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深处的守望(续三)
初夏的风带着栀子花的甜香,吹进客厅时,正撞见苏晚在擦拭那个装着银簪的锦盒。阳光落在她银白的发丝上,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念念端着切好的西瓜走过来,看见锦盒敞开着,那支刻着银杏叶的银簪静静躺在丝绒衬布上,氧化的银面泛着温润的旧光。
“妈,又在看这个呢。”念念把果盘放在茶几上,挨着苏晚坐下。
苏晚抬起头,眼里带着笑意:“昨天整理抽屉翻出来的,总觉得这簪子上的银杏叶,越看越像你太奶奶院子里那棵老树上的。”她拿起银簪,指尖摩挲着叶片纹路,“你太奶奶当年嫁给你太爷爷时,这支簪子是她唯一的嫁妆。她说这叶子刻得活,像能吹着风就黄似的。”
念念伸手轻轻碰了碰簪尖,忽然想起太奶奶日记里写的,周叙白第一次见她时,曾夸她发间的银杏簪子“比院里的真叶还好看”。那些藏在文字里的温柔,此刻借着这支银簪,仿佛有了实体。
“对了,”苏晚忽然说,“下周末是你太爷爷的忌日,我们回老房子看看吧。顺便把你太奶奶的一些东西整理一下,总放在那里也不是办法。”
念念点头应下。这些日子,她总在梦里回到那片银杏林,梦见太奶奶坐在树下择菜,太爷爷靠在树干上读报纸,阳光透过叶隙洒在他们身上,连尘埃都看得清楚。
周五下午,小周提前下班,一家人收拾好东西,驱车往老房子赶。孩子坐在后座,抱着他画的“一家人”油画,叽叽喳喳地问:“妈妈,太爷爷的照片还在老房子里吗?我想看看他长什么样。”
“在呢。”念念回头笑,“太爷爷和太奶奶的照片就挂在客厅的墙上,等你看到了就知道,他和爸爸一样,都是不怎么爱笑的样子,但心里最疼我们了。”
车子驶进熟悉的村口时,夕阳正挂在远处的山尖,把天空染成橘红色。村口的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几个老人坐在树下乘凉,看见他们的车,都笑着打招呼。
“小周回来了?带着媳妇和孩子来看你妈啊?”
“是啊王婶,顺便回来给我爸上柱香。”小周停下车,笑着回应。
老人们的目光落在孩子身上,忍不住夸赞:“这孩子长真俊,跟小周小时候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孩子害羞地躲在念念身后,偷偷探出头看。苏晚笑着拉过他的手,给老人们介绍:“这是我曾孙,叫安安。”
“安安真乖。”王婶从口袋里摸出一颗水果糖,塞到安安手里,“拿着吃,甜的。”
安安接过糖,小声说了句“谢谢奶奶”,惹得老人们都笑了。
到了老房子门口,那棵大银杏树依旧矗立在院子中央,枝叶比去年更繁茂了些。苏晚掏出钥匙打开门,一股混合着灰尘和旧木头的味道扑面而来。客厅里的摆设和去年没什么两样,墙上挂着的周叙白和林听言的黑白照片,相框边缘已经有些褪色,但照片上的人笑容依旧温和。
安安跑到照片前,仰着头仔细看:“妈妈,这就是太爷爷和太奶奶吗?太奶奶好漂亮啊。”
“是啊,太奶奶年轻时是村里最漂亮的姑娘。”苏晚走过去,轻轻擦拭着相框,“你太爷爷当年是村里的教书先生,好多人都喜欢听他讲课呢。”
小周把带来的东西放下,开始打扫卫生。念念则跟着苏晚走进太奶奶的房间。房间里的陈设很简单,一张旧木床,一个掉漆的衣柜,还有一张书桌,书桌上摆着太奶奶的老花镜和没写完的针线活。
苏晚打开衣柜,里面挂着太奶奶的几件旧衣服,都是蓝布或黑布做的,洗得有些发白。“这些衣服都是你太奶奶自己做的,她的针线活可好了。”苏晚拿起一件蓝色的斜襟褂子,“这件是她六十岁那年做的,说要留着给我穿,结果我一直没舍得。”
念念看着那些旧衣服,仿佛能想象出太奶奶坐在灯下缝补的样子。书桌上的针线笸箩里,还放着几根银针和一团藏青色的线,旁边压着一块没绣完的手帕,上面绣了一半的银杏叶,针脚细密整齐。
“太奶奶还在绣这个呢。”念念拿起手帕,心里一阵发酸。
苏晚叹了口气:“她总说要绣块银杏叶手帕给安安,结果没绣完就走了。”她顿了顿,又说,“这些东西你都收着吧,留个念想。”
念念点点头,把手帕和太奶奶的老花镜小心翼翼地放进包里。书桌的抽屉里,除了太奶奶的日记,还有一个小小的铁盒子。她打开铁盒子,里面装着一些旧照片和信件,都是周叙白写给林听言的。
“这些是你太爷爷年轻时给你太奶奶写的信。”苏晚凑过来看,“那时候他们还没结婚,你太爷爷在外地教书,每个月都会写封信回来。”
念念拿起一封信,信封已经泛黄,上面的字迹工整有力。她拆开信封,里面的信纸有些脆,上面写着:“听言,今日见学堂外的银杏叶黄了半树,想起你说喜欢银杏,便捡了几片夹在信里。待我下月回去,带你去看满林金黄。”
信的末尾,画了一片小小的银杏叶,笔触笨拙却真诚。念念看着那片画在信纸上的银杏叶,忽然想起太奶奶日记里写的,每次收到周叙白的信,她都会把里面的银杏叶夹在书里,久而久之,那本书里夹满了不同形状的银杏叶。
“这些信都好好收着,以后给安安看。”念念把信放回铁盒子里,“让他知道太爷爷和太奶奶有多相爱。”
收拾完太奶奶的房间,小周已经把客厅打扫干净了。安安正坐在门槛上,拿着他的画笔画银杏林,画里的银杏树比院子里的这棵还要高大,叶子黄得像金子。
“爸爸,你看我画的银杏林!”安安举起画,兴奋地说。
小周走过去,摸了摸他的头:“画得真好,比爸爸画的还好看。”
苏晚看着安安,笑着说:“明天给你太爷爷上坟的时候,把这幅画烧给他,让他也看看安安画的银杏林。”
安安用力点头:“好!我还要告诉太爷爷,我很想他。”
晚上,一家人就在老房子里做饭吃。小周去村口的小卖部买了些菜,念念则在厨房里帮忙。苏晚坐在灶门口烧火,火光映着她的脸,显得格外温暖。
“还记得你小时候,总喜欢坐在灶门口帮我烧火,结果每次都把脸弄得黑乎乎的。”苏晚看着念念,眼里满是回忆。
念念笑了:“那时候我觉得烧火可好玩了,总想着把火生得旺旺的,这样饭就能快点熟。”
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吃饭时,窗外的蝉鸣声此起彼伏。安安吃着碗里的鸡蛋,忽然说:“妈妈,太奶奶做的鸡蛋羹比这个好吃。”
念念摸了摸他的头:“等下次回来,妈妈学着给你做太奶奶的鸡蛋羹好不好?”
“好!”安安开心地说。
吃完饭,小周和念念收拾碗筷,苏晚则带着安安在院子里散步。月光洒在银杏树上,投下斑驳的树影。安安牵着苏晚的手,绕着银杏树跑,笑声在院子里回荡。
“太奶奶,你看我跑得有多快!”安安仰着头,对着天空喊。
苏晚笑着说:“太奶奶看到了,她在夸你跑得快呢。”
念念站在门口,看着院子里的一老一小,心里充满了幸福。她知道,太奶奶和太爷爷虽然不在了,但他们的爱一直都在,守护着这个家,守护着每一个家人。
第二天一早,一家人带着香烛和安安的画,去了周叙白的坟前。坟前长满了杂草,小周蹲下身,仔细地把杂草拔掉。苏晚把香烛点燃,插在坟前,然后对着坟碑深深鞠了一躬:“爸,我们来看你了。安安也来了,他给你画了画。”
安安把画放在坟前,小声说:“太爷爷,这是我画的银杏林,你喜欢吗?我很想你,也很想太奶奶。”
念念看着坟碑上周叙白的名字,心里一阵难过。她想起太奶奶日记里写的,周叙白走后,她每天都会来坟前坐一会儿,跟他说说话,就像他还在身边一样。
“爸,你放心,我们会好好照顾妈和安安的。”小周对着坟碑说,“家里一切都好,你和妈在那边也好好的。”
一家人在坟前站了很久,才慢慢离开。走的时候,安安回头看了一眼坟碑,说:“妈妈,太爷爷会收到我的画吗?”
“会的。”念念握住他的手,“太爷爷一定会收到的,他会把你的画挂在天上的银杏林里,这样他和太奶奶每天都能看到。”
回到老房子后,一家人又收拾了一些东西,准备回城。临走前,念念特意去院子里捡了几片新鲜的银杏叶,夹在太奶奶的日记里。她看着那棵大银杏树,心里默默说:“太奶奶,太爷爷,我们走了,下次再来看你们。”
车子驶离老房子时,安安趴在车窗上,一直望着那棵银杏树,直到它消失在视线里。“妈妈,明年银杏黄了,我们一定要回来。”
“嗯,一定回来。”念念看着窗外,眼里含着泪水,却笑着说。
车子平稳地行驶在乡间小路上,阳光透过车窗洒进来,暖融融的。念念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太奶奶和太爷爷的笑容,还有那片金黄的银杏林。她知道,无论走多远,无论过多久,那片银杏深处的守望,永远都在。
回到城里的家,念念把太奶奶的旧衣服和信件整理好,放进书柜的最下层。她把那支银簪和没绣完的手帕放在梳妆台上,每天早上化妆时,都能看到它们。每当看到这些东西,她就会想起太奶奶,想起老房子里的那棵银杏树,心里就会充满温暖和力量。
日子一天天过去,安安渐渐长大,上了小学。他依旧喜欢画银杏林,画里的人物越来越多,有太奶奶、太爷爷,还有爸爸妈妈和奶奶。他的画也越来越棒,经常在学校的画展上获奖。
有一次,学校举办“我的家人”主题画展,安安画了一幅《银杏树下的一家人》,画里的一家人围坐在银杏树下,笑着聊天,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温暖而幸福。这幅画获得了一等奖,安安拿着奖状,兴奋地跑回家:“妈妈,奶奶,我获奖了!”
苏晚接过奖状,笑得合不拢嘴:“我们安安真厉害!太奶奶和太爷爷看到了,一定会很开心的。”
念念看着安安开心的样子,又看了看墙上的画,心里充满了欣慰。她知道,太奶奶和太爷爷的爱,已经深深扎根在安安的心里,也扎根在这个家的每一个角落。
这天,念念带着安安去公园玩,公园里的银杏树叶已经开始泛黄。安安跑到银杏树下,捡起一片叶子,递给念念:“妈妈,你看这片叶子,跟太奶奶院子里的一样。”
念念接过叶子,看着上面清晰的纹路,笑着说:“是啊,一样好看。”
安安仰着头,说:“妈妈,等我长大了,要种一棵很大很大的银杏树,就像太奶奶院子里的那棵一样。然后我们一家人都住在银杏树下,永远不分开。”
念念蹲下身,抱住安安,眼里含着泪水:“好啊,妈妈等着那一天。”
她知道,安安的愿望一定会实现。因为爱就像银杏林一样,只要有根,就会生生不息,永远繁茂。而那片银杏深处的守望,也会在时光的流转中,永远继续下去,温暖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