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目相对。
冯渊的眼神,没有半分停留,像掠过一朵寻常的花,一片陌生的叶。
随即,他的目光,转向了薛宝钗身边的另一个少女。
那少女穿着一件半旧的浅绿色褙子,低着头,神情有些怯怯的。
容貌清秀,却没什么神采。
像一株被养在阴暗角落里,忘了浇水的花。
二姑娘,贾迎春。
冯渊的目光,在她身上,停了三息。
这个动作,很轻微。
却被两个人捕捉到了。
一个是痴痴看着他的薛宝钗,她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
另一个,是满场应酬,眼观六路的王熙凤。
她心里“咯噔”一下,再看冯渊时,眼神里多了几分审视和警惕。
这个燕国公,不好对付。
冯渊收回目光,看向那边一个穿着素净,神情温婉的妇人。
她身边坐着一个半大的孩子,正努力挺直腰板,学着大人的样子。
“姑爹,”冯渊开口问贾赦,“这位夫人是?”
贾赦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随口道:“哦,那是我弟的儿媳妇,李氏。”
“李氏?”冯渊追问。
“是啊。”
冯渊站起身,端着酒杯,走了过去。
满堂的人,都看着他。
他走到那妇人面前,躬身一礼。
“可是李守中,李祭酒家的明珠?”
李纨愣住了,她没想到这位新晋的国公爷会特意跟她说话。
她连忙起身,福了一福。
“不敢,国公爷认得家父?”
“李祭酒于我有半师之谊。”冯渊的声音,带着一丝真诚的敬意。
“当年在金陵,若非先生提点,冯渊走不到今日。”
这话一出,满座皆惊。
李纨的眼圈,瞬间就红了。
自丈夫贾珠去世,父亲远调,她在这府里,虽是长嫂,却如同槁木死灰。
已经很久,没人用这样郑重的语气,提起她的父亲了。
“国公爷言重了。”
“这是犬子,贾兰。”她拉过身边的儿子。
贾兰学着冯渊的样子,作揖行礼。
“贾兰见过国公爷。”
冯渊伸手,扶住他。
“好孩子。”
他看着贾兰,目光温和。
“我观你眉宇间有英气,是个读书的好苗子。”
“往后,若在学业上有什么疑难,每逢上中下旬的初一,可来我府上。”
“我亲自为你解惑。”
李纨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能连连点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多谢国公爷,多谢国公爷。”
冯渊又对她点了点头。
整个荣禧堂里,看他的眼神,又变了。
有敬,有畏,还有一丝……攀附。
--------------
晚上,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气氛又热络起来。
贾家男人们高谈阔论,女眷那边,也隔着珠帘,悄声议论。
宴席正酣。
冯渊放下酒杯,起身离席。
“姑爹,我去去就回。”
“去吧去吧,”贾赦挥了挥手,“让下人领着你去,别走错了路。”
冯渊走出荣禧堂,没让下人跟着。
夜色下的荣国府,像一个巨大的迷宫。
他信步走在抄手游廊下,廊外的风灯,在夜风里摇曳,投下斑驳的光影。
身后,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
冯渊停下脚步,没有回头。
“国公爷。”
声音清脆,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冯渊转过身。
薛宝钗站在几步之外的阴影里,月光洒在她身上,那张端庄秀美的脸,显得有些苍白。
“是薛姑娘。”冯渊的语气,客气,又疏离。
“有事吗?”
薛宝钗攥紧了手里的帕子。
她鼓足了勇气,才跟了上来。
可对方这句平淡的问话,像一盆冷水,浇得她心头发凉。
“国公爷……不认得我了?”她还是问出了口。
冯渊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困惑,随即又像是想起了什么。
“哦……是金陵的薛姑娘。”
他拱了拱手,礼数周全。
“北境数年,刀光剑影,许多旧事都模糊了。”
他说的每一个字,都客气得体。
可组合在一起,却像一把软刀子,将两人之间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过往,割得干干净净。
还是她欠他的。
薛宝钗的脸色,更白了。
“我……”她想说些什么,想问问他为何如此冷漠。
可话到嘴边,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她一向自持稳重,懂得进退。
可在此刻,在这个男人面前,她所有的从容,都碎了。
“夜深了,姑娘一个人在外面,不妥当。”
冯渊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
“若是无事,冯某先行告辞。”
他再次拱了拱手,没有丝毫留恋,转身便走。
高大的身影,很快就融入了前方的黑暗里。
只留下薛宝钗一个人,站在原地。
廊下的风,吹得灯笼摇晃。
光影落在她身上,忽明忽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