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队带着黑龙沟兵工厂的心血消失在风雪中,留下的不仅是空荡了许多的仓库,还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空虚感和紧迫感。基地并没有因为完成了一项重大任务而放松,反而笼罩在一种更深的焦虑和期待中。每个人都在默默等待着前线的消息,张庄据点能否攻克,不仅关乎战略大局,也直接验证着他们劳动成果的价值。
林枫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却没有时间休息。他强打精神,由王猛和赵指导员陪同,对兵工厂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战后盘点。结果令人心惊:为了支援张庄战役,库存的生铁、铜料、火药原料几乎消耗殆尽;几台关键的简易机床因为超负荷运转,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磨损,急需维修;工人们更是精疲力尽,不少人带病坚持,体力透支严重。
\"家底快掏空了。\"王猛看着空荡荡的原料仓库,眉头拧成了疙瘩。
赵指导员忧心忡忡:\"要是鬼子这时候打过来,或者再有新的任务,我们可就抓瞎了。\"
就在这焦虑的氛围中,五天后的一个傍晚,好消息终于传来!张庄据点被成功攻克!分区主力部队在黑龙沟提供的弹药,特别是那两门\"没良心炮\"在轰击碉堡时发挥的奇效下,经过激烈战斗,全歼守敌,缴获大批武器物资!电文中,分区首长特别表扬了黑龙沟兵工厂的卓越贡献,称赞他们为战役胜利提供了\"关键的火力保障\"!
消息传来,整个黑龙沟沸腾了!战士们欢呼雀跃,工人们相拥而泣,连日来的疲惫和担忧化作了巨大的喜悦和自豪。他们的汗水没有白流,他们造的武器在战场上证明了价值!
然而,在这普天同庆的时刻,林枫、王猛和赵指导员却保持着异常的冷静。庆祝的篝火晚会结束后,三人再次聚在指挥部里。
\"胜利是好事,但也暴露了我们的致命弱点。\"林枫开门见山,语气严肃,\"一次团级规模的攻坚,就几乎耗尽了我们的储备。如果将来需要支援更大规模的战斗,或者面临敌人更长时间的封锁,我们怎么办?\"
王猛深有同感:\"是啊,这次是拼了老命才凑出来的。总不能每次都这么干。\"
\"我们必须扩大生产规模!\"林枫斩钉截铁地说,\"不是这种临时性的突击,而是从根本上提升我们的产能和可持续性。这需要一场彻底的动员和改革。\"
第二天,黑龙沟基地召开了全体人员大会。没有庆功的喧闹,气氛庄重而肃穆。王猛首先传达了分区首长的嘉奖令,肯定了大家的贡献,但随即话锋一转:
\"同志们,功劳是过去的!张庄一战,打出了咱们的威风,也打醒了咱们!小打小闹,救不了急,更撑不起长期抗战!咱们兵工厂,必须鸟枪换炮,扩大生产!从今天起,全基地进入扩产动员状态!\"
接着,林枫走上前,向全体人员描绘了一幅扩产的蓝图,这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具体可行的步骤:
第一, **开源:扩大原料来源。** 组建专门的原料收集队,由刘大脚带队,不仅要在根据地范围内加大收集力度,更要冒险深入敌占区,通过购买、兑换甚至小规模突袭的方式,获取急需的金属、火药原料。同时,加快对沟内已发现的小铁矿脉进行土法开采的准备工作。
第二, **节流:建立严格的物料管理制度。** 制定详细的物料领取、使用和回收规定,杜绝浪费,哪怕是一根铁钉、一撮火药都要登记在册,物尽其用。
第三, **增效:改进生产工具和流程。** 林枫宣布将着手设计建造更高效的水力驱动锤、简易车床等设备,替代部分繁重的人力劳动,并进一步优化生产流水线,提高效率。
第四, **育人:大规模培训技术工人。** 从战士和民兵中选拔年轻、有文化的苗子,成立技术培训班,由林枫、孙石匠等骨干系统传授技艺,培养后备力量。
\"我们要建立的,不是一个只能应急的小作坊,\"林枫的声音传遍山谷,\"而是一个能持续为部队提供弹药,甚至将来能造出我们自己步枪的、真正的兵工厂!\"
这番蓝图,具体而充满希望,将扩产的紧迫性转化为了每个人都能理解和参与的行动目标。
动员令下达后,黑龙沟如同上紧了发条,开始了新一轮的奋斗。原料收集队率先出发,冒着风雪深入敌后;工坊区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建和改造;技术培训班在第一场冬雪中正式开课,几十名年轻人围着林枫,如饥似渴地学习着看图、计算和基础原理。
林枫更是忙得脚不沾地。白天,他指导建设、授课答疑;晚上,他则在油灯下(更加谨慎地避开可能的目光)查阅资料,绘制新设备的草图。他的身体疲惫到了极点,但精神却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他感觉到,兵工厂正站在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门槛上。
然而,扩产计划刚刚起步,一个意想不到的坏消息从原料收集队传来:刘大脚带领的小队在试图购买一批钢材时,遭遇敌人巡逻队,虽然大部分人员安全撤回,但一名新加入的年轻队员在混乱中被俘了!
这名队员是否经得起考验?他是否知晓兵工厂的核心机密?这次意外,会不会将刚刚步入快车道的扩产计划,乃至整个黑龙沟基地,再次拖入危险的境地?刚刚点燃的希望之火,面临着一场突如其来的风雪考验。
(第三卷 第六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