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垣兵工总厂及附属技术研究院,在沈未央回归并带来顾宗棠这位物理学大家后,仿佛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运转状态。悲伤与愤怒被转化为夜以继日的钻研与试验,冰冷的钢铁与跳跃的电火花,成了这里的主旋律。
沈未央主抓化学与材料,全力攻关更稳定的高能炸药、耐高压炮钢以及防化装备的核心材料。而顾宗棠,则如同鱼儿入了大海,将他积攒半生的理论构想,尽情泼洒在电磁学与流体力学的应用领域。
这日,研究院的专属试验场内,气氛凝重而期待。场中央架设着一个造型奇特的装置——主体是一根经过特殊处理的滑膛钢管,但与传统火炮不同的是,它周围紧密缠绕着多层粗大的绝缘铜线,连接着数台体积庞大、嗡嗡作响的发电机和一组巨大的蓄电池组。这便是顾宗棠根据电磁感应原理,提出的“电磁加速投射器”的初号试验机。
沈未央、霍聿枭、赵工等核心人员全都到场。霍聿枭虽然看不懂那些复杂的线路和公式,但他相信沈未央的眼光,更期待这“新奇玩意”能带来惊喜。
“顾先生,可以开始了吗?”沈未央看向紧张得额头冒汗的顾宗棠。
顾宗棠深吸一口气,用力点了点头,走到控制台前。他的手指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但操作却异常沉稳。他调整了几个旋钮,沉声道:“第一次试验,百分之二十功率,准备……启动!”
他猛地合上一个厚重的电闸!
“嗡——!!!”
一阵低沉而强劲的嗡鸣声瞬间响起,缠绕在钢管上的线圈隐约泛起微光,空气中弥漫开一股臭氧的特殊气味。放置在钢管内的一个特制合金弹丸,在所有人屏息凝神的注视下,并未依靠火药,而是被一股无形的巨大力量猛地推出!
“咻——轰!!”
弹丸以远超传统步枪子弹的速度飞出,狠狠撞击在数百米外的厚重钢靶上,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钢靶被击中的位置,赫然出现了一个深深的凹坑!
“成功了?!”赵工忍不住惊呼出声。
顾宗棠连忙切断电源,快步跑到靶前仔细查看,又跑回数据记录仪旁,脸上绽放出狂喜的光芒:“初速……初速达到了预设值的百分之九十五!能量转换效率比理论估算的还要高!可行!这个思路是绝对可行的!”
虽然这初号机体积庞大、能耗惊人、且远未达到实战要求,但它证明了一条全新的武器研发路径——不依赖火药化学能,而是利用电磁力进行投射!
霍聿枭眼中爆发出惊人的光彩。他不懂原理,但他看得懂结果!这玩意发射时没有硝烟,声音也不同,最重要的是,其潜力似乎远超传统火炮!
“好!顾先生,立了大功!”霍聿枭难得地大声赞扬。
沈未央也露出了数月来第一个真正轻松的笑容。他走到顾宗棠身边,看着那还在散发着余热的装置,眼中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宗棠兄,这只是第一步。如果能解决能源小型化、线圈效率和弹丸材质问题,未来,我们或许能造出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甚至……可以连发的‘电磁炮’!”
顾宗棠激动地连连点头:“没错!沈先生,我们可以从优化线圈缠绕方式入手,减少能量损耗!还有弹丸,需要更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外形,减少飞行阻力!赵工,你们那边能不能想办法把发电机组做得更紧凑些?”
赵工也被这新领域激起了无穷干劲,拍着胸脯保证:“顾先生放心,我们这就成立专项小组,啃下这块硬骨头!”
电磁投射技术的初步验证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所有人的士气。它不仅代表了一种新型武器的可能,更象征着奉天的军工研发,已经开始跳出单纯模仿和改进的窠臼,向着世界前沿的技术领域发起冲击。
在随后的日子里,顾宗棠更是将他的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不仅深入优化电磁炮的设计,还针对沈未央提出的“便携式通讯设备”构想,从电磁波理论层面提供了关键支持,指导研究团队尝试制作更稳定、更小巧的无线电收发元件。
奉垣城外的试验场上,轰鸣声不再仅仅来自黑火药,也开始夹杂着电磁的嗡鸣。研究院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演算的草纸堆积如山,一个个技术难关在集体的智慧下被逐一攻克。
霍聿枭看着这一切,心中豪情万丈。他知道,沈未央和顾宗棠,正在为他,也为这片土地,锻造着足以改变未来格局的利器。
当物理学的智慧与化学的精妙相结合,当理论的星火遇到实践的沃土,
奉垣这座北国重镇,正悄然孕育着属于自己的、足以震惊世界的雷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