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红蓝对抗在激烈而混乱的“交火”中落下了帷幕。
最终,由几个身手相对敏捷、配合也稍显默契的年轻人组成的蓝方,凭借着一次大胆的侧翼迂回,成功“端掉”了红方的指挥点(一个站在汽油桶上的壮汉),赢得了胜利。
“对抗结束!蓝方胜!”教官吹响了哨子。
场地上,无论是“阵亡”的还是幸存的,都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身上沾满了尘土,不少人的感应背心还在发出代表“阵亡”的蜂鸣,但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极度兴奋的笑容。
“过瘾!真他娘的过瘾!”
“老王你刚才那一下突进太帅了!”
“下次咱们得注意侧翼,差点被包了饺子!”
赢的兴高采烈,输的也在复盘总结,丝毫没有气馁。
“所有人,听口令!” 各队的教官开始招呼自己的队员,“带着自己的队伍,回到场边指定区域休息!”
“受伤的,感觉哪里不舒服的,去那边医疗点包扎处理!” 教官指着场地边缘临时搭建的、由林倩团队学员值守的医疗帐篷。
队员们嘻嘻哈哈,互相搀扶着,或者勾肩搭背地走出对抗区。有人一屁股坐在地上猛灌水,有人则兴奋地比划着刚才的精彩瞬间。医疗帐篷前也排起了小队,多是些磕碰淤青或者被空包弹近距离打得生疼需要抹药的人,气氛轻松,仿佛只是运动后的小插曲。
第一批队伍刚撤下,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第二批对抗队伍立刻迫不及待地冲进了场地。
“红队的!跟我上!干翻他们!”
“蓝队的兄弟,拿出上午打靶的劲头来!”
新的硝烟再次升起,呼喊声、枪声(空包弹)、奔跑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新的战术(哪怕是稚嫩的)开始上演,新的“恩怨”在模拟战场上诞生。
在整个过程中,李默和王铁始终站在高处,如同两位旁观者。
他们没有对任何一方的战术指手画脚,没有批评某个队员的愚蠢失误,甚至没有去评判胜负。他们只是看着,偶尔低声交流两句,脸上带着轻松的笑意。
“这帮小子,有点样子了。”王铁抱着胳膊,看着下面一个小组尝试着交叉火力掩护。
“是啊,虽然还是乱,但至少知道动脑子了。”李默点头,“你看那组,还知道派人绕后了。”
他们很清楚,今天是属于所有驻地成员的“快乐时光”。
规则已经定下,底线已经划清。剩下的,就交给他们自己去发挥,去体验,去在“战斗”中寻找乐趣、建立信任、甚至化解平日里微不足道的矛盾。
干预,只会破坏这份难得的、在紧张生存中剥离出来的纯粹快乐和自主成长的空间。
驻地内广场上模拟出的这片小小战场,此刻仿佛成了一个巨大的沙盘,上演着一幕幕充满活力与热情的戏剧。汗水、尘土、硝烟(空包弹)、欢笑、呐喊……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这震耳欲聋的“枪声”和弥漫的“硝烟”,不再是死亡的序曲,而是生命力的呐喊,是集体凝聚力的淬炼,是属于希望驻地每一个人的、独特而快乐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