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些城,这座吐蕃的都城,宛如被一层灰色的轻纱所覆盖,透露出一种压抑和沉闷的氛围。阳光虽然努力地穿透云层,但那微弱的光线却像是被这片阴霾无情地吞噬,使得整个城市都失去了原本的光彩,显得黯淡无光。
在这座城市的一角,有一座名为“雪域匠造院”的地方,它曾经是吐蕃工艺的象征,是人们心中的骄傲。这里汇聚了吐蕃最杰出的工匠,他们用精湛的技艺和无限的创造力,打造出了无数令人惊叹的艺术品和实用器具。“雪域匠造院”不仅是吐蕃工艺的代表,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然而,如今的“雪域匠造院”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瓶颈。工匠们的技艺似乎遇到了难以突破的困境,他们的作品虽然依旧精美,但却缺乏创新和独特性。原本应该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地方,如今却弥漫着一种迷茫和焦虑的情绪。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吐蕃通过各种途径从中原地区获取了大量的中低端技术。这些技术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吐蕃的工艺水平,使得他们能够制造出一些相对不错的产品。
然而,当涉及到核心技术时,比如高炉炼钢、高质量铁器淬火以及精密弩机制造等,吐蕃却始终无法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尽管吐蕃的工匠们已经对这些技术进行了反复的尝试和研究,但由于缺乏关键的参数和熟练的大匠指导,他们所仿制出来的唐刀不仅容易折断,而且容易开裂;弩机的射程和精度也远远不及唐朝的原版。
这让吐蕃的工匠们感到十分沮丧和无奈,他们深知这些核心技术对于吐蕃工艺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却始终无法攻克这些难关。
就在这个时候,吐蕃从印度和尼泊尔等地区所获取到的技术,尽管在某些特定领域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优势,然而,由于这些技术所属的体系与吐蕃自身现有的技术体系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导致它们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融合,无法真正为吐蕃的技术发展提供有力的补充和支持。
松赞干布的脸色变得异常阴沉,就像暴风雨即将来临前的天空一样,阴云密布,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他不禁深深地叹息一声,无奈地说道:“难道我吐蕃,就永远只能跟在唐人屁股后面捡他们剩下的东西吗?”言语之中,透露出对吐蕃技术发展现状的极度不满和忧虑。
站在一旁的禄东赞见状,连忙上前劝慰道:“赞普不必过于忧虑。汉人虽然拥有高深的智慧,但他们也并非无懈可击。依臣之见,我们可以再次派遣精明能干的细作,深入唐境,去探寻他们技术的奥秘。或者,我们也可以不惜重金收买那些掌握核心技术的工匠,相信这样一定能够有所收获!”
松赞干布听了禄东赞的话,微微点头,表示对他的建议表示认同。他心里很清楚,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技术从来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尤其是在面对唐人严密的技术封锁时,采取一些更为激进、甚至可以说是有些不择手段的方法,或许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