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雨,总带着几分温柔,淅淅沥沥地洒在“山海花田”上。清晨醒来时,谢怜听见窗外的雨声,推开窗一看,前几日种下的花籽已冒出了嫩绿的芽尖,沾着晶莹的雨珠,像是缀满了细碎的珍珠。泥土被雨水浸润,散发出清新的气息,混着青草的味道,让人心里格外舒畅。
“快把蓑衣穿上,别淋着雨。”花城拿着两件蓑衣走过来,帮谢怜系好绳结。两人刚走出院门,就看见小海娃披着小蓑衣,手里拿着一把小锄头,在田埂上跑来跑去,墨尾跟在他身边,身上也盖着一块小小的油布,像是怕被雨水打湿。
“谢怜哥哥!花城哥哥!你们看!小苗发芽了!”小海娃跑过来,指着地里的青苗,眼睛亮晶晶的,“昨天还没这么高呢,一场雨就长这么快!”谢怜蹲下身,轻轻摸了摸青苗的芽尖,笑着说:“雨水滋润了泥土,小苗就长得快了。不过咱们得把田埂的排水沟挖通,免得雨水积在地里,淹了小苗。”
老水手也扛着锄头来了,身上披着蓑衣,脚上穿着雨靴:“我早上看了,西边的田埂有点积水,咱们先去挖排水沟,再给小苗松松土,这样根才能长得壮。”乡亲们也陆续赶来,有的拿着锄头,有的提着水桶,还有的扛着铁锹,大家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在雨里忙碌起来,像是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谢怜和花城负责挖排水沟,锄头插进湿润的泥土里,轻松就能翻起土块。小海娃也拿着小锄头,在旁边帮忙,虽然力气小,挖得慢,却格外认真。墨尾则在田埂上跑来跑去,要是发现哪里有积水,就会对着谢怜叫几声,像是在提醒他。
正午时分,雨渐渐小了。绣娘带着姑娘们提着竹篮来了,里面装着刚煮好的姜汤和糯米团子。“大家快歇会儿,喝口姜汤暖暖身子,吃个团子垫垫肚子。”绣娘把姜汤递给谢怜,笑着说,“这糯米团子是用新磨的糯米做的,里面包了豆沙馅,你们尝尝。”
小海娃接过一个糯米团子,咬了一口,豆沙馅流出来,甜得他眯起眼睛:“好吃!比去年的还甜!”老水手坐在田埂上,喝着姜汤,看着地里的青苗,笑着说:“有了这场雨,今年的花苗肯定能长得好。等夏天开花了,咱们的赏花宴肯定比去年还热闹。”
午后,雨停了,太阳从云层里探出头来,洒下温暖的光芒。乡亲们开始给小苗松土、施肥,谢怜拿着小铲子,小心翼翼地在小苗周围松土,生怕碰伤了娇嫩的芽尖。花城则提着水桶,给小苗浇水,水流轻轻浇在泥土上,滋润着每一株小苗。
小海娃和几个小伙伴拿着小篮子,在田埂上采摘刚冒出来的野菜。“谢怜哥哥,这些野菜能吃吗?我娘说,春天的野菜最嫩了。”小海娃举起手里的野菜,问道。谢怜笑着点头:“能吃,晚上咱们用野菜做汤,味道可鲜了。”
傍晚时分,农活终于忙完了。大家扛着农具往回走,虽然身上沾了泥土,却满脸笑意。小海娃手里拿着装满野菜的篮子,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墨尾跟在他身边,嘴里叼着一根刚拔的青草,像是在玩耍。
回到故事阁,谢怜把野菜洗干净,和花城一起做野菜汤。锅里的水烧开,放进野菜,再加点盐和香油,不一会儿,一碗香喷喷的野菜汤就做好了。小海娃喝了一口,眼睛一亮:“好喝!比肉汤还鲜!”
饭后,谢怜把今日的事记在四季花事册上,还贴上了一片带着雨珠的青苗叶子。花城则在院子里收拾农具,把锄头、铁锹擦干净,放在屋檐下。两人坐在窗边,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花田,听着远处传来的蛙鸣声,心里满是安稳。
“三郎,”谢怜轻声说,“看着小苗一天天长大,感觉心里也充满了希望。”花城握紧他的手,温柔地说:“等夏天来了,花田就会开满五颜六色的花,到时候咱们邀请乡亲们来赏花宴,一起庆祝丰收。以后的每一年,咱们都这样,守着这片花田,看着春种秋收,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月光洒在花田上,青苗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绿光。远处的海浪声轻轻传来,混着蛙鸣声,像是在为这个美好的夜晚奏响乐章。谢怜望着身边的人,心里满是幸福——原来最平凡的日子,也能因为这片土地、这些牵挂,变得格外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