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的荷塘盛满了鲜活的绿,荷叶层层叠叠如绿伞,粉白的荷花亭亭玉立,风一吹,满塘清香裹着蝉鸣,漫过展厅,漫过培训教室,甚至飘向了远方——国际非遗展的直播镜头里,荷塘的夏景正透过屏幕,展现在世界眼前。蓝语棠背着小竹篓在塘边采莲蓬,指尖刚触到饱满的籽实,就看见聂明玦骑着电动车匆匆赶来,车筐里装着国外寄来的“荷魂”系列订单,厚厚的一叠,上面印着不同国家的文字。
“语棠,快给你爹爹看!国际非遗展一开播,‘荷魂’系列订单就爆了!有欧洲的客户要订木雕台灯,还有美洲的客户想定制芦苇纤维窗帘,都特意说要刻上‘荷风全球’的字样!”聂明玦翻着订单,眼里满是激动,“还有,北京高校的‘非遗创意展’把咱们的学生作品拿去展出了,他们说很多企业都想合作,把这些设计做成量产产品!”
蓝承宇刚在展厅里调试好国际非遗展的直播设备,听见消息立刻迎了上来。陈爷爷和阿强也凑过来,看着订单上的需求,陈爷爷拿起一块槐木说:“得赶紧雕这批台灯底座,要把夏荷的灵动刻出来,花瓣的弧度要柔,叶脉的纹路要细,让国外的客户也能感受到荷塘的夏天。”阿强则拿出尺子,仔细测量木料尺寸:“还要按不同国家的标准调整大小,再把‘荷风全球’四个字刻得工整些,让每一件作品都带着咱们的心意。”
李老先生坐在纺车旁,手里攥着今年新收的芦苇纤维,正教村里的年轻人和北京高校的实习生编“夏荷纹”窗帘。“编窗帘要跟着芦苇的纹理走,像跟着荷塘的水流转一样,”他指尖翻飞,细韧的芦苇线织出层层叠叠的荷叶纹,“太祖母当年编东西,最讲究‘物尽其用’,一根芦苇能编出不同的纹样,就像咱们的手艺,能在不同的地方开出不一样的花。”一个戴眼镜的实习生听得认真,手里的窗帘虽偶有错漏,却也渐渐织出了像样的夏荷纹,像极了塘里此刻的景致。
这天午后,国外设计师带着国际非遗展的团队来了,还带来了直播设备,想在荷塘边做一场“非遗生活化”的专场直播。“很多国外观众说,从‘荷魂’系列里看到了东方生活的暖,想知道这些手艺是怎么在荷塘里生长的,”国外设计师通过翻译笑着说,“我们这次来,就是想让大家亲眼看看,芦苇怎么变成线,木头怎么变成花,荷塘怎么变成故事。”
直播开始时,蓝语棠拿着刚采的莲蓬,对着镜头介绍:“这是荷塘的夏天,莲蓬里藏着明年的种子,就像咱们的手艺,藏着代代相传的故事。”陈爷爷则现场演示木雕,刻刀在木头上流转,很快就现出一朵含苞的荷花;李老先生织着芦苇线,纺车转动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到了世界各地。直播间里的评论不断滚动,有人说“想把荷塘的夏天带回家”,有人问“怎么才能买到‘荷魂’系列”,还有人说“以后要去荷塘看看”。
为了赶国际订单和筹备直播后续的产品,大家忙得脚不沾地。白天,陈爷爷和阿强在培训教室雕木雕,李老先生和年轻人编芦苇制品;晚上,蓝承宇和蓝念安则在展厅里打包货物,把每件产品都放进印着“荷风传家”logo的包装盒,还附上一张荷塘的明信片,上面写着“来自东方荷塘的暖,愿陪你走过每个四季”。蓝语棠也没闲着,她在每个产品的角落都刻了一个小小的莲蓬纹,她说:“这样不管产品走到哪里,都能让人想起荷塘的夏天。”
订单寄走那天,荷塘边飘着淡淡的荷香。蓝承宇看着快递车远去,忽然想起太祖母的旧纺车——当年太祖母在荷塘边编芦苇篮,只为了让家人活下去,如今他们的手艺能走向世界,让不同国家的人感受到东方的暖,这是太祖母当年从未敢想的光景。“爹爹,咱们的手艺,真的能让全世界都知道荷塘吗?”蓝语棠靠在蓝承宇身边,小声问。蓝承宇点点头:“会的,因为好的手艺里藏着真心,好的故事里藏着生活,不管是谁,都能感受到这份暖。”
夜里,荷塘的风带着夏的清凉,吹过展厅。蓝承宇带着蓝念安和蓝语棠,把国际订单的回执、直播的录像、国外观众的留言都放进新木箱里。木箱里的物件越来越多,每一件都带着不同国家的温度,像是一串串联起全球的珍珠。“姐姐,你说国外的客户收到产品,会不会喜欢呀?”蓝语棠问。蓝念安笑着说:“肯定会,就像咱们看到夏荷就开心一样,好的东西总能让人心里生出欢喜。”
风穿过荷塘,带着荷香和木头的暖意,落在每个人的脸上。蓝承宇知道,这个夏天不是结束,而是荷塘非遗故事的新高度——国际订单会让“荷魂”走进更多家庭,直播会让更多人了解荷塘的手艺,而这满塘的夏荷,会继续见证“荷风传家”的成长,让荷风飘向全球。
“爹爹,明年夏天,咱们还能做国际直播吗?”蓝语棠抱着刚雕好的小木莲蓬问。“当然能,”蓝承宇摸了摸她的头,“不仅能做直播,还会有更多国外的朋友来荷塘,来学手艺,来听故事。以后的每个夏天,荷塘都会有新的惊喜,就像这满塘的荷花,一年比一年开得更艳,一年比一年传得更远。”
月光渐渐升起,洒在荷塘的水面上,把夏荷映得格外温柔。蓝承宇轻轻合上木箱,仿佛握住了一整个夏天的生机与希望。他知道,只要这满塘的荷还在,只要这门手艺还在,只要“荷魂”还在,“荷风传家”的故事,就会永远在时光里生长,在全球人心间扎根,生生不息,岁岁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