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伙伴”课题小组的工作在张律师那句“找到了希望的曙光”之后,进入了打了鸡血的阶段。
于是乎,以王昊、林天、赵敏、陈静几乎将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投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行动中。
王昊不仅负责统筹协调一些活动,还自掏腰包,把汉堡、奶茶、炸鸡源源不断地送到项目中心,美其名曰团队建设。
让蹭吃蹭喝的同学们都觉得自己的行为瞬间高尚了起来。
林天则像个不知疲倦的技术宅,在张律师的远程指导下,开始尝试用编程技术对海量的银行流水进行数据建模,试图从中找出更多资金流向的一些规律,以此来证明李浩父亲的“非主观占有”。
赵敏和陈静一个负责感性质疑,一个负责理性归纳,配合得天衣无缝。
就连李浩本人,也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从最初的沉默寡言,变得能够主动提供线索,甚至在讨论案情时,偶尔还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脸上的阴霾虽然没有完全散去,但已经重新看到了希望。
他们四人又带动整个14班的其他人,整个14班都沉浸在亢奋之中。
杨明宇对此乐见其成,他知道,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对学生们的成长价值都大。
然而,凡事皆有代价。命运的馈赠早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当一群高中生将主要精力从“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的备考转移到“正道的光,照在了大地上”的社会实践时,一个严重的问题出现了。
那就是——成绩。
……
高二上学期的第二次联考,如期而至。
对于14班而言,但这次联考意义又有些不同。
联考前夕,1班的每个学生都疯狂地刷题、复习、总结。
而14班呢?
画风就有些奇怪了。
当1班在背诵英语作文模板时,林天正对着电脑屏幕上的一堆数据,兴奋地对李浩喊:“找到了!你爸给上线的这笔转账,比合同约定时间早了三天!这说明他当时根本没想那么多,就是单纯的信任!”
当1班在默写化学方程式时,陈静和赵敏正在小声讨论,如何将李浩父亲的“受害者心理”更准确地描述出来。
他们并非不重视考试,只是在他们心里,报告显然要高于试卷上的分数。
这是一种少年人不计后果的理想主义。纯粹,热血。
考试成绩很快就出来了。
林天的成绩单倒是没那么难看,但总分排名都掉出了年级前二十。对于一个曾经的单科状元、被省实验中学争抢的天才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重大打击。
赵敏稍微好一些,但成绩也出现了下滑。
“阳光伙伴”课题小组的核心成员在这次联考中遭遇了集体翻车。
然而1班的成绩却很不错,领先14班且优势还不小。
如果仅仅是这样,倒也还好。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算不上什么沉重的打击。
重点是成绩分析会上,教导主任王海德表扬了1班,然后按照惯例性让孙建国介绍经验。
孙伟站了起来,他先是谦虚了几句,然后话锋一转,意有所指地说道:“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经验。我只是觉得,对于高二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或者说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心无旁骛地学习。”
他顿了顿,目光若有若无地瞟了杨明宇一眼,继续道:“我们当然要提倡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一点,我非常认同杨老师的理念。但是,凡事都要有个度。过度地参与那些与学业无关的社会活动,占用了宝贵的复习时间,最终可能会导致本末倒置。毕竟,高考看的不是你做了多少好事,而是实打实的分数。一时的热血和感动,终究是昙花一现。”
整个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所有老师都心知肚明他这番话是说给谁听的。
杨明宇坐在位子上,脸上依旧挂着那副云淡风轻的微笑,仿佛孙建国说的与他无关。
但会议结束后,这番话传遍了整个高二年级,自然也传到了14班学生的耳朵里。
有些东西一旦被摆到台面上性质就变了。
如果说,考试失利只是让14班的学生们感到沮丧,那么孙建国这番“本末倒置,昙花一现”的评价,不仅仅是对他们成绩的否定,更是对他们价值观的否定。
“孙老师说得……好像也有点道理啊。咱们最近是不是真的有点玩脱了?”
“是啊,帮李浩是应该的,可也不能把自己的学习都耽误了吧?你看隔壁班伟哥的数学都快赶上我了……”
“小声点!别让李浩听见了。”
“我就是觉得有点不值。为了李浩一个人,把我们全班创造的神话都给丢了。”
“就是,荣誉是大家的,总不能为了一个人牺牲整个集体吧?”
负面情绪是会传染的,尤其是在一个以集体荣誉为傲的团队里。
终于,在一次晚自习课间,矛盾被摆上了台面。
班里一个平时学习很刻苦、集体荣誉感极强的男生,叫张鹏,他也是“一对一”帮扶计划的受益者,成绩从下游提升到了中游。他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走到了林天的课桌前。
“天哥,”他低声说,“我……我们能聊聊吗?”
林天正对着一份案卷头疼,不耐烦地抬起头:“有屁快放。”
张鹏被噎了一下,但还是鼓起勇气说:“天哥,我知道你们为了李浩的事,付出了很多,我们都很佩服。但是……这次联考,我们班的平均分被1班拉开更大了。孙老师的话,虽然不好听,但……但他说的是事实。我们……我们是不是该把重心重新放回学习上了?”
林天的火气“噌”地一下就上来了,他把笔往桌上重重一拍:“你什么意思?你的意思是,李浩家的事我们就不管了?让他自生自灭去?”
“我不是这个意思!”张鹏急得脸都红了,“我的意思是,咱们可以捐款,可以想别的办法,但不能……不能让你们几个成绩最好的,天天耗在这上面啊!你们是咱们班的火车头,你们要是熄火了,我们整个班都得完蛋!”
这代表了班里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真实想法。他们善良,有同情心,但也同样现实,看重来之不易的集体荣誉和自己的前途。
这是一种善良与功利的交织,一种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教室里的气氛变得有些沉重。
李浩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把头埋得低低的。每一句议论都扎在他的心上。他感觉自己成了这个优秀集体的“罪人”和“累赘”。
曾经那个团结一心坚不可摧的14班,在巨大的现实压力和外部舆论下出现了裂痕。
这一切,被杨明宇尽收眼底。
他的脸上没有丝毫的意外,反而有一种“终于来了”的平静。
一个团队真正的考验从来不是在顺风顺水、高歌猛进的时候,而是在遭遇挫折、面临选择的关头。
一次外部的危机,他可以靠自己的智慧和威信来解决。但发自内部的价值观分裂,任何外力都无法强行弥合。
解铃还须系铃人。
这道题,他不能替学生们做。
他只是平静地转身走回办公室。他已经想好了,明天,他要给这群正处在十字路口的孩子们出一道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