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都回来后的几天,杨明宇的生活又回到原来的轨道上。
那场签售会和微笑的身影都像一场梦,短信保温杯成了这不是梦的。他现在每天都带着它用它喝水,偶尔遇到14班的学生看到保温杯后大家都会鄙夷的“嘁”一声。看来林天和陈静没少在班级群里宣传啊。
杨明宇以为,日子就会这么波澜不惊地过下去。
然而,他严重低估了舆论的力量。
签售会结束后的第二天,首都一家颇有影响力的晚报,在文化版的角落里刊登了一篇豆腐块大小的新闻,标题——《一位一线教师的教育心声,<我的学生不是废物>签售会引读者共鸣》。
文章客观地记录了签售会上那三位典型读者的提问和杨明宇的回答。那位麻木的男老师,那位焦虑的母亲,和那位自卑的男生,他们的困境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和教师的缩影。
杨明宇的话戳中了无数人的痛点。
影响开始扩散。
在一个名为“家有神兽”的亲子论坛上,一篇帖子被加精置顶。
标题是:【泪奔!我今天终于和我那个只会打游戏的儿子,聊了超过三分钟的天!只因一本书!】
发帖人正是签售会上那位焦虑的母亲。
她在帖子里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自己参加签售会的经历,以及回家后她如何放下身段,强忍痛苦看儿子打一下午的游戏。
“……姐妹们,你们是不知道,当我不骂他‘不务正业’,而是小心翼翼地问他‘你这个英雄为什么这么厉害’的时候,我儿子那眼神有多震惊,他滔滔不绝地跟我讲了半个小时的战术、配合和微操,我才发现,我那个只会打游戏的儿子,在游戏世界里竟然是个别人崇拜的大神!”
这篇帖子瞬间炸了。
下面的回复以每分钟几十条的速度刷新着。
“楼主抱抱!我家那个也是!同款儿子,同款愁!”
“天啊!杨老师说得太对了!我们总想战胜孩子,却从没想过先去了解他们!”
“书名是什么?《我的学生不是废物》?我马上去买!哪里可以买到?!”
“小书店已经显示缺货了!我刚跑了我们市最大的图书城,也卖光了!老板说今天下午突然就来了几百个家长指名要这本书,他自己都懵了!”
在“杏坛杂谈”上,一篇帖子也被版主加精置顶。
标题:【执教十五年,我第一次开始怀疑自己。致杨明宇老师和他的<我的学生不是废物>】
发帖人正是签售会上那位神情疲惫的男老师。
他的文字没有家长的激动,却充满了更深沉的思考。
“……我看了杨老师的书,一夜未眠。书中提到的‘尊严式援助’,‘不抛弃不放弃’这些词听起来很新,但核心思想不就是我们入职第一天在师德培训上学到的‘因材施教’和‘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吗?可笑的是,这句我们挂在嘴边的话,在年复一年的考试、排名、升学率的压力下早被我们自己扔进了废纸堆。我们变得麻木,我们学会了放弃,我们甚至会为自己的‘高效’而沾沾自喜。杨明宇老师没有发明什么惊天动地的理论,他只是像一个执拗的傻子,把我们所有人都丢掉的初心捡了起来,然后用它创造了奇迹。看完书,我惭愧得无地自容。”
这篇帖子,引发了一场大争论。
年轻老师们视其为“圣经”,纷纷表示“这才是我们想成为的老师”、“看得我热血沸腾,明天就去我们班搞项目式学习!”
而一些思想保守的老教师则嗤之鼻:“哼,又一个教育界的‘网红’。不过是个例罢了,毫无推广价值。他的班能成功不过是运气好,学生凑巧了。让他来我们这个生源垫底的中学试试?保证他一个月就得哭着辞职!”
“就是!哗众取宠!教育是一门科学,不是讲故事!他那套东西,有经过严谨的理论论证吗?有数据支撑吗?不过是心灵鸡汤罢了!”
争论越激烈,书的热度就越高。
家长们为了解决家庭矛盾在买,年轻老师们为了寻找理想在买,老教师们为了批判他的歪门邪道也在买。一时间,在全国各地的书店里的书被抢购一空。
出版社的王编辑,这辈子都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她办公室里的电话,从早到晚响个不停。
“王编!王编!第三次加印的五万册,还没出印刷厂就被全国渠道商瓜分完了!仓库一本都留不住!”
“王编!不好了!网上已经出现盗版了!还有人把书的内容做成了付费音频在卖!”
王编辑一边指挥着印刷厂连夜加印,一边乐得合不拢嘴。她知道,她赌对了。这本书成了一个社会现象。
而作为这个现象的中心,杨明宇本人却对此知之甚少。
他没有逛论坛的习惯,他在准备高二下学期的教学计划。对于自己“火了”这件事,他的感知主要来源于身边人的变化。
首先是校长周振邦。周校长这几天常常打电话嘘寒问暖:“明宇啊,最近休息得怎么样啊?你现在可是我们江城一中的一张名片,可得注意身体啊!”
搞得杨明宇浑身不自在。
其次是学生们。
有时候遇到学生,总有学生红着脸拿着《我的学生不是废物》说:“杨老师……能,能帮我签个名吗?”
杨明宇哭笑不得,签吧,感觉自己真成了什么明星;不签吧,又伤了孩子的心。最后只能签上自己的大名,再赠一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这让杨明宇有些飘忽,感觉不真实。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一天下午杨明宇正在处理事情。王编辑打来了电话,语气里没有了之前的兴奋,反而很沉重。
“杨老师,有件事,我得提前跟您通个气。”
“怎么了王编?书卖得不好?”杨明宇开了个玩笑。
“不是……是卖得太好了,好到出问题了。”王编辑叹了口气,“我刚得到消息,国家核心教育期刊《中学教学》的总编,亲自约稿了一位国内教育学界的泰斗级人物,点名要对您的书和‘14班模式’写一篇定性的评论文章。”
杨明宇愣了一下,他当然知道《中学教学》在国内教育界的地位。
“这是好事啊,”杨明宇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能得到泰斗的点评,说明我们的探索得到了学界的关注。”
电话那头的王编辑苦笑了一声:“杨老师,您太天真了。您想想,您一个基层老师,靠一本教育着作在短短一个月内就掀起了比他们搞了几十年理论研究还大的风浪。您觉得权威们会怎么看您?”
“他们不会把您当成一个值得鼓励的创新者。”
“他们只会把您当成一个搅乱了规矩、挑战了他们权威的‘搅局者’。”
杨明宇挂掉电话,走到窗边陷入了长长的沉默。
签售会的成功,舆论的火爆都只是前菜。关于教育理念、关于话语权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现在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