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深处的守望(续)
念念牵着孩子的手,站在大银杏树下,指尖轻轻拂过树干上那道被岁月打磨得温润的刻痕。孩子仰着小脸,伸手去够枝头最后一片迟迟不肯落下的银杏叶,咿咿呀呀地喊着:“太奶奶,太爷爷。”
念念的心猛地一软,蹲下身抱住孩子,眼眶有些发热。她想起去年秋天,太奶奶林听言还坐在这棵树下,教她画银杏叶脉的纹路。太奶奶的手已经很抖了,却依旧一笔一划地勾勒着,说:“念念,你看这叶脉,多像我们家的根,紧紧地连在一起,扯不断的。”
那时太奶奶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说话都有些费力,却还是坚持每天来银杏林。念念记得,太奶奶常说,她和太爷爷的魂都留在了这片林子里,等她走了,就化作银杏叶,守着这里的每一个人。
“妈妈,你怎么哭了?”孩子伸出肉乎乎的小手,擦了擦念念的眼泪。
念念吸了吸鼻子,笑着摇头:“妈妈没哭,妈妈是高兴。”她指着不远处的小墓碑,对孩子说,“那是太爷爷和太奶奶睡觉的地方,他们在那里看着我们呢。”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颗奶糖,放在墓碑前:“给太爷爷太奶奶吃糖,甜。”
念念看着孩子天真的模样,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拿着糖跑来银杏林,塞给太爷爷太奶奶。时光真是快啊,一转眼,她都成了妈妈,而曾经抱着她的人,却已经化作了这片林子里的风,这片土里的养分。
这时,身后传来了脚步声。念念回头,看见爸爸小周和妈妈苏晚提着水果和鲜花走了过来。苏晚的头发也染上了几缕白霜,眼角的皱纹比去年更深了些,但笑容依旧温柔。
“念念,带着孩子累不累?”苏晚走过来,摸了摸孩子的头,“刚在车上还说想太奶奶做的桂花糕呢。”
念念笑了笑:“不累,他今天很乖。妈,你还记得太奶奶做的桂花糕吗?每次我们回来,她都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桂花是她自己在院子里晒的,甜而不腻。”
小周蹲下身,擦了擦墓碑上的灰尘,声音有些沙哑:“记得,你太奶奶最疼你了。以前我总说她偏心,给你的桂花糕比给小安的大,她还不承认。”
一家人围在墓碑前,静静地看着那两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林听言和周叙白笑得格外温柔,背景是一片金黄的银杏林。苏晚从包里拿出一本日记,递给念念:“这是你太奶奶留给你的,她说等你真正懂得什么是相守的时候,再打开看。”
念念接过日记,封面已经有些陈旧,上面绣着一片小小的银杏叶。她轻轻翻开,里面的字迹从工整变得有些潦草,却依旧能看出书写者的用心。
“今天叙白又咳了,我给他熬了梨汤,他喝了两口就睡着了。我坐在他床边,看着他的脸,突然觉得很害怕。我怕我走了以后,没人给他熬梨汤,没人给他读日记,没人陪他看银杏林。”
“念念今天画了一幅画,画里的我和叙白坐在银杏树下,身边围着小周、苏晚、小安,还有她自己。她说这是我们一家人,永远都不分开。我把画贴在了墙上,这样我每天都能看见。”
“昨天夜里,我梦见叙白年轻时的样子,他穿着白衬衫,站在银杏树下,对我笑。他说,听言,等银杏叶黄了,我们就结婚。我醒了以后,发现眼泪湿了枕头。叙白,我好想你,我好想快点见到你。”
念念越读越哽咽,眼泪滴落在日记的纸页上,晕开了字迹。她抬头看着那棵大银杏树,仿佛看到太奶奶正坐在树下,笑着对她说:“念念,别哭,太奶奶没有走,太奶奶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着你们。”
孩子似乎察觉到了气氛的沉重,拉了拉念念的衣角:“妈妈,我们去捡银杏叶好不好?太奶奶说,银杏叶可以做书签,夹在书里,就像太奶奶陪着我一样。”
念念点点头,擦干眼泪,牵着孩子的手走进银杏林。苏晚和小周也跟了过来,一家人弯腰捡着地上的银杏叶。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来,落在地上,像撒了一层碎金。
“你看这片,形状多完整。”苏晚捡起一片银杏叶,递给念念,“就像你太奶奶画的一样。”
念念接过银杏叶,放在手心里,轻轻抚摸着上面的纹路。她忽然明白,太奶奶说的相守,不是两个人永远在一起,而是即使分开了,也能把对方的爱留在心里,传递给下一代。
捡完银杏叶,一家人回到老房子。房子还是老样子,客厅里的全家福依旧挂在最显眼的位置,画室里的画也都还在。念念走进画室,看着墙上那幅冬天的银杏林画,画里的一家人围着火炉,笑得格外温暖。
“妈妈,太奶奶的画真好看。”孩子指着画,兴奋地说。
“是啊,太奶奶很爱画画,也很爱我们。”念念摸了摸孩子的头,“以后妈妈也教你画画,教你画银杏林,教你画我们一家人。”
那天晚上,念念把孩子哄睡后,又打开了太奶奶的日记。她一直读到深夜,直到把最后一页看完。日记的最后一页,只有一句话:“银杏叶落了又黄,人走了又来,但爱永远都在。”
念念合上书,走到窗边,看着窗外的银杏林。月光洒在银杏树上,树影婆娑。她知道,太奶奶和太爷爷的爱,就像这片银杏林一样,永远不会消失。它会随着银杏叶的黄落,随着岁月的流转,一代代传递下去。
接下来的几天,一家人都住在老房子里。小周和苏晚整理着房子里的东西,念念则带着孩子在银杏林里玩耍,给孩子讲太爷爷和太奶奶的故事。
“太爷爷年轻时是个很害羞的人,他第一次见太奶奶,紧张得话都说不出来。”
“太奶奶最喜欢银杏林了,她在这里度过了她的青春,也在这里送走了她的爱人。”
“太爷爷和太奶奶约定,等他们老了,就守着这片银杏林,看着孩子们长大。他们做到了,而且,他们的爱,永远都在这里。”
孩子似懂非懂地听着,时不时点点头,或者问一些天真的问题。念念耐心地回答着,心里充满了温暖。她知道,这些故事,会像种子一样,种在孩子的心里,慢慢发芽,长大。
离开的前一天,念念带着孩子去了太奶奶的画室。她拿出一张新的画纸,让孩子坐在自己身边,教他画银杏叶。孩子的小手握着画笔,笨拙地在纸上画着,虽然画得不成样子,却格外认真。
“妈妈,你看我画的银杏叶!”孩子举起画纸,骄傲地说。
念念看着画纸上那片歪歪扭扭的银杏叶,笑了:“真好看,比妈妈画的还好看。我们把它贴在太奶奶的画旁边,好不好?”
孩子点点头,开心地把画贴在了墙上。看着那片小小的银杏叶,念念仿佛看到了太奶奶欣慰的笑容。
第二天早上,一家人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念念最后看了一眼老房子,看了一眼窗外的银杏林,心里满是不舍。她知道,她还会回来的,这里是她的根,是她永远的牵挂。
车子开动了,孩子趴在车窗上,挥着小手:“太爷爷太奶奶再见,我还会来看你们的!”
念念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银杏林,紧紧握住了手里的日记。她知道,太奶奶和太爷爷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它会在这片银杏林里,在这个家里,永远地流传下去。
又过了几年,孩子长大了,也学会了画银杏林。他常常拉着念念的手,说:“妈妈,我们去银杏林看太爷爷太奶奶吧,我要给他们画一幅最好看的画。”
念念笑着点头,带着孩子踏上了回老房子的路。车子开到银杏林时,依旧是秋天,金黄的叶子铺满了地面,像一片金色的海洋。
那棵大银杏树依旧矗立在那里,树干更粗了,枝叶更茂盛了。树干上的刻痕,依旧清晰可见。一家人围在墓碑前,放下手里的银杏叶,也放下了孩子画的画。
“太爷爷太奶奶,我来看你们了。”孩子仰着头,大声说,“我画的银杏林好看吗?妈妈说,你们会喜欢的。”
风吹过银杏林,叶子沙沙作响,像是太爷爷和太奶奶在回应。念念看着孩子的笑脸,又看了看身边的家人,心里充满了幸福。她知道,太奶奶和太爷爷的爱,就像这片银杏林一样,永远都在,守护着他们,温暖着他们。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银杏林里,洒在一家人的身上。他们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和这片金黄的银杏林,构成了一幅最温暖、最动人的画面。而这个关于爱与守望的故事,也会在这片银杏深处,永远地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