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场秋雨过后,院角的老枣树终于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子。清晨的雾还没散尽,枣树枝头就缀着点点露珠,将红枣衬得愈发鲜亮,风一吹,果子轻轻晃动,偶尔有熟透的枣子“啪嗒”一声落在地上,滚到墨尾脚边。小家伙立刻竖起耳朵,用爪子扒拉着枣子,抬头朝屋里“喵”了一声,像是在邀功。
谢怜刚推开房门,就看到这一幕,忍不住笑出声。他蹲下身捡起枣子,擦去表面的泥土,咬了一口——脆生生的,甜汁瞬间在舌尖散开,带着秋日阳光的暖意。“三郎,枣子熟了,今天正好摘些给孩子们当零食。”他朝屋里喊了一声,转身去柴房取竹篮。
花城很快从屋里出来,手里还拿着两把新做的木钩——是他昨天特意为摘枣子打磨的,钩头圆润,不会划伤树枝。“殿下小心些,树有些高,我来爬上去摘,你在下面接就好。”他说着,轻轻一跃,便稳稳落在枣树枝桠上。树枝微微晃动,枣子簌簌落下,谢怜连忙举起竹篮去接,墨尾也凑过来,用爪子扒拉着滚到脚边的枣子,把它们一个个推到竹篮旁,活像个小帮手。
不过半个时辰,竹篮就装满了红枣。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来,落在两人身上,暖融融的。谢怜把枣子倒在石桌上,挑出几个最大最红的,递了一个给花城:“你尝尝,今年的枣子比去年还甜。”花城接过来,却没有立刻吃,而是剥去枣核,把果肉递回谢怜嘴边:“殿下先吃,我再摘些,多给孩子们带些回去。”
正说着,院外传来一阵清脆的脚步声,小阿弟领着几个孩子跑了进来,手里还攥着几张画纸。“怜怜哥哥!花城哥哥!”孩子们的声音像小雀儿一样欢快,“我们今天要把枣树画下来,还要把昨天学的‘枣’字写在上面!”
谢怜笑着把石桌上的红枣分给孩子们,每个孩子手里都攥着两三个,有的直接塞进嘴里,有的小心翼翼地揣进兜里,说要带回家给爹娘尝尝。小阿弟咬着枣子,含糊不清地说:“怜怜哥哥,这枣子比镇上卖的还甜!我娘说,用枣子蒸糕最好吃,下次我带些枣糕来给你和花城哥哥!”
花城把木钩放回柴房,回来时手里多了几张粗纸和炭笔。“既然要画枣树,那咱们就坐在枣树下画,看得清楚。”他说着,帮孩子们把小凳子摆成一圈,又在石桌上铺好粗纸。谢怜则蹲在孩子们中间,拿起炭笔,在纸上轻轻勾勒出枣树的轮廓:“大家看,枣树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像爷爷的拐杖,叶子是椭圆形的,红枣要画得圆圆的,这样才好看。”
孩子们跟着谢怜的样子,一笔一画地画起来。有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把红枣画成了五颜六色的,还在旁边画了一只小猫——正是蹲在谢怜脚边的墨尾。“怜怜哥哥,我给墨尾画了个枣子,它会不会喜欢呀?”小姑娘举着画纸,眼睛亮晶晶的。谢怜摸了摸她的头:“墨尾肯定喜欢,你看它都在蹭你的凳子了。”果然,墨尾不知何时凑到了小姑娘脚边,用尾巴轻轻扫着她的裤腿。
一上午的时光,就在孩子们的笑声和炭笔摩擦纸张的“沙沙”声中过去了。画完画,谢怜又教孩子们写“枣”字,还讲了和枣子有关的小故事——比如古时候的人会用枣子招待客人,寓意“早生贵子”“早得福运”。孩子们听得入迷,小阿弟还举手问:“怜怜哥哥,那我们吃了枣子,是不是也能给村里带来福气呀?”谢怜笑着点头:“当然啦,只要大家开开心心的,福气就会一直跟着我们。”
中午吃饭时,谢怜用早上摘的枣子煮了粥,还蒸了红枣馒头。红枣的甜香混着面香,飘满了整个院子。孩子们围坐在石桌旁,捧着馒头吃得津津有味,有的孩子还把馒头掰成小块,喂给墨尾。花城则在一旁给孩子们添粥,时不时帮谢怜擦去嘴角的面屑,动作自然又温柔。
饭后,老水手扛着一捆竹竿走进院,身后还跟着村里的木匠。“听说你们摘枣子,我找木匠做了个长竹竿,上面绑了网兜,高处的枣子也能摘下来,还不会摔坏。”老水手把竹竿递给花城,笑着说,“村里的妇人还让我带句话,说等你们把枣子摘完,她们来帮忙做枣干,冬天给孩子们当零食。”
谢怜连忙道谢,和花城一起跟着老水手去砍竹竿。木匠笑着说:“这竹竿我特意选了结实的,网兜是用粗棉线编的,能装不少枣子。你们要是觉得不够长,我再帮你们改改。”花城拿着竹竿试了试,正好能够到树梢最高处的枣子,网兜一兜,就能把枣子稳稳接住。“很合适,麻烦您了。”花城说着,从石桌上拿起几个红枣,递给老水手和木匠,“尝尝今年的新枣,甜得很。”
下午,村里的几个年轻人也来帮忙摘枣子。大家分工合作,有的用竹竿打枣,有的用网兜接,有的则把落在地上的枣子捡起来,装进竹篮里。孩子们也跟着凑热闹,拿着小篮子,在树下捡那些滚落到草丛里的枣子,偶尔还会因为捡到一个特别大的枣子而欢呼雀跃。墨尾则在人群中穿梭,一会儿蹭蹭这个的裤腿,一会儿叼着枣子递给那个,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夕阳西下时,院子里已经堆了十几篮红枣。红彤彤的枣子堆在石桌上、墙角边,像一座座小山,整个院子都弥漫着枣子的甜香。老水手擦了擦汗,笑着说:“今年的枣子收成好,够咱们全村人吃个够了。明天我让村里的人来分些,剩下的咱们做成枣干、枣糕,冬天慢慢吃。”
谢怜点点头,拿起一个红枣,递给身边的花城:“三郎,你看,今年的枣子这么多,咱们可以多做些枣糕,送给镇上的孤寡老人,还有之前帮过咱们的人。”花城握住他的手,眼底满是温柔:“都听殿下的,明天我就去镇上买些糖和面粉,咱们一起做枣糕。”
孩子们走的时候,每个人都提着一小篮红枣,脸上满是满足的笑容。小阿弟走在最后,回头对谢怜和花城说:“怜怜哥哥,花城哥哥,明天我还来帮你们做枣糕!我娘说我揉面揉得可好了!”谢怜笑着挥手:“好啊,明天等着你来帮忙。”
送走孩子们,两人开始收拾院子。花城把竹竿和网兜放回柴房,谢怜则把剩下的红枣倒进陶缸里,铺一层枣子,撒一层细沙,这样能让枣子保存得更久。墨尾蹲在陶缸旁边,时不时用爪子扒拉一下细沙,像是在帮忙。
晚饭时,谢怜用红枣煮了甜汤,还炒了一盘青菜,蒸了几个咸鸭蛋。甜汤里的红枣炖得软糯,入口即化,甜而不腻。花城把自己碗里的红枣夹给谢怜:“殿下多吃些,补补身子。”谢怜笑着接过,又夹了一个放在墨尾的小碗里:“墨尾也吃,今天辛苦你帮忙捡枣子了。”
吃完晚饭,天渐渐黑了下来。两人搬着竹椅坐在枣树下乘凉,墨尾蜷在谢怜腿上,很快就打起了小呼噜。天上的星星比昨晚更亮了些,月亮挂在枣树枝头,将红枣映得泛着淡淡的银光。风里带着枣子的甜香,还有泥土的气息,格外宁静。
“三郎,”谢怜轻声说,“今天看着大家一起摘枣子,听着孩子们的笑声,我觉得特别温暖。以前总觉得,幸福是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现在才发现,这样平平淡淡的日子,和大家一起分享收成,一起期待未来,就是最踏实的幸福。”
花城握住他的手,指尖轻轻摩挲着他的掌心,声音温柔:“殿下想要的,我都会陪你一起实现。以后每年枣子熟的时候,咱们都和村里的人一起摘枣子,一起做枣糕,让这份温暖一直延续下去。”
墨尾似乎被两人的声音吵醒了,蹭了蹭谢怜的手,尾巴轻轻摇摆。远处传来村里人的说话声,还有狗吠声,伴着虫鸣声,组成了一首宁静的夜曲。月光透过枣树枝叶,洒在两人身上,将他们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像是要把这份简单的幸福,永远定格在这个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