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宁市的清理与重建工作在林禹麾下钢铁洪流的保障下展开。
但林禹深知,军事上的胜利只是暂时的,想要在这片废墟之上建立起稳固的秩序并实现长远发展,必须拥有更坚实的根基和更前沿的科技。
他将目光投向了系统刚刚解锁的三个核心建筑。
指挥中心内,林禹调出系统建造界面。
系统点数储备因之前激烈的战斗和重装合成旅的补充而消耗巨大,但尚有余裕。
他首先将目标锁定在了【核子反应炉】上。
林禹开始操作系统全息屏幕。
优先建造核子反应炉。
位置选定在指挥部西北方向三公里处的那个废弃工业园内。
那里地势相对平坦,原有的一些坚固厂房地基可以利用,且距离指挥中心和未来的其他核心设施有一定缓冲距离,又不过于遥远。
【指令确认。核子反应炉建造开始。预计耗时:12小时。资源点扣除……】
几乎在命令下达的瞬间,远方工业园的方向传来低沉的轰鸣声。
并非爆炸,而是某种大型机械开始平整土地、进行深层地基作业的声响。
紧接着,林禹没有犹豫,在补充部队后勤补给后将剩余的系统点数几乎耗尽,连续启动了【天气控制仪-第一阶段】和【命运科技实验室】的建造命令。
这两个建筑被指定建造在核反应炉附近,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核心科技区。
【天气控制仪-第一阶段建造开始……预计耗时:24小时。】
【命运科技实验室建造开始……预计耗时:36小时。】
随着三大建筑的同步兴建,系统界面再次闪烁:
【检测到核心战略设施启动建造,自动部署黑色精英警卫队,负责该区域绝对安全。】
【黑色精英警卫队编制如下:】
警卫步兵营(x3): 共计3000名精英士兵,配备最新式单兵作战系统(包括高强度复合材料护甲、智能瞄准镜、数据链终端),武器为改进型qbZ-191系列及精准射手步枪、重机枪、火箭筒、榴弹发射器等。
防空营: 下辖红旗-9b远程防空导弹连、红旗-17A近程防空导弹连以及双35毫米自行高炮连,构成从高空到超低空的全方位、多层次防空反导网络。
装甲机动营: 装备99A主战坦克和Zbd-04A步兵战车、提供快速反应和区域机动压制能力。
航空支援中队: 配备直-20通用直升机、武直-19侦察攻击直升机,负责空中巡逻、快速投送和近距离火力支援。
无人机作战群: 包含大量小型侦察无人机、中型攻击无人机(可挂载精确制导弹药)以及长航时战略侦察无人机,提供不间断的战场监控和即时打击能力。
电子对抗营: 配备最新式地面电子干扰站、通信侦察车、网络战平台,具备强大的电磁频谱掌控和网络攻防能力。
雷达系统: 部署一部大型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远超常规,具备反隐身和弹道导弹预警能力,与毫米波雷达共同构成严密的预警探测网。
这支黑色精英警卫队的装备水平和合成化程度,甚至超过了林禹现有的重装合成旅。
其定位清晰,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核心科技区。
几乎在部署命令下达的同时,林禹的指挥系统就接收到了黑色精英警卫队指挥官的加密通讯接入请求,确认了指挥链路的畅通。
外围的巡逻队、防空阵地、无人机蜂巢已经开始有条不紊地建立。
三十六小时后,三大建筑群同时宣告完工。
林禹带人首先视察了最先建成的核子反应炉。
巨大的半球形主体结构矗立在工业园中央,表面光滑如镜,几乎听不到任何传统核电站的轰鸣。
进入内部,控制中心充满未来感,巨大的全息屏幕上显示着反应炉的实时运行数据:输出功率稳定在一个惊人的高位,且效率极高,核废料产生量极低。
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反应炉核心的一个被称为核能转换器的装置。
它并非通过传统的电缆输电,而是将核裂变产生的巨大能量转化为一种特殊的场能,实现无线能源传输。
系统说明显示,只要在有效范围内(覆盖整个新宁市及周边地区绰绰有余)安装特定的接收终端,就能获得稳定、清洁的电力。
这彻底解决了未来城市发展和工业恢复的最大瓶颈,能源问题。
接着,他来到了天气控制仪。
这座建筑外形如同一朵巨大的金属花苞,中心是复杂的发射天线阵列。
内部空间广阔,最核心的区域是一个沉浸式全息投影室,展示着全球以及区域的气象云图、气流、气压等海量数据。
而处理这些数据的,是一台拥有恐怖算力的超级计算机,其运算能力远超当前时代。
负责人丁振向林禹汇报:“首长,天气控制仪目前第一阶段的功能,确实只能进行小范围的天气微调,例如驱散局部雾气、人工增雨缓解旱情等。
但其真正的潜力在于内部这台超级计算机所运行的混沌蝴蝶预测模型。”
全息图上,一个复杂的数学模型被演示出来。
它通过分析全球气象数据,寻找那些极度敏感、易于被扰动的敏感点。
模型显示,在特定的时间、对特定的区域(可能只是一个小型气旋、一股高空急流)施加一个极其精确而微小的干预(如同蝴蝶扇动翅膀),就有可能通过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在预测的时间和地点,引发预期中的重大气象变化,比如将一场普通的季风加强为灾难性的风暴,或者反之,削弱一场即将成型的台风。
“但是,首长”丁振严肃地警告道:“这个系统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
大气系统本身是混沌的,我们的模型虽然先进,但无法做到百分百精确预测。
任何微小的计算偏差或未纳入模型的变量,都可能导致干预结果严重偏离预期,甚至引发无法预料的极端天气事件。
如超级雷暴、异常干旱或无法停止的暴雨。
这是一把威力巨大但难以控制的双刃剑。”
林禹面色凝重地点点头。
这玩意儿用好了,可以是改变战场环境甚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武器。
用不好,可能就是一场席卷一切的灾难。
必须慎之又慎。
最后,他步入命运科技实验室。
这里的气氛更加神秘,分为多个研究区,穿着白大褂或工程服的研究人员在各个实验室和终端前忙碌。
实验室主任林云,引导林禹参观了几个主要研究项目,但最核心的,是一个名为“远征”的人工智能项目。
巨大的屏幕上,无数数据流如同星河般流淌。
林云介绍道:“‘远征’AI的初始设计原型,参考了旧时代某大国曾构想的全国自动化经济管理系统的理念,但我们将其大幅拓展和深化。
目前,‘远征’是民用版本,其核心目标是统筹规划、优化资源配置、高效管理社会运行。”
她进一步解释:“它可以接入城市的所有基础设施数据,如能源分配、交通网络、物资库存、人口信息、生产计划等。
通过其强大的算力,‘远征’能够实时分析需求与供给,制定最优的分配方案和生产计划,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提高效率。
例如,它可以精确计算出一个区域需要多少食物、药品,并规划出最快捷的配送路线。
它可以监控工厂的生产流程,提出优化建议。
它甚至可以辅助进行城市规划、灾害预警等。”
林禹看着屏幕上“远征”AI模拟出的新宁市重建规划图,各种数据实时更新,方案不断优化,效率远超人类团队。
他心中渐渐形成了一个蓝图。
“‘远征’未来能否发展出军用版本?”林禹问道。
“当然可以,首长。
民用版本是基础。
通过对军事数据(敌我部署、后勤补给、战场环境等)的学习和整合。
‘远征’可以进化出强大的战术辅助、战略推演甚至自动化指挥能力。
但那需要时间、数据以及更高级的硬件支持。”
参观完毕后,林禹回到指挥部,心中澎湃。
这三个建筑,分别解决了能源、环境干预\/战略威慑、社会治理与科技研发的核心问题。
尤其是“远征”AI的出现,让他看到了彻底改变当前混乱局面的可能性。
............................
回到指挥部后林禹让参谋长周岳通知所有系统营级以上主官开会。
此时林禹站在巨大的新宁市地图前,由他自己做报告开始了他的布局:
“各位,我们的军事阶段初步告一段落,但更艰巨的任务重建与秩序恢复才刚刚开始。”
“首先,是能源问题。核子反应炉已经建成,并具备无线输电能力。
我命令,优先恢复医院、供水系统、重要工厂以及幸存者聚集区的电力供应。
接收终端的生产和安装要立刻跟上。”
“其次,是治理问题。
我们不能再依靠过去那种低效且容易滋生各种问题的模式。
我们将引入‘远征’AI系统,对新宁市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管理。”
“之前治理有其优点,主观能动性强,能灵活应对突发情况。
但缺点同样明显——不稳定,易受个人能力和道德水平影响。
AI能弥补这些缺陷,带来高效和公平。
但我并非要用AI完全取代人类。
我设想的是,一个人与AI协同共治的新模式。”
“具体方案如下:”
AI统筹: “远征”AI作为最高效的“大脑”,负责处理海量数据,制定最优的宏观发展计划、资源分配方案。
人类负责执行与监督,基层管理需要人性化的判断和沟通。
我将从系统士兵中,选拔一部分表现出色、具备一定管理潜质且主观能动性强的人员,让他们“退役”,转入新成立的市政府及各区政府部门,担任关键职务。
他们忠诚、纪律性强,能确保AI的指令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同时也能处理AI不擅长的人际互动和特殊情况。
同时,从内卫部队、陆战一旅以及未来可能收编的其他表现良好的本地部队中,选拔优秀士兵,补充进主力作战部队,保持军队的战斗力。
而空出的内卫、治安等岗位,则由“退役”系统士兵和经过严格审查的可靠幸存者填补。
同时利用这批忠诚的“退役”系统士兵作为骨干,迅速重建市、区、街道、社区各级基层组织,恢复户籍管理、物资配给、生产动员等基本功能。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以AI高效运算为基础,以忠诚、可靠的系统人员为执行骨干,同时吸纳本地幸存者中有能力、有意愿者共同参与的,高效、廉洁、有活力的新秩序。”
林禹的声音坚定而充满力量:“这不仅仅是恢复旧观,而是要创建一个更先进、更适应这个末世环境的社会形态。”
众人被林禹宏大的蓝图所震撼,但也看到了清晰的路径和强大的执行力保障。
命令迅速下达。
随后几天内无线电力终端开始在新宁市关键节点安装,久违的灯光次第亮起,引来了幸存者们惊喜的欢呼。
“远征机”AI的终端开始接入并开始重建各个部门,数据流开始汇聚,第一个基于AI分析的物资分配计划在几分钟内生成,效率远超过去数天的手工统计。
一批经过挑选的系统士兵,脱下了军装,换上了临时准备的民政制服,走向了新的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