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杨明宇的办公室里总结“14班模式”的理论时,隔壁1班孙伟的办公室里气氛有些不同。
孙伟正独自一人坐在办公桌前,他面前是最近联考的成绩分析报告。报告上一班的数据很好看,他所带的1班平均分、高分段人数、各科状元数量依然牢牢占据着第一的宝座。
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胜利,是他严苛高效的“题海战术”下又一次硕果。按照惯例他应该感到满意,甚至自得。
然而此刻,孙伟感觉不到应有的喜悦。他还在想着1班与14班的平均分差距。
上次摸底考试,差距是几十分。
这一次联考,差距缩小到了13.2分。
短短两个多月,在经历了那么多“与学习无关”的折腾后,14班追上来了三十多分。更可怕的是,孙伟从各科老师的反馈中得知,14班的试卷可以看出学生思维活跃,与自己班里部分学生因过度刷题而导致的思维僵化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虽然赢了,但赢得心惊胆战。
更让他心烦意乱的,不仅是分数的追赶,那场辩论赛自己班的辩手们引经据典,而14班那边呢?赵敏那个小姑娘只是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却胜过引经据典。
当时,他也坐在台下,他当时一度对自己的教学模式产生了怀疑。
他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优秀的考试机器。他们懂康德,懂微积分,懂莎士比亚,是通往清华北大的预备役。但是,他们似乎缺少了一点什么。
缺少了什么呢?
孙伟点燃了一支烟,在烟雾缭绕中他的思绪更发散。
他想起了14班赢得辩论赛后,王昊在台上的那番话,大意是帮助身边看得见的同学,才是我们中学生能做的最实在的社会责任。
那句话,当时深深地刺痛了他。
他的学生们,在辩论赛上高谈阔论着“达则兼济天下”,却对身边一个可能存在的“李浩”视而不见,甚至在赛前还将这次辩论看的可有可无。而14班那群被他一度认为是“旁门左道”养出来的学生,却真正地将“兼济”二字落实到了行动上。
这不仅仅是辩论技巧的输赢,这是一种价值观的完败。
“笃笃笃——”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打断了孙伟的沉思。他抬头一看是自己班里的班长,也是上次辩论赛的一辩。
“孙老师,您找我?”男生恭敬地问道。
“哦,进来坐。”孙伟掐灭了烟头,指了指对面的椅子,“没什么大事,就是想跟你聊聊。这次联考,你考得不错,年级第三。”
“谢谢老师,但我比年级第一低了8分,主要是数学最后一道大题的思路……”班长习惯性地开始了自我批评,这是孙伟最欣赏他的地方——永远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但今天,孙伟却打断了他。
“老师想问你一个学习之外的问题。”孙伟看着他,“你知道14班那个叫李浩的学生家里的事吗?”
班长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听说了。好像是家里出了事,挺可怜的。”他的语气很平淡,像是在说一件与己无关的新闻。
“那你觉得,如果我们班遇到这样的同学,我们应该怎么做?”孙伟追问道。
班长想了想回答道:“我们应该发扬同学爱精神,为他组织一次募捐,力所能及地帮助他。同时,也要鼓励他不要被困难打倒,要继续努力学习,不能因为家里的事影响高考。”
这个回答挑不出任何毛病。换做以前,孙伟会非常满意。但现在,他却觉得这个答案空洞得可怕。
他沉默了片刻,换了一种方式问:“那你知道14班是怎么做的吗?”
班长摇了摇头。
孙伟便将自己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的、关于“阳光伙伴”课题小组的所有操作,原原本本地讲给了自己的得意门生听。从辩论赛的“师出有名”,到“尊严式援助”,再到庭审上的“跨学科降维打击”……
他讲得很慢,很详细,与其说是在告诉学生,不如说是在逼着自己进行一次更深层次的复盘。
班长越听,眼睛瞪得越大,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平静,到惊讶,再到难以置信,最后变成了敬佩和羞愧的复杂神色。
当孙伟讲完,办公室里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孙老师……”班长终于开口,声音有些干涩,“我……我们辩论赛输得不冤。我们只是在‘学习知识’,而他们……他们在‘运用知识’”
孙伟看着自己的学生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这孩子懂了。但他更清楚,懂了,不代表能做到。因为在他的高压题海战术下,他的学生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些“与考试无关”的事情。
是他,亲手掐灭了学生们身上除了“分数”之外的所有可能性。
“老师,我想……”班长犹豫了一下,但还是鼓起勇气说道,“我想申请,我们班和14班能不能搞一次学习交流会?我……我想去学学他们是怎么做到在处理这么复杂事情的同时,成绩还能追得这么猛的。”
孙伟看着窗外,14班的教室里依旧灯火通明,那是一个充满了生命力和无限希望的班级。而自己的班级呢?安静,高效,每个人都像做题机器。
哪一种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他想起了杨明宇那本火遍全国的书。他之前对此嗤之鼻,认为不过是走了狗屎运的“网红鸡汤”。但现在,他觉得自己或许应该去买一本,好好看一看。
“好。”孙伟转过头看着自己的班长,做出了一个决定。
“这件事,你去做个方案。不仅要搞学习交流会,我还要亲自去向杨老师请教。我要看看,他到底是怎么给这群孩子施了魔法,让他们既能脚踏实地地刷题,又能仰望星空地做事。”
班长重重地点了点头。
就在这一天晚自习,孙伟破天荒地没有给学生们发卷子。他借来了一部关于社会现实的纪录片在班里放。
电影讲述的是一群山区教师和留守儿童的故事。当看到影片中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亲情的期盼时,1班教室里有些学生在小声的哭。
放完后,孙伟走上讲台问了全班同学一个问题:
“同学们,我们每天在这里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十点,刷着永远也刷不完的题,我们的目标是考高分,上名校。但今天我想问,考上名校之后呢?我们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
台下一片沉默。同学们显得有些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