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启动后,林辰深知,一份科学、实用、可落地的行业标准,绝非单一企业能独立完成,必须汇聚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的多方力量,兼顾理论高度与实践需求、行业共性与企业差异。为此,他牵头组建 “行业标准起草小组”,用三周时间完成成员遴选与职责分工,打造出一支覆盖 “产、学、研、政” 的多元化团队,为标准制定注入全方位的专业支撑。
起草小组的核心成员构成,充分考虑了标准制定的不同需求维度。作为牵头单位,辰星科技派出技术总监陈默带队的 10 人核心团队,成员涵盖品控、研发、商务、法务等多个领域 —— 陈默本人深耕智能安防技术 15 年,主导过辰星科技多代产品的研发,负责整体技术条款的框架搭建与核心内容撰写;品控总监则聚焦 “设备质量准入标准”,将辰星科技 14 个月的品控经验转化为可量化的条款指标,如智能门禁的低温性能阈值、原材料抽检比例等;法务团队则负责审查标准条款的合规性,确保内容符合《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出现政策风险。
为提升标准的理论高度与学术严谨性,林辰特别邀请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的 5 位教授加入小组。其中,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张教授长期研究智能设备数据安全,负责 “数据安全标准” 章节的理论指导,从学术角度完善数据加密、权限分级、备份恢复等条款的技术逻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李教授专注于智慧城市空间协同,为 “设备兼容标准” 提供城市治理层面的建议,确保设备联动功能符合社区、市政等不同场景的管理需求。这些教授不仅会参与条款讨论,还会定期提交学术研究报告,为标准制定提供前沿理论支撑,避免标准与行业发展趋势脱节。
为兼顾不同企业的实际需求,避免标准成为 “单一企业意志的体现”,林辰还从国内智慧城市领域筛选了 10 家主流企业作为联盟成员,邀请其技术代表加入起草小组。这 10 家企业涵盖不同规模与业务领域:既有与辰星科技实力相当的头部企业(如专注智慧交通的华宇科技、聚焦智慧政务的联创科技),也有在细分领域表现突出的中小型企业(如擅长消防预警的安盾科技、专注停车引导的智慧泊车);业务范围覆盖华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多个区域,能充分反映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与技术特点。在条款讨论中,这些企业代表会结合自身业务经验提出修改建议 —— 例如,安盾科技提出 “消防预警设备需增加与当地消防平台的接口适配条款”,智慧泊车建议 “停车引导系统应兼容新能源汽车充电车位的识别功能”,这些来自一线实践的建议,让标准条款更具实用性与包容性。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则派出两位资深负责人担任小组顾问,从政策导向与行业监管角度把控标准方向。他们会定期参加小组会议,解读国家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最新政策(如 “新基建” 相关要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确保标准条款与国家战略保持一致;同时,结合行业监管经验,对标准的 “可执行性” 提出建议,例如在 “服务质量标准” 中明确 “售后响应时间的考核细则”“企业违规处罚的具体流程”,避免条款因表述模糊而难以落地。
起草小组成立后,迅速建立起 “线上 + 线下” 结合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每周三晚上 7 点,全体成员通过视频会议召开线上讨论会,针对本周起草的条款逐一沟通 —— 技术团队先介绍条款内容与制定依据,高校教授从理论层面提出优化建议,企业代表结合实践反馈修改意见,工信部顾问则审查条款的合规性与政策适配性。为确保讨论高效,每次会议前都会提前 48 小时发布条款草案与相关参考资料,让成员有充足时间准备;会议中安排专人记录各方意见,会后 24 小时内整理形成《会议纪要》,明确条款修改方向与责任人。
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五,小组还会在不同城市举办线下研讨会,轮流在辰星科技总部、清华大学、参与企业所在地等场地召开。线下会议更侧重 “深度研讨与现场验证”:例如在讨论 “设备兼容标准” 时,小组会现场搭建不同品牌设备的联动测试环境,验证条款中规定的接口协议是否能实现数据互通;在完善 “服务质量标准” 时,会邀请社区物业、市政部门等终端客户代表参会,听取他们对售后响应时间、维修效果的实际需求。这种 “纸上条款 + 现场验证 + 客户反馈” 的模式,让标准制定始终贴近市场实际,避免出现 “纸上谈兵” 的问题。
在首次线下研讨会上,针对 “智能门禁人脸识别速度不超过 1.5 秒” 的条款,某中小型企业代表提出:“我们的设备在极端低温环境下,识别速度可能会达到 1.8 秒,能否将阈值放宽至 2 秒?” 辰星科技技术团队立刻现场演示:在 - 20c的模拟环境中,辰星科技的门禁识别速度为 0.8 秒,该企业的设备经优化后(更换工业级芯片),识别速度可降至 1.4 秒。最终,小组综合各方意见,将条款修改为 “常温环境下人脸识别速度不超过 1.5 秒,极端低温(-20c以下)环境下不超过 2 秒”,既保证了标准的严格性,又为企业留出合理的技术优化空间。
随着工作推进,起草小组还建立了 “条款公示与意见征集” 机制:每月将初步确定的条款在工信部官网、中国智慧城市产业协会公众号等平台公示,面向全行业征集意见。公示期间,小组会安排专人整理反馈信息,对合理的建议及时纳入条款修改;对存在争议的内容,组织专项讨论会进一步论证。例如,有行业协会提出 “应增加‘设备能耗标准’,推动绿色智慧城市建设”,小组经讨论后,决定在 “设备性能标准” 中新增 “智能设备待机功耗不超过 5w” 的条款,响应绿色发展需求。
林辰在小组月度总结会上强调:“我们制定的不是‘完美无缺’的标准,而是‘现阶段最适合行业发展’的标准。要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倾听各方声音,让标准既能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又能为企业创新留出空间。”
此时,起草小组已完成 “数据安全标准”“设备兼容标准” 的初稿撰写,正在推进 “服务质量标准” 的讨论;后续还计划组织 “标准试点”,选择北京朝阳区、上海浦东新区、广州荔湾区的 3 个智慧社区项目,将初步制定的条款应用于实际项目,验证标准的落地效果。林辰站在研讨会议现场,看着来自不同领域的成员为了一个条款的细节热烈讨论,心里清楚:这支汇聚行业力量的起草小组,正在用专业与协作,为智慧城市建设领域搭建起 “质量与规范” 的框架。随着标准的逐步完善与落地,整个行业必将摆脱 “低质竞争” 的困境,迈向更健康、更有序的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