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钱贵的初次交锋,让宋景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块“硬骨头”的难啃。他明白,仅靠威慑和抓小辫子,难以从根本上瓦解以钱贵为首的胥吏集团。必须找到更有效的方法,打破他们对县衙事务的垄断,并让更多胥吏看到配合新政的实际好处。
他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
一方面,他进一步加强了账目审核和独立调查。他带来的团队不仅核查户房,也开始深入刑房、工房等其他要害部门,寻找任何可能的漏洞和把柄。同时,他授意李忱和张澜,继续秘密接触那些对钱贵不满或受压制的胥吏,承诺保护并提供机会。
另一方面,也是更关键的一步,宋景云决定绕过现有的胥吏体系,直接推动“公开考选”新胥吏。他将招考细则张贴出去,明确考试内容不仅包括基本的文书算术,更着重考察对朝廷新颁布的《胥吏考成法》(草案)和“青苗贷”等惠民政策的理解。他亲自担任主考,并邀请周明轩及县学教谕一同监考,确保公正。
消息一出,在永平县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些家境贫寒但读过几年私塾的年轻人、甚至少数渴望改变命运的商户子弟,都跃跃欲试。这对于钱贵等人来说,不啻于一记重击。一旦有新人进来,而且是经过朝廷认证、不依附于他们旧有体系的“新人”,他们的权威和利益网将受到直接冲击。
钱贵坐不住了。他召集心腹,在密室中商议。
“姓宋的这是要釜底抽薪!”一个胥吏咬牙切齿。
“钱爷,不能让他得逞啊!那些愣头青要是进来,还不乱了套?”
钱贵脸色阴沉,眼中闪烁着寒光:“他想考?好啊,那就让他考!不过,这永平地界上,能不能考成,能不能安心当差,可不是他一个外来的巡察使说了算的!”
他们开始暗中行动。先是散布谣言,说这公开考选不过是走个过场,名额早已内定,劝那些寒门学子不要白白浪费时间,得罪了现有的胥吏老爷们,以后在永平不好立足。接着,又指使一些地痞流氓,在县学和告示栏附近晃荡,对前来打听或准备报名的年轻人进行恐吓骚扰。
一时间,报名点门可罗雀,原本有些意向的人也打了退堂鼓。
宋景云很快得知了情况。他没有立刻发作,而是采取了反制措施。他请周明轩以县令名义发布安民告示,严厉斥责扰乱考选的行为,宣布将加派衙役巡逻,确保考选顺利进行,并承诺对所有考生信息保密,绝无内定。同时,他让李忱和张澜暗中调查散布谣言和实施恐吓的人员。
更重要的是,宋景云做出了一个让所有胥吏都意想不到的决定。他宣布,首次胥吏考选,将不仅面向社会,现有胥吏亦可报名参加! 通过考核者,不仅能够保留职位,还将在新的俸禄等级评定和未来晋升中获得优先考虑!
这一下,直接在胥吏群体中炸开了锅。
那些年轻、有能力但一直被钱贵等人压制的胥吏,看到了希望。与其跟着钱贵一条道走到黑,不如凭借真才实学搏一个前程!而那些混日子、能力不济的,则感到了巨大的恐慌。
钱贵试图弹压,但人心已经浮动。当他试图威胁几个准备报名的年轻胥吏时,对方却硬气地顶了回来:“钱掌案,朝廷现在要的是有本事的人!咱们凭本事吃饭,有什么错?难不成您还能拦着大家伙儿奔前程?”
钱贵气得脸色铁青,却一时语塞。他发现自己赖以维系地位的“权威”,在朝廷正式的制度和新政带来的机遇面前,开始迅速瓦解。宋景云这一手“分化瓦解”加上“给出路”,打得他有些措手不及。
报名截止时,虽然人数不如预期,但总算有了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人,其中就包括几名现有的胥吏。这让宋景云看到了打破僵局的希望。
考选当日,考场戒备森严,宋景云亲自坐镇。最终,十余名成绩优异者被录取,其中包括三名原胥吏和数名寒门学子。
当录取名单张榜公布时,钱贵站在榜前,看着那几个熟悉又刺眼的名字,知道自己在永平县一手遮天的时代,恐怕真要一去不复返了。而他与宋景云的较量,也进入了更加白热化的阶段。他知道,对方接下来,必然要对他这个“龙头”动手了。他必须想办法反击,或者……寻找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