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柳市上空猎猎作响的红旗,不仅仅宣告着一座城市的解放,更标志着一条强大战略轴线的诞生。
随着桂柳市秩序初步稳定,林禹及其领导层敏锐地意识到,连接新宁、天宾、桂柳这三座城市的“新-天-桂”轴线,将成为文明复兴的真正脊梁。
接下来的三个月,工作的重心从激烈的军事清算,转向了更为宏大和艰巨的三城联动建设与整合。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旧时代的谚语,在末世背景下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这关乎生存、发展与力量投射。
修复并确保新宁至天宾,再到桂柳的交通大动脉畅通无阻,被“远征”系统设定为最高优先级的战略任务。
工程兵部队、新征募的建设兵团,以及大量被系统分配了任务的幸存者,投入到了这场规模空前的交通大会战中。
首先是被破坏的公路网。
工程车辆轰鸣,清理着堵塞路段的残骸和废弃车辆。
桥梁工程师们评估着每一座受损桥梁的状况,能修复的立即加固修复,无法短期修复的则架设临时军用便桥或开辟轮渡。
在“远征”系统的精确调度下,建筑材料、工程机械和人力被高效配置到最需要的节点,工程进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推进。
但真正的战略重点,在于铁路。
铁路,以其强大的运力和相对较低的能源消耗,是维系一个工业文明血脉的关键。
新宁市方面早已将修复连接三市的铁路干线列为重中之重。
技术工人,特别是原先铁路系统的幸存员工,被系统优先识别并集中起来。
从新宁市库存和桂柳市废弃车辆中搜集来的火车头、车厢被逐一检修。
铁轨沿线,清理丧尸和土匪哨卡的行动持续进行,确保线路安全。
在“远征”系统近乎全知全能的协调下,修复工作进展神速。
损坏的铁轨被更换,塌陷的路基被填平,瘫痪的信号系统被基于“远征”网络的新型指挥系统替代。
一个月后,一声悠长的汽笛划破了黎明前的寂静。
一列披挂着装甲、车头悬挂着鲜艳红旗的火车,牵引着满载粮食、药品和工程设备的车厢,缓缓驶入桂柳市临时整修完毕的火车站。
站台上,自发前来迎接的幸存者们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许多人流下了热泪,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物资,更是重新连接起来的希望,是文明力量不可阻挡的延伸。
这列火车的成功抵达,标志着“新-天-桂”轴线的钢铁脉络正式打通。
随后,电力机车的运行也逐步恢复。
这得益于新宁市那座近乎奇迹般的核子反应堆。
稳定、充沛的电力通过紧急修复和新建的高压线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天宾和桂柳,为两座城市的重建注入了最强劲的动力。
夜晚,城市不再是漆黑一片,主要街道和安置区亮起的灯光。
交通线的打通,使得三座城市的资源禀赋得以高效整合,形成了强大的互补效应。
新宁市作为中枢,凭借其相对完整的行政体系、科技人才储备以及至关重要的核能电力,专注于高精尖技术的研发、复杂设备的制造以及统筹规划。
其原有的工业区开足马力,生产着从精密仪器到通讯设备的各种产品。
更重要的是,新宁市的特殊建筑——那座在“远征”系统指导运行的核子反应堆,提供了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这不仅让三市的工厂可以三班倒全力运转,更通过电网支撑起了天宾和桂柳的能源需求,使得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在两座城市得以重启。
天宾市,凭借其丰富的矿产和原有的工业基础,在林禹的规划和新宁市派遣干部的主导下,迅速转型为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品的供应基地。
修复的矿场重新响起开采的爆破声和机械轰鸣,高炉再次点燃,钢铁厂流淌出炽热的铁水。水泥厂、化工厂也相继恢复生产为三座城市的建设提供着最基本的“粮食”。
桂柳市,作为传统的重工业城市,拥有强大的机械制造和装备生产能力。
虽然受损严重,但其深厚的产业工人底蕴和大量保存下来的机床设备,是无可替代的财富。
在“远征”系统的精准匹配下,从新宁市运来的关键电子元件、从天宾市运来的钢材和原料,与桂柳市的技术工人相结合,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
一座座工厂的车间被清理出来,机床被检修、校准,重新通电运转。
工人们,无论是原先的老技师,还是在新制度下快速学习成长的新手,在“贡献点”的激励和“为了复兴”的口号感召下,日夜奋战。
他们最初的任务是修复和改装军队缴获的受损装甲车辆、火炮,但随着产能的恢复,更宏大的目标被提上日程。
军工业的复苏,是这三座城市联动建设中最耀眼、也最核心的成就之一。
在“远征”系统提供的标准化图纸和技术支持下,桂柳市的兵工厂开始尝试小批量生产制式装备。
最初是复刻旧时代成熟的自动步枪、机枪和配套弹药。
生产线的每一个环节都被分解、优化,工人们如同精密仪器上的齿轮,在系统的调度下高效协作。
质量管控极其严格,任何不合格的零件都会被立即剔除,确保交付到士兵手中的武器绝对可靠。
随后,更复杂的装备也被纳入生产序列。
利用修复的冲压设备和机床,开始试制迫击炮、单兵火箭筒等支援武器。
甚至在一些老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带领下,结合“远征”系统数据库中的改进方案,对现有装备进行优化设计,例如更轻便但防护更好的复合装甲模块、更高效的发动机改进套件等。
军队的装备状况开始得到系统性改善。
大量新加入的幸存者士兵们逐渐换上了统一生产的新式作训服和防护装备,手中的武器不再是五花八门的“万国造”,而是标准化的制式枪械。
装甲部队得到了更好的维护和备件供应,甚至开始接收经过桂柳兵工厂改装升级、性能有所提升的坦克和步战车。
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对高素质人才的巨大需求。
而“新-天-桂”轴线庞大的人口基数,经过“远征”系统的筛选、教育和培训,开始展现出其作为“第一资源”的巨大潜力。
先军政策在这一阶段得到了更深入的贯彻。
这并非简单的穷兵黩武,而是在末世环境下,将军队视为保障生存、开拓空间、维护秩序的核心力量,并给予相应的资源倾斜和社会地位。
军队的招募标准在提高,但吸引力却在与日俱增。
一方面,军队提供稳定的食物配给、良好的医疗保障、相对安全的居住环境以及可观的“贡献点”津贴。
另一方面,在大量宣传部门的宣传下,在崇高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召下,大量优秀的幸存者,无论男女,都踊跃报名参军。
征兵点前,排满了经过初步筛选的年轻人。他们中有渴望为家人复仇的幸存者,有在旧时代怀揣军旅梦想的学生,也有认识到强大武力是文明存续根本的务实者。
“远征”系统会对报名者进行严格的身体检查、心理测评和政治审查(主要考察其对新秩序和“远征”系统的认同度)。
通过选拔的新兵,被送入设在新宁市郊区和新建立的天宾、桂柳训练营中,接受严格的现代化军事训练。
训练内容不仅包括射击、格斗、战术协同等传统军事技能,更包括文化知识学习、纪律灌输、政治教育以及对“远征”系统终端在战场上应用的熟练掌握。
教官们由经验丰富的老兵和系统指定的专业教员担任,确保训练质量。
这些新兵,很多本身就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或特殊技能(如机械维修、通讯、医疗等),在经过系统化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洗礼后,迅速成长为军队各个部门的新鲜血液。
他们被补充到一线作战部队、技术兵种、后勤保障单位甚至初具雏形的军事科研机构。
军队的构成也更加专业化。
除了传统的陆军步兵、装甲兵、炮兵,基于新的技术和威胁,开始组建和强化一些特殊单位:
侦察与特战分队: 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负责敌后渗透、精确打击、重要目标夺控等任务。
工程与基建兵团: 不仅承担军事工程任务,更多参与到民用设施的重建中。
信息与电子战小组: 依托“远征”系统的网络优势,负责战场监控、通讯保障和潜在的电子对抗。
女性在军队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她们在通讯、医疗、情报分析、后勤管理乃至狙击、技术操作等岗位上,展现出不逊于男性的能力和坚韧。
军队,成为了实现个人价值、获得社会尊重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了凝聚人心、锻造新公民的熔炉。
在军事和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普通幸存者的生活也在稳步提高,尽管依然艰苦,但希望和秩序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暖意。
“远征”系统下的配给制和贡献点制度,经过初期的磨合和调整,运行得更加顺畅。
基本生活保障(食物、水、基础住宿)覆盖所有人,确保了生存底线。
而想要获得更多更丰富的食物(新鲜蔬菜、偶尔的肉食)、更好的衣物、独立的居住空间、家用电器、乃至娱乐活动就需要通过努力工作赚取贡献点。
劳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除了进入工厂、矿山、建设兵团,还有城市清洁、物资配送、社区服务、协助教育医疗等大量岗位。
系统鼓励任何形式的、对社会有益的劳动。
甚至一些手艺人,如木匠、裁缝,也可以将自己的产品在系统监管下的“市场”进行交易,换取贡献点。
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临时学校逐渐转变为更正规的学校,课程设置除了文化知识,更加注重实用技能和思想教育。
孩子们学习机械原理、农业基础、防疫知识,同时也被灌输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和对于“远征”系统的认同。
优秀的青少年,会被系统标记,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甚至保送到新宁市正在筹办的“复兴学院”进行深造。
医疗卫生条件显着改善。
随着药品生产的逐步恢复和医疗设备的补充,安置点的医疗站升级为社区医院,能够处理更复杂的疾病和进行外科手术。
公共卫生体系建立起来,定期消杀、垃圾处理、饮用水监测成为常态,有效遏制了传染病的爆发。
精神文化生活也开始萌芽。
利用恢复的广播网络,新宁市中心广播台播放新闻、政策解读、生产技术讲座,也播放恢复生产的音乐唱片和一些重新编排的文艺节目。
各个社区会组织集体学习、歌咏比赛,甚至在重要节日举行简单的庆祝活动。
虽然谈不上丰富多彩,但这些活动极大地缓解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在三座城市内部,政府机构的重建也在新宁市派遣干部的指导和“远征”系统的辅助下快速完成。
以桂柳市为例,“桂柳市临时管理委员会”很快过渡为更正式的“桂柳市复兴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的主要领导由新宁市派遣的经验丰富、忠诚可靠的干部担任,同时大量吸收经过严格审查、表现积极、能力突出的本地幸存者精英进入各级管理机构。
这些本地干部熟悉情况,能够更好地执行政策、安抚民众,他们的加入也增强了新政权在当地的认同感。
“远征”系统深度嵌入到政府运作的每一个环节。
从物资调配、生产计划、人员分配到政策下达、绩效评估,都通过系统高效完成,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的效率底下和资源错配。
政府的工作重点是执行“远征”系统制定的宏观规划,并处理系统无法完全覆盖的局部突发情况和民生细节。
三座城市之间,通过“远征”系统实现了高度协同。
新宁市负责总体战略规划和高端研发。
天宾市保障原材料供应。
桂柳市侧重装备制造和重工业生产。
任何一个城市的短缺或需求,都能通过系统迅速反映,并由其他城市进行调剂或支援。例如,桂柳兵工厂急需某种特殊钢材,天宾的钢厂会立即调整生产计划优先供应。
新宁市研发的新型通讯设备,会第一时间在桂柳的工厂之中进行量产测试。
这种高度一体化的协同模式,使得“新-天-桂”轴线作为一个整体的实力,远远超过了三座城市实力的简单相加。
它形成了一个具备强大自我循环能力、能够持续造血和升级的复兴堡垒。
三个月的时间,在废墟和硝烟中转瞬即逝。
站在桂柳市修复一新的政府大楼(现复兴管理委员会大楼)顶端,俯瞰城市。
夜晚,灯火通明的区域比三个月前扩大了一倍不止。
远处工厂区传来的机器轰鸣声,不再是战争的喧嚣,而是生产的协奏曲。
街道上,巡逻的士兵军容严整,步伐坚定。
下班的工人们脸上带着疲惫,却也洋溢着对未来的期待。
广播里,正在播报新一批技术工人从桂柳出发,前往支援新宁市某个新开工项目的消息。
就在新宁、天宾、桂柳三座城市的重建喜报频传,整个根据地一片欣欣向荣之际,端坐于指挥中心的林禹,脑海中忽然响起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带着冰冷金属质感的提示音:
【侦测到符合协议条件……势力范围确认……】
【核心城市“新宁”……状态:稳固。】
【核心城市“天宾”……状态:稳固。】
【核心城市“桂柳”……状态:稳固。】
【协议激活……授权验证通过……】
【授权码:AtLAS-prime。】
【解锁特殊建筑:AtLAS巨神公司(区域主基地)建造权限。】
【初始蓝图及资源传输准备就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