上级领导发现节目半天没有声音,他肯定要受处分。
“小黄,去办公室问问,看谁能临时顶替严成军的节目。”邵一明把火气撒在身边的秘书身上。
被称作小黄的秘书不敢多言,赶忙转身去办公室询问。
可惜不巧。
台里除了严成军以外,唯一略懂三国历史的播音员今天请假了。
小黄一脸为难地回来向邵一明汇报。
邵一明听说没人能顶替,急得团团转。
“邵台长,要不让我试试?”
“三国历史,我也稍微懂一些。”
何雨柱看不下去了,主动开口说道。
反正他今天来京城广播台,本就是与邵一明商量新节目的事。
既然遇到这种情况,干脆就做历史类节目好了。
“何厂长,您也懂三国历史?”邵一明的眼神里充满怀疑。
何雨柱心生不满,心想:
“你这是看不起谁呢!”
“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天下才学共十斗,我一人独占八斗。”
“讲点三国历史又算得了什么。”
何雨柱斩钉截铁地回答:“略懂一些。”
“好!”
“那就拜托何厂长了!”
邵一明也是无奈,只能死马当活马医。
他知道何雨柱曾写出《三体》这样的科幻巨着。
但历史和科幻完全是两码事。
“小黄,你带何厂长进录音间。”
“主持工作由你负责,全力配合何厂长。”
邵一明吩咐身边的小黄。
小黄有些发懵,他在报纸上见过何雨柱。
可从未听说何雨柱懂历史,还会做广播。
但台长已经发话,小黄不敢反驳正在气头上的邵一明。
只好带着何雨柱走进录音间。
小黄恭敬地请何雨柱坐在话筒前,正要按下广播按钮。
“小黄,你先出去吧。”
“这是松下的设备吧,我会用。”
“一会儿我一个人单口就行。”
“我这人不习惯和别人搭档。”
“以后有机会再合作。”
何雨柱开始赶人。
小黄一脸茫然地被何雨柱请出录音间,只能隔着玻璃看他表演。
何雨柱支开小黄,是为了从芥子布袋中取出一颗记忆胶囊。
吞下胶囊后,何雨柱脑海中清晰浮现出前世看过的电视节目。
是什么呢?
百家讲坛。
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
何雨柱再次做了一回文抄公,准备将易教授的品三国搬到这个时代。
“你怎么出来了!”
邵一明不放心,跟着来到录音室。
见秘书小 ** 在外面,十分不满地问道。
“何厂长说……”小黄话未说完。
何雨柱已经按下广播按钮,他的声音立刻传遍了电台节目。
玻璃窗外的邵一明和小黄也听得一清二楚。
“各位听众朋友,非常抱歉。”
“严老师突发意外,现已送往医院治疗。”
“请大家放心,严老师只是疲劳过度,静养一段时间就能康复。”
“今天由我暂代严老师,为大家讲述三国。”
何雨柱的声音完全变了,变成了极其标准的播音腔。
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功底深厚。
邵一明听得愣住了,在台里工作这么久,他从未听过何雨柱如此纯正的播音腔。
没个几十年的功底,根本练不出这样的声音。
“他平时说话根本不是这样啊。”邵一明震惊得下巴都快掉下来。
旁边的小黄也一脸不可思议。
难道何厂长是播音科班出身?
其实何雨柱能有这样的嗓音,全靠签到系统赋予的宗师级播音功力。
之前担任《流浪地球》广播剧导演时,他没机会展示,这次总算派上了用场。
“我是说书人,京城广播电台的新晋主播。”
“这档节目,我命名为《说书人品三国》,希望各位听众喜欢。”
何雨柱给自己起了个艺名——“说书人”。
他一边在脑海中回放易教授的“品三国”,一边完美复述,对着话筒娓娓道来。
“以故事说人物。”
“以人物说历史。”
“以历史说文化。”
“以文化说人性。”
“欢迎各位收听说书人的节目——品三国。”
何雨柱先来了一段开场白,接着高声朗诵了一首定场诗。
正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一首诗念罢,节目的气势与基调瞬间拉满。
朗诵,是一门艺术。
不同的人吟诵同一首诗,感觉也截然不同。
邵一明和小黄听着何雨柱的诵读,仿佛一刹那被带回了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
东城北街街道办。
王主任平时没什么别的爱好,就喜欢听广播。
虽然现在是上班时间,但办公室里没人,他忍不住拿出收音机开始调台。
“唉,还是买不到盘古收音机。”
“只能手动调台,真麻烦。”
王主任一直没能买到盘古收音机,手头这台是三年前买的杂牌货。
牌子叫“君博”,外观难看不说,信号接收也比不上别的牌子。
他在别人家听过盘古收音机播的节目后,就一直惦记着。
可惜盘古收音机在整个京城都稀缺得很,黑市上也找不到。
没人卖,也没人敢卖。
“哇,这声音,真不错啊。”
“说书人?谁呀?”
“京城台讲历史的不是那个姓严的主播吗?”
无意间,王主任调到了京城广播台,正好听见何雨柱在念定场诗。
尽管君博收音机音质一般,但仍能听出何雨柱声音中的魅力。
王主任顿时来了精神,赶紧把音量调大。
京城广播站,录音间。
“听众朋友们,欢迎收听《说书人品三国》。”
“第一期节目名为——大江东去。”
何雨柱开始细致地讲述起来。
说周瑜,讲诸葛亮,谈空城计。
第一期内容就格外丰富。
当他说到刘备望天,天上掉下个诸葛妹妹时,
邵一明差点晕过去,
小黄也目瞪口呆。
而在街道办的王主任却听得哈哈大笑。
他觉得何雨柱讲得既新奇又有趣,一点不枯燥。
比别的历史节目好听多了。
王主任越听越起劲,身子坐得笔直,几乎要把耳朵贴到收音机上。
他是个历史迷,一直爱研究历史、追溯过去。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流浪地球》广播剧和《科幻世界》杂志,他却在这一刻被“说书人”带进了三国的世界。
王主任向来对科幻题材的作品提不起兴致。
这些年,他始终没有遇到让自己中意的历史节目或小说。
直到今天,听到说书人品三国,王主任仿佛迈入了一个崭新世界。
随着节目推进,何雨柱将烽火连天的三国时代娓娓道来,生动地呈现在所有听众耳畔。
连平时对历史兴趣缺缺的邵一明也听得入神。
小黄更是对何雨柱深感钦佩——临时救场,毫无准备,开口就说,还说得如此精彩。
没有稿件,没有资料,所有历史细节信手拈来。
这般功力,丝毫不逊于历史专家。
“台长,节目收听率在上升!”有人兴奋地跑来向邵一明汇报。
严成军突然病倒时,这档历史节目的收听率曾一路下滑,几乎归零。
自何雨柱念起定场诗,收听率便迅猛回升。
不同于《流浪地球》广播剧,京城广播台所有节目都具备实时收听统计。
此刻,该节目的实时收听率已突破历史记录。
严成军状态最佳时,收听率也不过百分之六点几;
而何雨柱开讲仅半小时,收听率已逼近百分之十,并且仍在快速攀升。
“现在多少?”邵一明正听得入迷,被人打断,略显不耐。
“10.2%!”对方回答。
邵一明震惊:“这么高?”
京城广播台的黄金时段新闻最高收听率也仅达15%。
此时正值上班时间,何雨柱临时主持的历史节目竟能破十,实属奇迹。
半小时后,何雨柱完成第一期内容的总结,说道:
“各位听众,‘大江东去’第一期到此结束。”
“下周同一时间,我们继续第二期,再见。”
节目结束时,《说书人品三国》的收听率达到惊人的16.5%,刷新了京城广播台的纪录。
邵一明听到汇报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何雨柱走出录音间,全体工作人员起立鼓掌。
他嘴角微扬,心中暗想:
“不必如此激动吧,这才第一期,后面还有更精彩的。”
邵一明快步上前,紧握何雨柱的手:
“何厂长,这次真的太感谢您了!”
“真不知该怎么谢您才好,您可是帮了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