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刚过,户部呈上的奏报堆满了紫宸殿的御案。李琮仔细翻阅着各州府报上来的粮赋、丁口数据,眉头渐渐锁紧。
“王瑾,你去将户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张允唤来。”他放下手中一份关于江南漕粮的奏章,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凝重。
不多时,两位尚书匆匆而至。
“都看看吧。”李琮将几份特意挑出的奏报推到他们面前,“江南鱼米之乡,去岁风调雨顺,然上报的田赋总额,与太祖朝鼎盛时期相比,竟只堪堪持平。北地三州,去岁有轻微旱情,便有流民记载。还有各地上报的隐户、逃户……这数目,触目惊心。”
户部尚书额头见汗,躬身道:“陛下明鉴,此乃积年弊政所致。地方豪强兼并土地,隐匿田产人口,将税赋转嫁于小民,致使国库受损,民生维艰啊!”
张允也开口道:“陛下,臣在格物所时,曾翻阅前朝档案与顾娘娘笔记,其中提及‘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等概念,或可借鉴,以解此困局。”
李琮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帝国舆图前,目光扫过那广袤的疆域:“朕知道,这是块硬骨头。动了田亩,便是动了天下士绅豪强的命根子。但正因其硬,才更要啃!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田亩不清,赋税不公,则国本不固,民心不稳。”
他转过身,目光锐利地看向两位尚书:“然此事不可操切。户部,朕命你即刻着手,挑选精干吏员,组建‘清丈田亩专项司’,先从京畿之地开始试点,重新丈量所有田亩,登记造册,务必做到‘亩亩清晰,户户在册’!记住,初期以劝导、核实为主,暂不涉及税赋变更,以减少阻力。”
“臣遵旨!”户部尚书精神一振,知道陛下这是要迈出关键的第一步。
“张允,”李琮又看向他,“格物所那边,关于农具的改良,进展如何?”
张允连忙回道:“回陛下,基于顾娘娘笔记中的力学原理,臣等已初步设计出几种省力的曲辕犁和高效水车模型,正在京郊皇庄试制试用,若效果显着,便可逐步推广。”
“好。”李琮点头,“工部要配合户部,在清丈田亩的同时,推广新式农具,兴修水利。要让百姓看到,朝廷此举,不仅是为了收税,更是为了让他们能耕得更省力,收得更多!这叫‘予之于民,取之于民’。”
他顿了顿,语气深沉:“另外,传朕旨意,从内帑拨出专款,在各地设立‘常平仓’,丰年收储,荒年放赈,平抑粮价,以备不时之需。此事由皇后亲自督办,以示皇家恩泽。”
用技术提高生产力,用制度保障公平,用储备应对危机,再用皇室的名义施以恩德。李琮深知,改革不能只靠强权,必须环环相扣,让大多数人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减少阻力,行稳致远。
“记住,此乃国策,关乎帝国百年根基。不求速成,但求扎实。每一步,都要走得稳,走得正。”
两位尚书肃然领命,他们感受到皇帝推行改革的决心,也明白肩上担子的沉重。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