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春分的开原,黑土地刚解冻,泛着湿润的油光。周明远站在新落成的杂粮种植基地里,手里攥着把刚抽芽的谷子种 —— 这是他联合辽宁省农科院培育的 “辽谷 18 号”,颗粒饱满还抗倒伏,专门用来做 “开原家厨” 的杂粮饭预制包。基地里的田埂上插着彩色标牌,红牌标 “有机种植区”,蓝牌标 “订单收购区”,远处的灌溉管道像银色的绸带,绕着成片的农田铺开。
“跟 200 户农户签了订单,统一供种、统一施肥,收的时候按高于市场价 15% 算。” 小云踩着田埂走过来,手里的平板显示着农户信息,“张大爷家种了 5 亩谷子,说今年能多赚两万块,比种玉米划算多了。” 她指尖划过 “区块链溯源” 的图标,“每袋谷子都能查到哪块地种的、谁种的,比单纯的‘有机认证’更让消费者放心 —— 这是咱们比老乡鸡上游更扎深的地方,他们侧重养殖,咱们把杂粮、蔬菜的源头全攥住了。”
薇薇蹲在田边,手里捏着片谷子叶,突然眼睛一亮:“这谷子的麸皮别浪费,能做成膳食纤维粉,加到早餐的豆浆里,主打‘健康粗粮’概念;谷壳还能粉碎了做饲料,正好给咱们的笨鸡养殖场用。” 这话让周明远猛地拍腿:“对!搞循环经济!把种植的边角料变养殖的饲料,养殖的鸡粪再当种植的肥料,这样上下游就闭环了!”
“叮 —— 随机签到触发!地点:开原杂粮种植基地。奖励:《农业循环经济运营指南》,解锁‘种养加一体化’技能!”
两个月后的笨鸡养殖场里,上千只芦花鸡在林间刨食,树下的鸡粪堆成小丘,正等着运去种植基地当肥料。马大帅戴着草帽,手里举着饲料桶吆喝:“这些鸡按‘210 天散养’标准来,比速成鸡香多了,做小鸡炖蘑菇预制包正好!” 他掀开旁边的冷藏箱,里面的鸡肉块已经切好,裹着透明的保鲜膜:“中央厨房刚派人来收了 500 斤,今晚就能做成预制包,明天沈阳的门店就能卖。”
中央厨房的升级比预想中更快。新添的自动化生产线分了三条:一条做快餐用的预制菜基底,比如炖好的猪肉块、焯好的酸菜;一条做家庭装产品,比如两三人份的东北乱炖、杂粮饭;还有一条专门做 b 端代工,给本地的连锁酒店、企业团餐供货。车间里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产能:“今日产出预制菜 12 吨,代工订单完成率 98%”。范德彪穿着白大褂,在生产线旁检查包装:“刚接了个大单子,给沈阳的‘东北风’连锁酒店供酸菜白肉预制包,每月要 8 吨,比开两家门店还赚钱!”
下游渠道的拓展更见章法。社区便民柜新增了 “预订自提” 功能,居民前一天在小程序下单,第二天就能到柜里取新鲜的预制菜 —— 有个上班族妈妈说,再也不用下班慌慌张张去菜市场,订份乱炖预制包,回家加热就能给孩子做饭。线上渠道也炸开了花,薇薇在抖音开了 “开原家厨实验室” 账号,直播教大家用预制菜做创意菜:“把酸菜白肉包的肉切碎,和杂粮饭拌在一起,就是‘酸菜肉沫饭’,简单又好吃!” 开播一个月,线上订单翻了三倍,连南方的消费者都来买冻梨冰粉,说 “尝个东北味”。
县城市场的突破是个意外。铁岭昌图县的加盟商老王,原本是开小饭馆的,看到 “开原家厨” 的加盟政策 —— 中央厨房直供食材、免三年加盟费、提供管理手册,当即决定转型。他的门店开在县城的中学旁,主打 “学生餐 + 家庭餐”,早上卖豆腐脑油饼,中午卖猪肉炖粉条套餐,晚上卖家庭装预制菜,第一个月流水就破了 15 万。范德彪去考察时,老王拉着他的手说:“之前开饭馆天天愁采购,现在食材直接送上门,省了一半心,赚的还比以前多!”
深秋的供应链调度中心里,周明远盯着大屏幕上的物流信息:红色的圆点是种植基地,蓝色的是养殖场,黄色的是中央厨房,绿色的是门店和便民柜,无数条细线把它们连在一起,像一张覆盖东北的网。束从轩再次来考察时,指着屏幕感叹:“你们这才是真?产业链深化!从地里的谷子到消费者手里的饭,每一步都自己把控,成本比我们低,还能带动这么多老乡就业 —— 这模式能往全国复制。”
当晚的庆功宴设在中央厨房的食堂,桌上的菜全是产业链自己产的:杂粮饭、小鸡炖蘑菇、酸菜白肉,连喝的豆浆都加了谷子麸皮做的膳食纤维粉。小云翻着最新的财报:“今年营收比去年翻了两倍,其中家庭装和 b 端代工占了 40%,不再只靠快餐门店赚钱。” 薇薇则掏出新研发的 “东北年货礼盒”,里面有笨鸡腊肉、杂粮礼包、冻梨干:“准备下个月上线,主打‘家乡味年货’,线上线下一起卖。”
周明远举起酒杯,看着满桌的人 —— 马大帅黝黑的脸上带着笑,范德彪的领带终于系正了,小云和薇薇的眼里闪着光。窗外的月光洒在中央厨房的屋顶上,远处的种植基地和养殖场静悄悄的,像在积蓄力量。他突然明白,产业链的深化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扩张,而是把每一个环节都变成 “共赢点”:让农户多赚钱,让消费者吃放心饭,让团队有奔头,让家乡的土地长出更多希望。
雪落的时候,种植基地的谷子已经收完,新种的冬小麦刚冒出绿芽。周明远踩着雪去张大爷家,老人正坐在炕头编筐,旁边堆着刚卖谷子赚的现金。“明远啊,明年俺还种谷子,再把邻居也拉来跟你干!” 张大爷的声音洪亮,炕桌上的茶杯冒着热气。周明远看着窗外的雪,心里清楚:这条从田头到餐桌的路,他会一直走下去,因为这不仅是生意,更是带着一群人过日子的责任 —— 就像这循环的产业链,生生不息,温暖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