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世界的混乱与战争,此时的新宁市经过三个月的时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就在眼前。
新宁市,这座曾经被死亡和绝望笼罩的城市,如今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节奏和面貌,从疮痍中顽强复苏。
驱动这一切的,不仅仅是幸存者的汗水,更是那套名为“远征”的人工智能系统,它已如同空气般渗透到城市重建的每一个毛细血管。
首先打破周边区域死寂的,是新宁市建立的大功率广播信号。
经过精心调试的频道,昼夜不停地向周边城镇、乡村乃至更遥远的山区发送着充满希望的电波。
“这里是新宁市人民复兴委员会广播电台!重复,这里是新宁市!我们已初步建立安全区,拥有稳定的秩序、充足的食物、完善的医疗和公平的劳动机会!所有愿意遵守法律、参与劳动的幸存者,均可在此获得庇护与新生。广播将持续提供前来新宁市的安全路线指引与注意事项……”
这声音,对于在荒野中挣扎求存、几乎放弃希望的零星幸存者而言,不啻于天籁。
他们从藏身的地窖、废弃的村庄、偏远的山洞中走出,怀着将信将疑的心情,循着广播指引的方向,向着新宁市跋涉。
对于这些涌入的“新鲜血液”,新宁市早已建立起一套成熟且严格的接收流程。
所有抵达外围检查站的幸存者,首先要经过身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的初步健康筛查和基本信息登记。
随后,他们被送往位于城市边缘、由旧仓库区改建的隔离观察区,进行为期七天的隔离。
期间,医疗人员会进行更详细的体检,确保没有携带致命病毒或处于感染潜伏期。
同时,内卫部队的政审人员会与他们进行谈话,了解其过去数月的经历,初步判断其背景和心性。
隔离期满且通过审核者,才能正式进入新宁市。
他们会被分配到一个临时的居住单位(通常是清理修缮后的居民楼房间),并领取基本的生活物资。
他们的个人信息、技能特长被详细录入“远征”系统,汇入那个庞大的数字档案库。
这套流程虽然严格,甚至有些冰冷,但高效且必要。
它确保了新宁市内部的安全与稳定,避免了混乱和潜在风险的输入。
幸存者们或许会感到些许不适,但相比外界朝不保夕的恐惧,这种有章可循的秩序感,反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短短三个月,已有数万名幸存者通过这种方式加入新宁市,为城市的重建注入了急需的劳动力。
在“远征”AI的统筹下,新宁市内的生活呈现出一种高效而有序的图景。
大部分幸存者被集中安置在几个条件相对较好、易于管理的片区。住房分配由“远征”系统根据家庭人口、贡献点等因素统一安排,虽然拥挤,但确保了基本的遮风避雨。
每个成年人都被期望参与劳动,换取贡献点。
系统确保了最低生活保障即使暂时无法劳动(如老人、病人、幼儿的监护人),也能获得维持基本生存的配给,但这仅能保证“活着”。
要想获得更好的食物、衣物、日用品,甚至改善居住条件(如换取更大的房间、额外的被褥),就必须努力工作赚取更多贡献点。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得到了最彻底的贯彻。
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工作岗位:废墟清理、建筑修缮、道路施工、农田耕种、工厂生产、物资运输、医疗卫生、教育培训、行政管理……“远征”系统根据每个人的技能、体力状况和城市需求,分派最适合的工作任务。
工作表现由基层管理员(通常是“退役”士兵或经过考核的公职人员)记录,并输入系统。
系统内置的算法会综合工作量、工作强度、技术难度、完成质量等因素,自动计算每日或每周的贡献点。
这套算法尤为智能的一点在于,它能够有效识别“磨洋工”和“吃大锅饭”的行为。
通过对比同类型岗位的平均工作效率、工作时长、资源消耗等数据,系统能迅速标记出异常低效的个人或小组,并进行预警。
基层管理员会对此进行核实,如果是态度问题,会进行教育、警告乃至扣除贡献点的处罚。
如果确实是能力或客观原因,则会调整工作岗位或提供培训。
这种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劳动积极性,避免了平均主义带来的惰性,形成了“多劳者多得,勤劳者致富”的良性循环。
在严格的配给制之外,新宁市还诞生了一丝令人惊喜的活力一个由“远征”系统搭建和监管的线上交易市场。
人们可以将自己通过劳动获得的、超出个人即时需求的配给品(如节省下来的食物、富余的衣物),或者利用闲暇时间制作的手工艺品、修复的小物件,甚至是一些不涉及机密的实用信息、技能服务,在市场上挂牌交易。
交易媒介可以是贡献点,也可以是以物易物。
系统负责审核商品合法性(严禁交易武器、违禁品、来路不明的物资)、确保交易安全、解决小额纠纷。
这个小小的市场,不仅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调剂了单调的生活,更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创造力和积极性,成为计划分配经济的有益补充。
面对大量涌入的、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的幸存者,以及重建工作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新宁市高度重视培训与教育。
各种工人组织、行业小组在政府的鼓励和指导下,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老技工、工程师、农艺师、医生等拥有一技之长的人被组织起来,开办了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建筑工培训班、机械操作与维修班、电工速成班、农作物种植技术班、基础医疗护理班、行政管理基础班等等。
这些培训班理论结合实际,周期短,见效快,旨在快速培养合格的产业工人和基层公务人员。
同时,针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体系也开始恢复。
在条件有限的临时校舍里,教师们(主要是原教育系统人员和有志于此的幸存者)开始重新教授语文、数学、基础科学、历史以及非常重要的生产劳动技能和生存知识。
虽然教材简陋,设施缺乏,但这标志着文明传承的火种在新宁市重新点燃。
高等教育机构的恢复尚需时日,但一些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学院(如工业技术学院、农业学院、医学院进修班)的筹建已被提上日程,为未来的发展储备高端人才。
医疗系统的恢复是稳定人心的重要一环。在“远征”系统的调配下,药品和医疗器械被优先保障。
市中心的主要医院经过清理和部分修复,重新开始接收重症患者。
各社区则建立了基层医疗点,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
医生和护士们在这些条件艰苦但秩序井然的环境中,竭尽全力挽救生命、保障健康。
公共卫生也被高度重视,定期的环境消毒、垃圾清理、饮用水安全监测成为常态,有效预防了传染病的发生。
公共设施的重建同样稳步推进。
在工程部队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下,主要的供水管网和电力线路基本恢复,部分区域甚至实现了定时供电。
无线能源传输网络的覆盖范围也在逐步扩大。
通信基站得到修复,内部有线电话网络和有限的无线通信得以恢复,虽然主要用于政府和军事用途,但也为城市管理提供了极大便利。
一项艰巨但意义重大的任务在这三个月内集中展开——对市中心遗留的庞大尸群尸体进行彻底清理和焚烧。
在严格的防疫措施下,军队和专门的清理队伍使用重型机械和人力,将堆积如山的残骸集中运送到市郊指定的焚烧点进行高温焚化。
这个过程充满了视觉和嗅觉上的冲击,但所有人都明白,这是告别过去、净化环境、杜绝瘟疫源头的必要之举。
当最后一批尸骸在烈焰中化为灰烬,弥漫在城市空气中数月不散的血腥和腐败气息似乎也淡去了许多,象征着一个旧时代的彻底终结。
军队在这三个月里并未闲着。
依托新宁市这个稳固的基地,以及源源不断补充进来的新兵(主要来自内卫部队轮换和表现优异的幸存者),林禹麾下的主力作战部队重装合成旅和空突旅,开始了以老带新的轮战模式,对新宁市周边区域的零散丧尸和潜在威胁进行系统性清扫和对幸存者的营救。
小规模的战斗时有发生,这既锻炼了新兵的实战能力,也进一步扩大了安全区的范围,为城市获取资源和拓展空间提供了保障。
军队的强悍和高效,加上“先军政策”下优厚的待遇和崇高的社会地位,使得参军成为许多年轻人向往的出路。
在所有重建计划中,恢复工业生产被置于最优先的地位。
在“远征”的精确计算和资源倾斜下,重点行业的复苏计划稳步推进。
位于城市郊区的小型钢铁厂和附近的煤矿是重中之重。
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们在军队的护卫下,修复了受损的设备,打通了运输线路。
高炉重新点燃,虽然产能远不及灾前,但流淌出的钢水意味着重建所需的骨骼正在生成。
煤矿的恢复则为城市提供了宝贵的能源。
依托初步恢复的钢铁供应,一些机械修理和制造作坊开始运转,能够生产简单的工具、维修车辆和设备。
一个小型水泥厂也被优先修复,其产出的水泥对于建筑加固和新建至关重要。
城郊一座中型化肥厂的恢复被视为保障未来的关键。
农业恢复需要大量的肥料,这座厂的复产将直接关系到未来的粮食安全。
技术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让生产线重新运转起来。
在这些工厂的恢复过程中,“远征”AI的作用得到了极致体现。
对于那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AI工程师们直接编写了控制程序,由“远征”系统接管了部分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控制。
机器根据AI的指令自动运行,工人主要负责监控设备状态、进行日常维护、处理异常情况,以及根据实际情况对AI的生产逻辑提出优化建议或修正其中的bUG。
这种“AI主导生产,人类辅助监督”的模式,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稳定性,成为新宁市工业体系的一大特色。
在工业复苏的同时,农业的恢复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城市周边大量荒废的土地和学院内大量土地被清理出来垦殖。
种子、农具和初步恢复的化肥被优先供应。
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人们怀着对收获的期盼,辛勤地耕耘着土地。
虽然短期内仍需依赖库存和配给,但田野中重新出现的绿色秧苗,象征着这座城市正在从根本上恢复生机。
三个月后的新宁市,早已不是当初那个仅能维持生存的避难所。
它拥有了不断增长的人口、日益健全的法律和制度、高效公平的劳动与分配机制、初步恢复的医疗教育体系、稳定扩张的安全区,以及重新开始跳动的工业和农业脉搏。
城市的街道上,虽然仍能看到废墟的痕迹,但更多的是忙碌的身影和井然有序的场面。
广播里不再仅仅是生存指南,也开始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和鼓舞人心的生产捷报。
这一切的背后,是那台名为“远征”的超级计算机无声的运转,是林禹掌控下强大武力的保障,是无数幸存者用汗水浇灌的希望。
新宁市,这座从死亡边缘挣扎而起的城市,正以其独特的“数字神经”+“人类执行”的模式,向着重建文明的目标,坚定地迈出每一步。
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挑战依然众多,但希望的曙光,已经真切地照进了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