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藏古韵,寨隐乾坤
韩枚刚把“世界遗产系列”苗绣书签的发货清单整理完,“枚美互助群”就弹出了新话题。北京的群友老张发了段抖音视频截图,配文:“刚刷到说贵州人说话是‘活化石’,连‘闻气味’都叫‘听味儿’,这也太神奇了!枚枚这‘宣传大使’得给讲讲啊!”
这话一出,群里立刻热闹起来。陈成紧跟着冒泡:“我刚到凯里,听当地人说‘吃早饭’是‘过早’,感觉瞬间穿越到古代了!还有昨天看到有人在河上踩着一根竹子漂流,这是武侠剧里的轻功吗?” 韩枚看着屏幕,指尖在键盘上轻轻敲击——之前讲了世界遗产的宏大叙事,这次正好聊聊藏在日常里的贵州底蕴,这些“小而美”的细节,反而更能戳中人心。
“老张和陈成太会发现了!贵州的底蕴从来不是只在景点里,而是藏在话里、寨里、日常里,连说话走路都带着千年痕迹呢~” 韩枚先回应了语言的话题,“你们说的‘听味儿’‘过早’可不是土话,是实打实的‘活古董’!语言学家说贵州话里保留了超多唐宋时期的入声字,还有很多古汉语词汇。”
“比如‘过早’,其实是明代的说法,当年‘调北填南’的屯军把这个词带到贵州,没想到在其他地方慢慢消失了,反而在咱们这儿保留下来。还有‘听味儿’,这是古人特别妙的通感修辞,用水的‘浩荡’比喻气味的浓烈,比单纯说‘闻着很香’有诗意多了。” 她想起语言学专业的室友讲过的知识点,“更有意思的是苗族同胞说的‘阿爹阿妈’,这也是古汉语的遗存,等于天天在说千年前的称呼,是不是很穿越?”
群里的语文老师李老师惊叹:“原来日常对话里藏着语言学密码!下次教古汉语,我得拿贵州话举例子。” 韩枚笑着继续:“陈成说的踩竹子漂流叫‘独竹漂’,可不是轻功,是咱们贵州特有的非遗技艺,2009年就列入省级非遗名录了。”
“以前清水江流域的渔民,为了方便在河上运输物资,就练就了踩竹漂流的本事。现在成了表演项目,但老艺人还能踩着一根楠竹在河上自如穿梭,甚至能做转身、弯腰捡东西的动作。” 韩枚翻出前年去赤水拍摄的独竹漂视频,“你们看,竹子在水里荡起波纹,人站在上面像飘在水上,这可是老祖宗在山水间琢磨出的生存智慧,比武侠剧还惊艳。”
视频刚发出去,群里就刷起了“哇”的表情。老张追问:“之前听你说传统村落多,有没有藏着特别故事的小众村寨?不想去人挤人的景点了。” 这正好问到了韩枚的心坎里,她立刻点开收藏的村寨资料,开始细细道来:“贵州有757个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全国第一,每个都藏着惊喜!”
“先说铜仁的松桃苗王城,这可是西南苗族保存最好的古寨,集政治、军事、文化于一体。最特别的是它的‘歪门邪道’建筑风格——所有房门都不正对街道,巷道也故意修得曲折,据说当年是为了防御外敌,敌人进来就像进了八卦迷宫,找不到方向。” 韩枚想起历史系老师讲过的苗王城战事,“寨子里还有秘密地道,连通着苗王故居和后山,以前遇到战乱,村民就能从地道安全转移,现在地道还能走,走进去像解密历史一样。”
“如果喜欢安静,黔东南的大利侗寨一定要去。这个藏在深山里的寨子有600多年历史,明末的古萨坛、清代的古民居、5座花桥全保存着。” 她描述着外婆去过的场景,“清晨顺着石板路往溪边走,能看到老人在花桥底下纺侗布,阳光透过桥廊的木格洒下来,连时光都变慢了。寨子里还有座四合院式的石雕古墓,花纹刻得特别精细,能看出当年侗家的工艺有多讲究。”
陈成发来消息:“我后天要去雷山,有没有顺路的村寨推荐?” 韩枚立刻回复:“必须去掌坳苗寨!它是铜鼓舞的发源地,整个寨子的人都能跟着鼓点跳舞。” 她特意强调,“逢年过节时,邻近村寨的人都会来这儿汇集,鼓手敲响铜鼓,所有人围着鼓圈跳舞,鼓声能传好几座山。那里的苗族妇女穿的长裙特别漂亮,是‘青江苗’支系的特色,转动起来像盛开的花。”
“还有朗德上寨,虽然离凯里不远,但特别原生态,还是奥运圣火走过的地方。” 韩枚补充道,“寨子里的风雨桥和吊脚楼都是百年历史,没有商业化的店铺,只有老人在院子里编竹篮,小孩在溪边玩水。要是赶上他们的迎宾仪式,会有人端着拦门酒唱苗歌,酒是自家酿的糯米酒,甜甜润润的,不醉人。”
群里的摄影爱好者小林立刻问:“有没有适合拍风景的村寨?想拍组人文大片。” “铜仁的响水洞村寨必须拥有姓名!” 韩枚发了张云海梯田的照片,“这里的岩台瀑布梯田被称为‘中国南部普罗旺斯’,清晨浓雾升腾时,梯田在云雾里时隐时现,像仙境一样。”
“而且这里的民俗特别热闹,有苗族刺绣、八人秋千,还有‘打棒棒猪’的传统活动。最特别的是苗族傩戏表演,戴着面具跳祭祀舞蹈,据说能驱邪祈福,那种原始的生命力特别有感染力。” 她想起外婆说过的话,“这些村寨就像时光胶囊,把最本真的贵州藏在了里面。”
话题越聊越广,有群友提到安顺的屯堡地戏,韩枚立刻接话:“这可是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屯堡人是明代屯军的后代,六百年来一直保留着当年的习俗,地戏就是他们传下来的军事傩戏。”
“表演时要戴木质面具,穿五彩戏服,唱的是《三国》《杨家将》的故事,敲锣打鼓的节奏特别铿锵。最有意思的是,他们跳地戏不仅是表演,更是对祖先的纪念,面具上的纹样都是代代相传的,每一张都有讲究。” 她补充道,“现在屯堡的阿姨还会织‘凤阳汉装’,衣服上的花纹和明代服饰一模一样,等于穿着活的历史。”
正说着,陈成突然发了段语音,背景里传来清亮的合唱声:“枚枚!我在侗寨听到有人唱歌,没有伴奏却特别好听!” 韩枚一听就笑了:“这是侗族大歌!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遗的,被称为‘天籁之音’。”
“侗族大歌是多声部合唱,不用任何乐器伴奏,全靠人声配合,从低音到高音层层递进,像山水的回声。以前侗寨里没有时钟,就靠大歌来计时,清晨的歌唤醒村寨,傍晚的歌迎接日落。” 她想起去肇兴侗寨采风的经历,“最动人的是,唱大歌不看乐谱,全靠老人口传心授,小孩子从小跟着听,自然而然就会了,这是真正的文化传承。”
群里安静了片刻,老张发了段长文:“以前总觉得贵州只有山水,现在听枚枚讲下来,说话是活化石,村寨是博物馆,连唱歌跳舞都藏着千年历史,这底蕴也太深厚了!” 李老师紧跟着说:“枚枚这‘业余宣传大使’比专业导游还厉害,我已经订了去苗王城的机票,求组队!”
看着群里滚动的报名消息,韩枚忽然收到了闲鱼的私信,是一位文化出版社的编辑:“刷到你在群里讲贵州文化,特别生动,想邀请你写本《藏在日常里的贵州》,用年轻人的视角讲讲这些小众底蕴,你愿意试试吗?”
韩枚握着手机,抬头望向窗外——贵大校园里的玉兰花正悄然绽放,远处的群山在阳光下泛着青绿。她想起这几个月在群里的分享,从山水风景到非遗技艺,从历史典故到日常方言,原来她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把家乡的故事讲给了更多人听。
她指尖轻快地敲出回复:“我愿意!我想把寨子里的故事、话里的古韵、歌里的传承都写进去,让更多人读懂贵州的‘藏’与‘美’。” 发送完毕,她又在“枚美互助群”里发了条消息:“准备开个‘贵州底蕴探店团’,第一站苗王城,我带大家走歪门邪道、听傩戏传说,报名从速哦~”
群里瞬间炸开了锅,陈成第一个报名:“我在凯里等你们!已经学会说‘过早’了,到时候带大家去吃地道肠旺面!” 韩枚看着屏幕上的热闹景象,嘴角弯起笑意。她知道,这场关于贵州底蕴的“挖掘之旅”,才刚刚揭开最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