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舟不慌不忙地答道:\"这个设计已经考虑到了实际生产条件。虽然看起来复杂,但结构上已经优化过,完全能适应我们现有的生产能力。\"
\"久仰大名,\"一位头发花白、戴着厚眼镜的老者走上前来,伸出手,
\"我是国防科工委的李教授,专门负责火箭炮研究而十年了。\"
林舟恭敬地握住老者的手:\"李教授好,久闻您的大名。\"
\"哈哈,客气了,\"李教授笑了笑,但眼神中的审视之色丝毫不减,
\"听说林同志设计了一种新型火箭炮?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
林舟环顾四周,除了李教授,还有几位专家也带着探究的目光盯着他。
他明白,这些人不是来捧场的,而是来审核的。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林舟不慌不忙地开始介绍,
\"我设计的这款火箭炮主要有三个革新点:第一,弹药配方采用了全新的高能配比;第二,弹体结构进行了空气动力学优化;第三,装配了折叠式尾翼导流装置。\"
\"尾翼?\"一位矮个子专家皱起眉头,\"火箭炮要尾翼干什么?\"
\"就是,\"另一位专家也跟着质疑,\"国内外主流火箭炮都没有尾翼设计,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林舟早料到会有人质疑,不慌不忙地解释:
\"传统火箭炮在高速飞行时容易受气流干扰,产生偏航,影响精度。加装尾翼后,能显着提高飞行稳定性,减小散布圈直径。\"
\"理论上是这样,\"李教授摇摇头,
\"但实际上,尾翼会增加重量和阻力,反而可能降低射程。现代战场上,射程比精度更重要,这是基本常识。\"
几位专家闻言,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看向林舟的眼神带上了一丝同情——似乎在说:
\"年轻人啊,书读得多,经验太少。\"
林舟并不急着辩解,而是微笑着问:\"李教授,您认为目前国内火箭炮的精度如何?\"
李教授挺直腰板:\"我们的标准火箭炮在8公里射程下,散布圈直径大约200米左右,已经相当不错了。\"
\"200米?\"林舟摇摇头,
\"这个精度在现代战场上远远不够。我的设计目标是将散布圈缩小到50米以内,同时将射程提高到12公里以上。\"
\"12公里?散布圈50米?\"李教授笑出了声,
\"年轻人,理想是好的,但要实事求是啊。以我们目前的工业水平和材料条件,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其他专家也跟着笑起来,会议室里弥漫着一种善意的嘲讽氛围。
\"实不相瞒,\"那位矮个子专家摊开手,
\"我也在北极熊学习过,见过他们最先进的火箭炮系统。就算是那样的技术强国,也不敢说能做到你说的那种精度。\"
有想法是好事,\"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专家突然开口,语气中带着怀疑,
\"但是这样的设计...是不是太理想化了?我们国内的生产条件能满足吗?\"
林舟不慌不忙地答道:\"这个设计已经考虑到了实际生产条件。虽然看起来复杂,但结构上已经优化过,完全能适应我们现有的生产能力。\"
\"可是...\"另一位专家也提出质疑,\"你回国才多久?一个多星期吧?这么短的时间就能设计并制造出样品,这...这不太合常理啊...\"
这话一出,现场顿时安静下来。
是啊,林舟回国才多久?
就算他在国外学到了再先进的技术,从设计到制造成品,也不可能这么快啊!
林舟看到众人怀疑的眼神,心里早有准备。
这种质疑他在来之前就想到了,毕竟正常人没法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这么复杂的工作。
\"各位专家有所不知,\"林舟语气诚恳地解释,
\"这个设计其实在我国外学习期间就已经开始了。那边的老师也很支持我为祖国做贡献,所以在回国前,我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理论工作。回国后,只是把最后的制造工作完成而已。\"
\"那这么说,设计图纸和理论都是在国外完成的?\"一位老者皱眉问道。
林舟点点头:\"基本是的。不过回国后也做了不少改进,以适应我们国内的实际情况。\"
面对众人的质疑,只是淡淡一笑:\"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如果各位有兴趣,可以看一次试射,亲眼见证效果。\"
\"好啊,正有此意!\"李教授拍板说道,眼神中带着一丝跃跃欲试,仿佛已经准备好抓住林舟理论中的漏洞。
林舟将样品火箭炮摆在桌上,详细介绍着每一个部件的功能和设计理念。
当他讲到尾翼设计时,几位专家凑上前来,仔细端详着那四片小巧精致的金属片。
\"这玩意儿真能起作用?\"一位专家用手指轻轻拨弄着尾翼,一脸怀疑。
\"不仅能起作用,还能大幅提高精度,\"林舟耐心解释,
\"这种折叠式设计,在发射前收纳在弹体内部,发射后自动展开,不会影响装填和发射过程。\"
李教授拿起火箭炮,掂了掂分量:\"重量倒是比标准型号轻了不少,这点确实不错。但我还是怀疑这尾翼的实际效果,毕竟空气动力学在弹道学中只是次要因素。\"
\"理论争论没有意义,\"林舟直截了当地说,\"试射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说得好!\"王部长插话道,\"那就准备试射吧!\"
现场很快布置好了试射设备。
一块开阔的荒地,几个简易的观测点,一群穿军装和白大褂的人围在一起,讨论着即将进行的试射。
林舟看了看试射场的布置,皱起了眉头:\"各位,我建议把观测点再拉远一些,至少两公里外观测。\"
他的话音刚落,现场就爆发出一阵哄笑。
\"拉远两公里?\"李教授推了推眼镜,面露讥讽,
\"小林同志,我在这个行业工作了那么久,从没见过谁在500米外观测火箭炮的。\"
\"就是,\"另一位专家也跟着起哄,\"500米已经是安全距离了,再远看都看不清了,怎么观测数据?\"
林舟面色凝重:\"这款火箭炮的爆炸威力比常规型号大得多,500米绝对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