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刚过,荷塘的雪水顺着冻土裂缝渗入塘底,唤醒了沉睡的莲藕。蓝语棠蹲在塘边,小心翼翼地把准备带去北京的芦苇苗装进竹篮——这些芦苇苗带着荷塘的春气,是要送给北京非遗展的礼物。“语棠,快收拾好,咱们要出发去北京啦!”蓝承宇提着装满纪念木雕的行李箱,身后跟着陈爷爷、李老先生和蓝念安,每个人都穿着浅灰色的芦苇纤维礼服,领口的木雕莲蓬纽扣在晨光里闪着温润的光。
火车上,蓝语棠捧着“荷风永继”小木牌,一遍遍摩挲着上面的雪荷纹样。“陈爷爷,到了北京,真的能见到好多非遗传承人吗?”她问。陈爷爷笑着点头:“不仅能见到,咱们还要把荷塘的故事讲给他们听,让他们知道,芦苇和木头里,也能藏着大文化。”李老先生则拿出随身的纺车零件,轻轻擦拭:“说不定还能在现场织一段芦苇线,让北京的人听听咱们荷塘纺车的声音。”
到了北京非遗展厅,蓝承宇一行人刚走进展区,就被围了过来。展厅中央摆放着“荷风传家”的十年成果展——从太祖母的旧纺车、老账本,到上海体验馆的照片、国外设计展的海报,再到刚获得的国家级非遗基地证书,每一件展品都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这芦苇纤维礼服真特别,摸起来又软又挺!”一位参观者抚摸着蓝念安的礼服,眼里满是惊喜。蓝语棠赶紧递上一个小木莲蓬:“这是我雕的,送给您,就像把荷塘的春天带过来了。”
领奖仪式上,蓝承宇穿着芦苇纤维礼服,手里捧着国家级非遗基地证书,站在台上。“七十多年前,我的太祖母在荷塘边编芦苇篮换米,只为活下去;今天,我们把荷塘的手艺带到北京,带到上海,带到国外,只为让更多人知道,非遗不是老古董,而是有温度、能生长的故事。”他的话刚说完,台下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下台后,不少非遗传承人围过来,有的想要“荷风永继”小木牌,有的想了解芦苇编织技艺,李老先生干脆现场支起纺车,织起了芦苇线,引得众人驻足观看。
在北京的几天里,蓝承宇一行人还去了几所高校,给学生们讲荷塘的非遗故事。蓝念安播放着荷塘四季的视频,蓝语棠教学生们雕小木莲蓬,陈爷爷则现场演示木雕技艺。“原来一块普通的木头,能雕出这么美的荷花纹!”一个学生拿着刚雕好的小木牌,兴奋地说。蓝承宇笑着说:“只要心里有荷塘,手里有耐心,每个人都能成为非遗的传承人。”
返程那天,蓝承宇一行人带着满满的收获——有其他非遗传承人的联系方式,有高校的合作意向,还有参观者留下的手写祝福。火车上,蓝语棠把这些祝福小心翼翼地放进木箱里,和证书、照片放在一起。“爹爹,咱们以后还能来北京吗?”她问。蓝承宇摸了摸她的头:“当然能,以后咱们要把荷塘的荷风,吹到更多像北京这样的地方,让更多人听见咱们的故事。”
回到荷塘时,已是傍晚。蓝语棠第一时间把从北京带回的芦苇苗种进塘里,“这样北京的阳光和荷塘的水土,就能一起养着它们了。”蓝念安则把北京的照片贴进新的相册,旁边写着:“春满京华,荷风远扬——荷塘的故事,又多了一段北京的记忆。”
夜里,荷塘的风带着春的暖意,吹过展厅。蓝承宇带着家人,把北京带回的合作意向书、手写祝福、高校邀请函都放进木箱里。木箱里的物件越来越多,每一件都带着不同地方的温度,像是一串串联起全国的珍珠。“姐姐,你说以后会不会有北京的学生来荷塘研学呀?”蓝语棠问。蓝念安笑着说:“肯定会,说不定明年春天,咱们就能在荷塘边见到他们了。”
风穿过荷塘,带着芦苇的清香和木头的暖意,落在每个人的脸上。蓝承宇知道,北京之行不是结束,而是荷塘非遗故事的新起点——和高校的合作会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荷塘手艺,和其他非遗传承人的交流能碰撞出更多新想法,而这满塘的春荷,会继续见证“荷风传家”的成长。
月光渐渐升起,洒在荷塘的水面上,泛起粼粼的波光。蓝承宇轻轻合上木箱,仿佛握住了一整个春天的希望。他知道,只要这满塘的荷还在,只要这门手艺还在,“荷风传家”的故事,就会永远在时光里生长,在人心间绽放,生生不息,岁岁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