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赵敏和班里新选出的化学课代表——一个叫徐静的女生,则组成了“生化尖兵组”。她们俩把从高一到现在的生物和化学知识点全部梳理出来,绘制成思维导图贴在了教室后面的墙上。
“所有同学注意了啊,”赵敏拿着一根激光笔,像老师一样指着思维导图,“遗传学这块,自由组合定律是核心,往上连着减数分裂,往下接着伴性遗传。你们做题的时候,只要看到‘两对等位基因’,脑子里就要自动出现这张图!”
至于班级的组织和后勤工作,则由新上任的班长,一个叫周鹏的男生接管了。周鹏成绩中上,但他最大的优点是人缘好、有号召力,而且有时也很搞笑,也就是我们说的段子人,他是杨明宇特意从班里提拔起来的角色。杨明宇想的是班长尽量让大家轮着干,这样的话大家高中的履历上也好看。其次,到了大学竞争班长或团支书,有着高中的班长履历也比其他人有优势。
“报告杨司令!”周鹏学着电视剧里的样子,跑到杨明宇面前敬了个不伦不类的军礼,“我班‘文理互助小组’已组建就绪,大家正在朝着共同进步的目标一同前进。”
“另外,”他又从身后的课桌下变戏法似的搬出一箱健力宝,“为了响应大家的需求,我已启动‘能量补充计划’,申请班级基金支持,确保我方战士弹药充足,精力饱满!”
杨明宇笑骂着虚踹了他一脚:“滚蛋,少喝点那玩意儿,多喝水!去,把林天他们小组搞到的那几套外省密卷想办法给孙老师班里也送一份过去。”
“啊?”周鹏愣住了,“杨老师,那可是咱们的秘密武器啊!”
“武器是用来战胜敌人的,不是用来对付战友的。”杨明宇意味深长地说道,“我们的目标是把13.2分赢回来,但要赢得堂堂正正,让对方心服口服。”
晚自习的时候,14班的教室灯火通明。这边,林天的“尖刀排”为一个辅助函数的构造吵得面红耳赤;那边,赵敏和徐静正拿着模型,给几个女生讲解线粒体的内外膜结构;教室后面,几个基础差的学生,围着李浩,请教他英语作文的高级句式。
是的,李浩。在经历了家庭的巨大变故和同学们的鼎力支持后,这个曾经沉默寡言的少年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他不再是那个需要被保护的对象,而是主动回报着这个集体。他的英语是强项,于是便成了班里所有“英语困难户”的“免费家教”。
“这个地方,用一个倒装句会更亮眼,”他耐心地对张伟说,“你看,Not only did he… but also… 这样是不是比 a and b 的结构高级多了?”
张伟听得云里雾里,但还是拼命点头,然后憨憨地问:“那…‘不但而且’用拼音标一下呗?”
后面的同学哄堂大笑。
这就是14班的备考日常。充满了烟火气,充满了争吵与互助。他们不像一个班级,更像一个为了共同目标而协同作战的团队。每个人都在这个团队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杨明宇大多数时候只是静静地坐在讲台上看着这一切。他很少去讲题,更像负责把握整体进度,协调内部矛盾,并在关键时刻为卡壳的小组提供一点思路。
他会走到林天的小组旁,提醒他们:“别光盯着难题,回头看看定义,有时候最难的题,解法藏在最简单的概念里。”
他也会拍拍赵敏的肩膀,鼓励她:“知识梳理得很好,但别忘了和最新的科技新闻结合起来,生物和化学的生命力永远在课本之外。”
孙伟老师不止一次地在晚自习的时候悄悄站在14班的后门外,看着里面那热火朝天的景象久久不语。
他终于明白,14班成绩突飞猛进的秘密,不在于杨明宇有什么“点石成金”的魔法,而在于他成功地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态系统,就是我们所谓的班风正,学风浓。在这个系统里,知识不再是冰冷的考点,而是可以被分享、被探讨、被应用的工具。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互帮互助的合作者。源于集体的归属感和为了共同荣誉而战的信念,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内驱力,这是任何题海战术都无法比拟的。
他甚至有些羡慕。他的1班,虽然人人都是考试的精英,但整个班级显得死气沉沉。
决战的号角终于吹响。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正式开始。
第一天上午考语文。当试卷发下来的那一刻,整个江城一中的考场里的考生都吸了一口凉气。
作文题,是新材料作文,给了一段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的思辨性材料,角度刁钻,立意深刻,让绝大多数习惯了写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学生都感到无从下笔。
考场上一班的学生大多眉头紧锁,他们感觉这个题目很熟悉,好像在哪篇哲学读物上看过类似的观点,但一时又想不起来。
而在14班的考场里,学生们看到这个题目却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因为就在一周前,杨明宇的最后一节语文课上,他没有讲任何考点,而是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型辩论会,辩题正是——“人工智能,是人类的伙伴还是终结者?”
当时,林天作为正方主辩从技术角度阐述了AI的无限可能;而文科班的陈静也受邀作为反方外援,从人文和哲学的角度,论证了AI可能带来的一些危机。那场辩论,几乎所有同学都参与了进来。
此刻,回想那些激烈的辩词,那些各种超前的思想,那些关于科技与人性的深刻思考,全都化为笔下自然而然的文字。
对14班来说,这道作文题简直就是开卷了!
杨明宇站在考场外的走廊上,背着手,他平静地看着窗外的天空。他知道,这场“复仇之战”的第一个回合,他的学生们,已经拿下。
这次作文确实出了他的意料,它只是根据后世的发展才想到的这一个辩题,他的目的也是为了让理科生的思维保持活跃的状态,并且让他们关注一些国家大事,关注时事新闻才准备的辩论赛,没想到却误打误碰和这次作文居然一样了,只能说是太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