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仿佛是为了“礼尚往来”,王昊举起了手,对着林天喊道:“大神,那既然你问完了,也该帮帮我们了吧?数学里那个‘函数单调性’和‘函数零点’到底有啥必然联系?我们老师总说要‘数形结合’,我看着那堆代数式,脑子里连个鬼影都结合不出来!”
林天看了王昊一眼,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三两下就画出了一个标准的二次函数图像。
“很简单。”他的语气还是那么酷,“你看,函数图像上升的这段,就是单调递增。图像下降的这段,就是单调递减。而图像和x轴相交的这个点,就是零点。你把这个图像想象成一个游戏角色的血条变化,增就是回血,减就是掉血,零点就是你血条空了,挂了。现在,你说它们有没有关系?”
“我靠!原来是这样!”王昊一拍大腿兴奋地叫道,“这么一说我瞬间就懂了!挂了可不就得掉血吗!”
这通俗易懂的比喻,让文科生们发出了“原来如此”的感慨。
杨明宇看着眼前学生们互相帮助的一幕,脸上露出了笑容。他知道时机到了。
“都看到了吗?”他再次拍了拍手,“你们的病根解药就在彼此身上。理科生的逻辑思维正是文科生学好数学的钥匙;而文科生的感性认知和归纳能力,也恰恰是理科生突破瓶颈的法宝。”
他继续说道:“我们14班最大的财富,不是出了几个单科状元,而是我们拥有一个文理兼备,可以互补的人才宝库。所以,我提议,从本周开始我们正式成立一个跨越班级界限的学习组织。”
“组织?”张伟的眼睛亮了,脱口而出,“叫啥?‘14班复仇者联盟’怎么样?”
全班顿时笑倒一片。
王昊立刻站出来说道:“张伟你能不能有点文化?这叫资源整合,平台构建。我觉得,应该叫——‘大14班’学习共同体!”
“‘大14班’学习共同体……”杨明宇细细地品味这个名字,然后点了点头,“这个名字好!既有我们14班的传承,又体现了我们开放和包容的格局。好,就这么定了!”
就这样,在一个理科大神和一个文科状元的“跨界互助”中,一个注定要在江城一中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学生组织,非常随意地诞生了。
“共同体成立了,接下来就是活动。”杨明宇趁热打铁开始布置任务,“本周六上午,我们举行第一届‘文理学习交流会’。地点,就在我们14班教室,这里永远是所有原14班同学的大本营!”
这句话让陈静和王昊等编外人员心里一暖。
“交流会的内容嘛,”杨明宇的目光再次落在了陈静和林天的身上,“第一次,我们就来点干货。由陈静同学向全体理科生分享她独创的‘历史时间轴记忆法’,专治各种记不住、理还乱的记忆问题。然后,由林天同学为全体文科生主讲‘数学常用逻辑思维模型’,帮大家建立学数学的底层代码。大家有没有问题?”
“没有!”
这一次,回答声充满了期待和兴奋。
周六上午,14班的教室里座无虚席,甚至连过道都挤满了站着的同学。理科班的同学和文科班的同学泾渭分明地或坐着或站着,起初还有些许的生分和尴尬。毕竟在名义上,他们分科之后已经不在一个班了。
交流会正式开始,第一个上台的是陈静。
这已经是她第N次站上讲台了,“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很多理科同学觉得历史难,是因为觉得它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碎片。但其实,历史本身就是一条逻辑最严谨的链条……”随着她的娓娓道来,将中国古代史从夏商周到明清用几条关键的主线(如中央集权加强、经济重心南移、民族融合等)串联起来,再将重要的事件和人物点缀在这几条主线上。
台下的理科生们听得如痴如醉。他们发现原来枯燥的历史竟然可以像数学公式一样拥有如此清晰的结构和逻辑。之前那些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在陈静的讲解下瞬间“活”了过来。
当陈静讲解结束时,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好几个理科生甚至当场就站起来提问,问题之专业让陈静都有些惊讶。
接下来轮到林天上场。
他的风格与陈静截然不同。没有ppt,没有讲稿,他只是拿着一根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一道典型的函数应用题。
“这道题,文科班的同学有多少人看到就想放弃的?举手。”
“唰”地一下,文科班那边举起了大半的手臂。
林天嘴角微扬,露出一丝“果然如此”的微笑。“放弃,是因为你们把它当成了一道数学题。现在,我们不把它当数学题,我们把它当成一个‘解谜游戏’。”
他开始讲解,将题目中的每一个条件都比作游戏里的一条线索;将要求的未知数,比作最终要打败的boSS。他用游戏里“从boSS的弱点倒推,需要找哪些道具”的思路引导着文科生们,一步步将复杂的题目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小任务。
“你们看,所谓的‘数形结合’翻译过来就是把文字线索(代数式)变成一张寻宝地图(函数图像)。地图画出来了,宝藏(答案)在哪儿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整个讲解过程,他没有用一个高深的数学术语,全是学生们最熟悉的游戏和生活比喻。当他解完最后一步时,台下的文科生们脸上写满了“我好像也可以”的惊喜表情。
第一届交流会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会议结束后,学生们没有立刻散去,而是自发地形成了新的讨论小组。理科生围着陈静请教历史思考的问题,文科生则拿着数学题追着林天不放。不同班级的学生如此自然地凑在一起交换着笔记,添加着qq好友。
杨明宇站在教室外看着这一切,他知道,这间小小的教室里正在发生一场悄无声息的学习方式革命。他所做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们提高分数,更重要的是在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打破班级之间的隔阂,甚至在打破各自为战的学习模式。
“大14班”,从今天起不再只是一个名字,它变成了一种精神,一种象征着开放、协作、共同进步的精神。
而这是他认为对抗孙伟“精英教育”模式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