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刚过,荷塘就被染成了暖金色。荷叶边缘卷着浅黄,莲蓬垂着饱满的籽实,风一吹,塘里就飘起细碎的“沙沙”声,像是在数着这一年的收成。蓝承宇一早就在塘边的晒谷场上搭起木架,上面挂满了刚收割的芦苇——这些芦苇要晒足半个月,等纤维变得坚韧,就是编篮子、做布料的好材料。
“爹爹,县里的快递车来了!”蓝语棠举着个小木莲蓬跑过来,辫梢还沾着片枯荷叶。她身后跟着聂明玦,手里捧着个厚厚的账本:“承宇兄,这是三季度的订单结算,芦苇篮和木雕摆件卖了不少,咱们给村里每户都分了红利,大家都盼着明年再扩产呢!”说话间,快递员已经把一箱箱包装好的芦苇制品搬下车,箱子上印着蓝念安设计的logo——一朵荷花托着“荷风传家”四个字,格外醒目。
正忙着清点货物,陈爷爷拄着木杖来了,手里拎着个布包,里面是几尊刚雕好的“荷塘四季”木雕。“这是给省里非遗博览会准备的展品,”他打开布包,木雕上的荷叶脉络、莲蓬籽实都清晰可见,“我还在底座刻了太祖母的字条,让更多人知道咱们荷塘的故事。”蓝念安立刻拿出相机,对着木雕拍了起来:“我要把这些照片做成宣传册,带到博览会上,说不定能吸引更多合作方。”
村里的秋收总是热闹的。男人们驾着小船去塘里采莲蓬、挖莲藕,船桨划过水面,溅起的水珠落在荷叶上,滚出一串碎光;妇女们则坐在晒谷场的树荫下,分拣晒干的芦苇,把粗细均匀的挑出来,准备编新一批的芦苇篮。阿强带着几个年轻人,在培训教室里赶制木雕订单,刨木声、打磨声混着远处的蝉鸣,成了秋日荷塘最特别的声响。
这天午后,上海的设计师夫妇突然来了,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他们设计的芦苇纤维服装,在国际时装周上获得了创意奖,领奖时特意提到了荷塘的非遗手艺。“我们想和你们一起,在上海开个‘荷风传家’体验馆,”设计师指着带来的效果图,“里面不仅卖芦苇制品和木雕,还能现场教大家编芦苇、雕木头,让上海的市民也能感受非遗的魅力。”蓝承宇看着效果图,心里满是激动——太祖母当年种下的芦苇,如今真的走出了乡村,走向了更大的舞台。
为了筹备非遗博览会,大家忙得脚不沾地。蓝念安熬夜制作宣传视频,把荷塘的四季景色、手艺课堂的热闹场面、时装秀的精彩瞬间都剪了进去;蓝语棠则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编了几十串莲蓬手串,准备当作博览会的伴手礼;李老先生重新修订了芦苇编织技法书,还特意加了图解,方便初学者学习。
博览会开展那天,荷塘的展位前挤满了人。陈爷爷现场演示木雕,手里的刻刀上下翻飞,不一会儿就雕出了一朵小巧的荷花;李老先生坐在纺车旁,织出的芦苇线又细又韧,引得不少人驻足观看;蓝语棠穿着芦苇纤维连衣裙,给参观者讲解每件展品背后的故事,稚嫩的声音里满是骄傲。
一个来自国外的设计师,对着“荷塘四季”木雕看了许久,忍不住问蓝承宇:“这些木雕里的故事,能翻译成英文吗?我想把它们介绍给我的团队。”蓝念安立刻拿出提前准备好的英文宣传册,笑着说:“这里面不仅有故事,还有芦苇编织和木雕的基础教程,您可以带回去看看。”国外设计师接过宣传册,连连称赞:“这是我见过最有温度的非遗手艺,每一件作品里都藏着热爱。”
博览会结束后,荷塘的订单量翻了好几倍,还有不少学校和企业来预约研学活动。蓝承宇带着大家把博览会的奖牌、宣传册、合作意向书都放进新木箱里,看着满满一箱的“成果”,他忽然想起太祖母当年的旧账本——上面记着“今日编篮三个,换米两斤”,而如今的账本上,记满了“订单五百个”“合作方三家”“研学团十组”,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太祖母当年从未敢想的。
深秋的夜晚,天气渐凉。蓝承宇带着蓝念安和蓝语棠,坐在晒谷场的木架旁,看着满天繁星。塘里的荷叶已经基本枯了,却依旧有几只萤火虫在低空飞舞,像是在守护着荷塘的夜晚。“爹爹,明年我们能去上海的体验馆吗?”蓝语棠靠在蓝承宇怀里,小声问。蓝承宇点点头:“当然能,到时候我们还要在上海,给大家讲荷塘的故事,教大家学非遗手艺。”
蓝念安拿出笔记本,翻开新的一页,写下“秋实满仓,薪火远扬”八个字,旁边画了一朵小小的荷花。她抬头时,正好看见月光落在晒谷场的芦苇上,把芦苇染成了银白色,像是给它们镀上了一层光。“姐姐,我们的故事还会一直写下去吗?”蓝语棠问。“会的,”蓝念安笑着说,“只要荷塘还在,芦苇还在,我们的故事就永远不会结束。”
风穿过晒谷场,带着芦苇的清香和木头的暖意,落在每个人的脸上。蓝承宇知道,这个秋天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上海的体验馆会迎来更多客人,非遗手艺会被更多人知晓,荷塘的故事也会被更多人传颂。而这满塘的荷,这棵老槐树,这三个装满故事的木箱,会一直在这里,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牵挂与念想,让荷风永远吹拂,让薪火永远相传,让荷塘的故事,在时光里永远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