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上午九点,国家大基金三期专项评审答辩会在金融街一栋庄重的大楼内举行。
王辰带着冯婷、邓佳和沈冰提前半小时抵达。冯婷一身宝蓝色套装,端庄大气;邓佳穿着藕荷色洋装,典雅知性;沈冰则是标准的职业西装,低调干练。三位女性风格各异,却同样出色,陪同在身着深色定制西装的王辰身边,甫一出现便吸引了在场不少人的目光。
评审席上坐着七位专家,有资深学者、退休部委官员、行业权威,气场强大。会议室气氛凝重。
王辰作为主陈述人,站在演讲台前。巨大的投影屏上展示着“辰星-华芯-邓氏联合体”的LoGo。
“各位评审专家上午好。我是辰星资本王辰。”他声音沉稳,目光扫过全场,没有丝毫怯场,“今天我们提交的,不仅是一份融资方案,更是一份关于中国半导体产业生态建设的构想。”
他开场便定下高基调,随即展开论述。从国际技术竞争格局,到国内产业链短板,再到他们三方联合的独特优势——辰星的资本敏锐与AI布局、华芯的技术底蕴与制造能力、邓氏的产业经验与市场渠道。
数据翔实,逻辑清晰,引得几位评审频频点头。
轮到技术答辩环节,冯婷起身。她走到台前,无需看稿,对各类技术参数、研发路线、专利布局如数家珍,回答专家提问时,言辞精准,自信从容。
“冯总,你们如何保证核心技术不被境外制裁卡脖子?”一位面容严肃的老专家问道。
冯婷微微一笑,气定神闲:“我们已与国内三所顶尖院校建立联合实验室,关键材料进行备胎计划,并且,”她顿了顿,看向王辰,“辰星资本正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市场化方式,布局相关知识产权和早期技术团队,多路径保障安全。”
她巧妙地将部分功劳和战略布局引回王辰身上,展现了良好的合作姿态。
接着是产业落地和经济效益阐述,邓佳的表现令人惊喜。她不再是那个只懂享乐的大小姐,而是用扎实的数据、清晰的商业模式,阐述了如何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市场产品,并带动上下游就业和税收。
“邓氏集团愿意投入五座现有厂房进行智能化改造,作为首批量产基地。”邓佳最后补充道,这份实实在在的投入,比任何空头支票都更有说服力。
王辰注意到,沈冰在台下飞快地记录着评审专家的微表情和关注点,偶尔会写一张小纸条,由工作人员悄无声息地递到他手边。上面写着:“三号专家对EdA工具国产化率存疑,可强调与‘灵犀科技’的合作。” 或 “五号专家关注人才引进,可补充与斯坦福华人专家团的接触进展。”
这些信息让王辰在后续的补充陈述中,更能有的放矢。
两个小时的答辩紧张而高效。当王辰做最后总结陈词时,他看到评审组长,一位白发苍苍的老院士,眼中露出了赞许的神色。
“我们的目标,不是简单地投资赚钱,而是共同打造一条自主、安全、可控的半导体产业链。这需要资本的力量,更需要产业的耐心和技术的坚守。我们三方联合体,愿意做这个时代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答辩结束,评审组闭门评议。王辰一行人回到休息室。
“表现不错。”冯婷对王辰说,这是她今天第一次明确的赞许。
“是我们合作得好。”王辰看向冯婷和邓佳。此刻,他们是并肩作战的伙伴。
邓佳松了口气,笑道:“比我想象的顺利。几位专家问得都很专业,但也都在点上。”
沈冰默默地为三人端上温水,然后安静地退到一旁整理文件。
半小时后,评审组秘书前来通知:“各位,评审组经过评议,一致通过贵联合体的初步方案,进入下一轮尽职调查环节。”
虽然只是阶段性胜利,但意味着他们成功踏入了门槛。
离开大楼时,阳光正好。王辰深吸一口气,京城干燥而带着些许寒意的空气吸入肺中,却让他感到格外清醒。
“中午我做东,庆祝一下。”邓佳心情很好,“我知道一家不错的私家菜。”
冯婷看了看手表:“我下午还有个学术论坛要参加,就不参加了。晚上再联系。”
王辰点头:“好,晚上再碰。”
冯婷先行离开,背影挺拔利落。
去餐厅的车上,邓佳对王辰说:“冯总在京城学术界和技术圈的人脉,比我们想象的还深。今天有几个问题,如果不是她提前打过招呼,不会那么顺利。”
王辰默然。他再次意识到,与冯婷的合作,远不止表面那么简单。她带来的,是更深层次的资源和影响力。
午餐时,邓佳显然放松了许多,聊了些京城的趣闻。沈冰坐在一旁,安静用餐,适时地为王辰和邓佳添茶倒水,存在感极低,却又不可或缺。
下午没有安排公务,王辰让沈冰先回酒店处理邮件,他自己则难得地在京城街头漫步。走过故宫角楼,穿过南锣鼓巷,感受着这座古老都城与现代资本交织的独特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