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初的长安,寒风裹着碎雪掠过太极殿的飞檐,一份加盖玉玺的诏书却在朝堂上掀起轩然大波。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上,内侍官手持诏书,以洪亮的声音宣读:“西北张掖之地,近日有祥云绕山、霞光映谷之祥瑞,钦天监奏称此乃‘国运昌隆之兆’。朕决意于开春后御驾西巡,亲赴河西,一则祭祀山川神只,答谢天恩;二则考察边地防务,慰问戍卒;三则安抚河西百姓,体察民情。着令工部即刻筹备西巡仪仗,兵部统筹沿途安保,各部门须各司其职,不得有误!”
诏书宣读完毕,殿内瞬间陷入寂静。文武百官面面相觑,眼中满是震惊 —— 自贞观十年平定高句丽后,陛下已近五年未曾离京,此次突然以 “祥瑞” 为由西巡,且目的地直指河西,实在耐人寻味。虽诏书言辞冠冕堂皇,提及 “祭祀山川”“考察边情”,可熟知朝堂局势的官员都清楚,河西近来并无显着边患,所谓 “祥瑞” 也只是钦天监一句模糊奏报,这般兴师动众御驾西巡,背后定然另有隐情。
李世民看着群臣的反应,神色平静无波,心中却早已算定 —— 以 “祥瑞” 为借口,既符合帝王 “顺天应人” 的形象,又能掩盖亲探能量峡谷的真实目的;而 “考察边情” 的名义,更能名正言顺地调动沿途军政力量,为暗中探查遗迹提供便利。他抬手道:“诸卿无需惊疑,此次西巡乃顺应天意、关乎国运之举,待开春启程后,诸卿便知其利。退朝后,各部门即刻按诏书筹备,不得延误。”
旨意已下,群臣虽心存疑虑,却也只能躬身应 “是”。退朝后,“陛下开春西巡河西” 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长安,朝野上下议论纷纷。百姓们围着布告栏,兴奋地谈论着 “祥瑞显世、陛下西巡”,认为这是大唐盛世的又一证明;而官员与世家大族则暗中揣测,有人认为陛下是想借西巡巩固河西统治,震慑西域诸国;也有人怀疑此举与储位之争有关,或许是想借机考察两位皇子在边地的影响力。
消息传到魏王府时,李泰正与属官商议如何在开春后推动漕运改革,听闻后手中的笔 “啪” 地落在纸上,墨汁晕开一大片。“父皇为何突然要西巡?还偏偏选在河西?” 他焦躁地在书房踱步,眉头紧锁,“开春正是朝堂政务繁忙之时,西域粮草调度尚未理顺,北疆虽稳却也需关注,此时离京,若朝局生变,该如何应对?”
属官崔枢也面露忧色:“殿下担忧不无道理。陛下久未离京,此次西巡必然会让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吴王如今在北疆威望日盛,若陛下西巡期间,吴王借‘护边’之名调动兵力,或是朝中中立派官员转向支持吴王,殿下此前的布局恐会功亏一篑。”
李泰停下脚步,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传我命令,即刻联络长孙大人与柴家,让他们在朝堂上多留意动向,若有任何不利于我方的言论或行动,立刻压制;同时,命河西的柴家子弟密切关注陛下西巡筹备进度,每日传回消息,不得有任何遗漏!” 他深知,父皇离京期间,朝堂控制权至关重要,稍有不慎,自己多年经营的储位优势便可能化为泡影。
而远在北疆云州的李恪,接到长安传来的消息时,正与边将查看新筑的军堡。听闻父皇要西巡河西,且以 “祥瑞” 为借口,他心中骤然一紧 —— 此前百骑司曾暗中送来消息,提及 “西北有能量异常之地,与时空坐标有关”,如今父皇突然西巡,且目的地正是张掖附近,显然绝非 “祭祀山川” 那么简单。
“殿下,陛下西巡,是否需要派人回长安道贺?” 亲卫问道。
李恪摇头,目光凝重地望向河西方向:“此事绝非表面那般简单。父皇素来务实,若非关乎重大机密,绝不会以‘祥瑞’为由兴师动众西巡。” 他沉思片刻,立刻召来文书,提笔写下奏折:“臣恪谨奏陛下,河西地处边陲,虽有祥瑞显世,却也潜藏边患。臣愿率云州精锐骑兵三千,随驾西巡,一则护陛下安危,二则可助陛下考察边情,震慑沿途部族,望陛下恩准!”
奏折写罢,李恪亲自密封,命快马日夜兼程送往长安。他心中清楚,父皇此次西巡定然凶险,“影先生” 的威胁尚未解除,河西遗迹又藏着未知秘密,自己若能随行护驾,既能保障父皇安全,也能探寻那处与 “时空坐标” 相关的遗迹,弄清背后的真相。
长安城内,李世民看着李恪请求护驾的奏折,嘴角露出一丝欣慰。这孩子总能敏锐地察觉事态异常,且始终将自己的安危放在心上。他提笔在奏折上批下 “准奏” 二字,心中却也多了几分考量 —— 李恪随行,既能增强西巡的安保力量,也能让他远离北疆,避免李泰在京中过度猜忌,可谓一举两得。
开春的日子渐渐临近,西巡的筹备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长安城内的暗流愈发汹涌,李泰加紧联络朝臣,试图巩固自己在京中的势力;李恪则开始整顿云州骑兵,准备随时启程前往长安护驾。而李世民站在太极殿的窗前,望着远处的河西方向,手中紧握着那枚玄铁令牌 —— 这场以 “祥瑞” 为名的西巡,终将揭开能量峡谷与 “影先生” 的神秘面纱,也将在储位之争的棋盘上,落下关键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