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的粮事刚解决,西域就传来了新的消息:疏勒和龟兹因为商道关税的事起了争执。疏勒觉得龟兹收的关税太高,商队都不愿意走龟兹的商道,转而走疏勒的,导致龟兹的收入减少;龟兹不服,说疏勒的关税太低,是“恶意竞争”,还扣了疏勒的两支玉石商队。
消息传到洛阳时,诸葛亮正好要去凉州视察军屯,便对刘成(刘备)说:“陛下,西域的事就让幼常去处理吧,他之前研究过西域的商道和关税,也跟于阗、鄯善打过交道,能应付得来。”
刘成点点头:“也好,让幼常去历练历练,你在凉州也能放心。幼常,你去西域,记住一个原则:别只看谁对谁错,要让两边都觉得不吃亏,这样才能长久和睦。”
马谡领命后,很快就收拾行装,带着十名侍从和一些丝绸、铁器,出发去西域。刘成特意让内侍给马谡准备了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他整理的“现代谈判技巧”,比如“先听两边的诉求,再找共同点”“别一开始就否定对方,先肯定合理的部分”,马谡看了,觉得很有用,特意贴身收好。
半个月后,马谡抵达龟兹城。龟兹王听说季汉派来调解的是马谡,心里有些不以为然——他觉得马谡年轻,没什么经验,恐怕解决不了问题。可没想到,马谡一见面,没先谈关税的事,反而拿出带来的丝绸和铁器,笑着说:“大王,这是陛下让我给您带的礼物,洛阳新织的丝绸,还有能砍断石头的铁器,您尝尝鲜。”
龟兹王接过丝绸,摸了摸,质地比西域的好太多,心里的不满先消了一半。马谡见状,才提起关税的事:“大王,疏勒的商队被您扣了,他们的首领很着急,您看能不能先把人放了,咱们坐下来慢慢谈关税的事?要是扣着人,疏勒那边也不愿意跟咱们谈,对吧?”
龟兹王想了想,觉得马谡说得有道理,便下令放了疏勒的商队。第二天,马谡又去了疏勒城,跟疏勒王谈:“大王,龟兹觉得您的关税太低,抢了他们的商队,您看能不能稍微提一点关税,比如从每车粮食收五文钱,提到七文钱?这样龟兹那边也能接受,您这边因为商队多,收入反而不会少。”
疏勒王有些犹豫,马谡又补充道:“而且我跟龟兹王商量了,要是您愿意提一点关税,龟兹也愿意降一点,从每车玉石收二十文钱,降到十八文钱。另外,咱们可以在疏勒和龟兹之间设一个‘互市点’,两边的商队可以在那里交易,不用绕路,这样两边的收入都会增加。”
疏勒王算了算,关税提一点,但商队不用绕路,还多了互市点,收入确实不会少,便答应了。三天后,马谡在龟兹城组织了一场谈判,疏勒王和龟兹王都来了。马谡先把两边的诉求和让步条件说清楚,再拿出拟好的《商道关税盟约》,上面写着“疏勒关税提至七文,龟兹关税降至十八文,设立互市点,共享商道利益”。
疏勒王和龟兹王看了,都觉得不吃亏,当场就签了盟约。消息传到凉州,诸葛亮笑着对刘成说:“陛下,幼常果然没让咱们失望,不仅解决了争执,还让两边达成了合作,这就是‘和为贵’的道理。”
刘成看着马谡传回的奏报,心里也很开心。他知道,马谡现在已经能独立处理西域的外交事务了,这对将来接过诸葛亮的担子,至关重要。而西域的商道上,疏勒和龟兹的商队又开始往来,互市点里人声鼎沸,谁也不会想到,这场差点影响商道畅通的争执,是被一个年轻的季汉官员,用“让两边都不吃亏”的办法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