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在市政府大楼顶端猎猎作响,穿透硝烟,昭示着旧秩序的终结与新希望的开始。
然而,旗帜的升起并非战争的终点,而是阶段性的胜利号角。
随后一个月,装甲集群以市政府区域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展开,进行最后的“清扫”作业。
坦克和步战车组成巡逻队,沿着主要干道反复巡弋,用火炮和机枪清除任何重新聚集或从废墟中钻出的零散丧尸。武装直升机持续在城市上空盘旋,充当着永不疲倦的“空中之眼”,将俯瞰视角下的任何异动及时汇报给地面部队。
步兵们的工作则更加细致和危险。他们以连排为单位,在重型装备的掩护下,对每一栋可能存在威胁的建筑、每一条阴暗的巷道、每一个可能藏匿变异体的地下空间,进行拉网式排查。
枪声、爆炸声以及短促而激烈的交火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此起彼伏,但规模已远不如之前的主力决战。
这不再是摧枯拉朽的突击,而是稳扎稳打的清算。
就在军事清算稳步推进的同时,一场规模同样浩大,甚至影响更为深远的民生战役,已经拉开了序幕。
从新宁市方向,沿着刚刚被装甲部队肃清并简单修复的交通干线,庞大的车队如同一条钢铁长龙,蜿蜒驶入满目疮痍的桂柳市。
这支车队与作战部队截然不同。
打头的是一辆辆涂装着工程兵标志、配备推土铲和起重臂的重型军用工程车,它们负责清理主干道上最后的路障和废墟,为后续车队开辟通道。
紧随其后的,是满载着士兵和技术人员的轮式装甲运兵车,他们是先期抵达的秩序巩固和技术评估小组。
但车队的主力,是数以百计的民用卡车、大巴和特种车辆。卡车上装载着帐篷、预制板房构件、发电机、净水设备、医疗物资、食品罐头以及各种工程机械。
大巴车上,则坐着从新宁市精心选拔派遣的第一批政府干部、医护人员、工程师。
这支特殊的“远征接收队”,在林禹统一规划和“远征”系统的精确调度下,高效地运转起来。
根据事先制定的预案和前线传回的数据,接收队迅速在桂柳市西部相对完整、易于防守的区域,建立了数个“临时接收与安置点”。
工程车辆轰鸣着平整土地,工兵和志愿者们协同作业,如同搭积木般快速建立起一排排整齐的预制板房和帐篷区。外围由内卫部队和随行的军事人员建立起警戒线,架设起探照灯和简易防御工事。
安置点内,区域被严格划分:登记区、检疫区、医疗区、物资分发区、临时居住区……一切井井有条。
很快,第一批被军队从各个角落营救出来的、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桂柳市幸存者,被引导着进入这些安置点。
在登记区,幸存者们排着队,在接受简单的消毒后,逐一坐在临时摆放的桌椅前。
桌后的工作人员语气尽可能温和,但流程毫不含糊:“姓名?年龄?原职业?有无特殊技能?感染暴露史?直系亲属情况……”这些问题,被逐一录入到工作人员手持的、与“远征”系统联网的平板电脑中。
每一个完成初步登记的人,都会获得一个带有唯一编号的临时身份手环。
接着是检疫区。
身穿白色防护服的医护人员为他们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抽血进行快速筛查,确保没有潜伏的感染威胁。
对于有伤病的,会立即被送往医疗区进行处理。
通过检疫后,他们会被分配到临时居住区的一个床位,并领取到一套基本的生活用品。
干净的衣物、毛毯、饭盒以及维持数日的应急食品。
整个过程高效,最大程度地确保了安全与秩序,避免了混乱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对于这些刚刚脱离地狱的幸存者而言,这种略显冰冷的秩序感,反而带来了一种久违的安全感。
他们终于不再是朝不保夕的猎物,而是重新被纳入了一个庞大、有序的体系之中。
然而,这仅仅是第一步。随着登记信息的不断汇总,一个严峻的挑战摆在了接收队伍面前:人口。
桂柳市作为曾经的大城市,其幸存者的数量,远超最初新宁市方面的预估。
即使经历了惨烈的丧尸爆发和后续的围城苦难,初步统计显示,散布在城市各庇护所、以及被陆续救出的幸存者,总数依然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
如何管理、如何安置、如何养活这么多人口?如何将他们有效整合到以新宁市为核心的复兴体系之中?
答案就在那无处不在的“远征”系统中。
在新宁市派来的技术人员的操作下,一套小型的区域服务器和终端设备在最大的安置点内搭建起来,并通过紧急恢复的通信链路,与远在新宁市的主系统相连。
当第一批完成登记的幸存者基本信息录入完毕后,工作人员开始向他们发放一种特制的、类似于手表的终端设备。“这是你们的个人身份标识和‘远征’系统接入端,”工作人员向好奇而又有些不安的幸存者们解释,“戴上它,你们的基本信息、劳动贡献、物资配给,都将通过它来记录和管理。”
设备被依次激活,与中央数据库完成绑定。
就在设备屏幕亮起的瞬间,一个清晰、平稳的电子合成音,几乎在同一时间,在所有激活的设备中响起,也通过安置点内架设的扬声器,传到了每个人的耳中:
“身份信息已确认。数据链同步完成。欢迎接入‘远征’网络。”
“检测到新批次公民录入。
生存资源配给方案启动,基础劳动岗位数据库准备就绪。
贡献点计量模块上线。”
“根据综合评估,桂柳市临时管理委员会将于一小时后成立。
初步重建规划草案已生成,主要目标:恢复基础民生保障,清理主要居住区,启动必要公共服务。”
“重复欢迎加入‘远征’,为了文明的复兴!”
刚刚结束登记、领取了物资、正捧着热汤的幸存者们,大多停下了动作,茫然地听着广播,或者低头看着手腕上那闪烁着微光的设备屏幕。
他们还不完全明白“远征”系统意味着什么,但他们能感受到,一种全新的、与他们过去几个月乃至过去一生所经历的完全不同的秩序,已经降临。
它承诺了生存,也指明了未来需要付出的代价——劳动。
一些年轻人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接受的光芒,一些长者则面露沉思,而更多的人,是在经历了太多苦难后,选择默默地接受这强有力的引导。
军事清算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内基本完成。
零星的抵抗被逐一扑灭,最后几个确认的变异体巢穴在武装直升机和炮兵的精确打击下化为焦土。
城市的主要区域宣告安全。
与此同时,“远征”系统的力量开始全面显现。
完成了初步登记和检疫的幸存者,开始被批量转移到更多新建的、条件更好的安置社区。
这些社区大多利用了原本结构完好的居民小区,经过工程部队的快速修缮和加固,通上了临时电力和净水。
虽然依旧拥挤,但相比最初的帐篷区,已是天壤之别。
每个人的“远征”终端成为了他们在新秩序下的“身份证”、“银行卡”和“工作证”。
系统根据登记的技能和身体状况,开始向成年幸存者分派工作任务。
身体强健者被编入工程大队,在军队和工程兵的护卫下,开始清理指定区域的废墟,修复道路和桥梁。
他们的终端会实时记录工作量,系统自动结算贡献点。
有技术背景的,如电工、水暖工、机械师,被迅速组织起来,参与到恢复城市基础设施的工作中。
一座小型变电站的修复,一条主要供水管道的抢通,都能为他们带来可观的贡献点。
原本的教师、医生、行政人员也被系统识别出来,经过简单的审核和培训后,迅速补充到正在恢复的教育、医疗
基层管理队伍中。
甚至一些没有特殊技能的妇女和老人,也被组织起来,从事衣物缝补、简单手工艺品制作、社区清洁、协助照料孤儿等工作,同样可以获得维持基本生活的贡献点。
“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被清晰地传达给每一个人。
最低保障仅能让人饿不死,想要获得更好的食物、更宽敞的住宿、更暖和的衣物、甚至是一些娱乐(如收听特定的广播频道、领取少量的烟酒糖果等配给品)就必须努力工作,赚取贡献点。
这种制度起初引发了一些小声的抱怨和不适,尤其是对于那些在旧时代习惯了安逸或者心存侥幸的人。
然而,当人们看到那些辛勤工作的人确实能通过终端里不断增加的贡献点兑换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而偷奸耍滑者只能维持在最基本的生存线时,抱怨声很快被一种紧迫的积极性所取代。
系统算法对“磨洋工”行为的精准识别和预警,更是让混日子的空间被压缩到最小。
除了物质上的重建,心灵的抚慰也同样重要。随队而来的心理辅导员们开始工作,他们组织集体谈话,进行个别疏导,鼓励幸存者们讲述自己的经历,宣泄压抑的情感。虽然创伤非一日可愈,但专业的介入和集体生活的温暖,开始慢慢融化一些人内心的冰封。
教育恢复的速度惊人。
在条件许可的安置社区,临时学校很快建立起来。
教师们利用能找到的任何教材和资料,结合“远征”系统提供的标准化知识库,开始给孩子们上课。
语文、数学、自然常识,以及至关重要的防疫知识、生产技能和纪律教育。
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穿透安置点的嘈杂,传向远方,这声音比任何炮火都更能象征生命的韧性与文明的回归。
医疗系统也在全力运转。
设立在安置区内的医疗点处理着各种伤病,从战斗中的外伤,到长期的营养不良,再到各种因恶劣环境引发的疾病。
药品虽然依旧紧张,但在“远征”系统的统一调配下,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一些重伤员和复杂病例,则被后送到条件更好的新宁市医院。
随着桂柳市秩序的初步稳定,与新宁市本部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更多的物资通过恢复的交通线源源不断运来。
一些在桂柳市发现的对复兴至关重要的设备、技术资料和稀缺原料,也被登记在册,准备运往新宁市支援那里的工业复苏。
更重要的是,桂柳市庞大的人口基数,经过“远征”系统的筛选和培训,开始反哺整个复兴体系。
一批批表现优异、技能合格的幸存者,被系统标记出来,组成新的工作队,准备派往其他需要清理和重建的区域,或者加强新宁市的建设力量。
他们不再是负担,而是宝贵的、可再生的人力资源。
在市政府大楼(现已更名为桂柳市临时管理委员会所在地)的顶层,那面红旗依旧迎风飘扬。
楼下广场上,曾经堆积的尸骸已被清理干净,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列队的士兵、忙碌的工作人员和开始恢复生机的城市景象。
夜幕降临,安置社区内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灯火,那是临时恢复的供电和人们使用的节能灯具。
广播里播放着舒缓的音乐和来自新宁市的新闻简报,通报着生产建设的喜讯,也传递着来自更高层的指示与关怀。
站在窗边,能够看到远处仍有工程部队的探照灯在扫射,那是最后的清理和加固作业。
但城市的主体,已经告别了死亡的寂静,重新被人类的活力所填充。
桂柳市的战役,以钢铁洪流的碾压开始,以“远征”系统的精密编织告一段落。
而这一次的胜利,意义远不止于收复一座城市。
在地理上,这三座城市天然地构成了广南省中部一条至关重要的战略轴线:新宁作为首府,是政治、文化和综合枢纽。
桂柳是传统的工业重镇和交通要冲。
而天宾则地处两者之间,拥有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天然的工业走廊。
这条“新-天-桂”轴线的打通,绝非简单的三座城市光复,它意味着一个具备强大内循环能力和战略纵深的复兴根据地已然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