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的休整之后,当他们走出教室时,惊喜地发现,院坝中央那片泥泞的土地,已经被夯实了一小半,虽然依旧简陋。这是昨晚王昊带着几个精力旺盛的男生就着月光又干了一小时的成果。
上午第一节课的铃声意味着课堂正式开始。
第一个走上讲台的,是林天。
他没有带笔记本电脑,怀里只抱着那把从角落里翻出来的老旧算盘。山里的孩子们好奇地看着他。昨天那个讲“鸟语”的大哥哥,今天又想干什么?
林天深吸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一个有些腼腆但充满自信的笑容。
“同学们,昨天我带来的那个铁盒子,没电了就变成了废物。但是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一个咱们山里真正的宝贝,一个不需要电,但比电脑历史还要悠久、还要厉害的‘计算器’!”
他高高举起手中的算盘。
“它叫算盘!”
林天没有急着讲授用法,而是先用他从杨明宇那里学来的方法,讲起了故事。他将算盘的起源,用“古代大侠行走江湖,心算记账的神秘武器”这种武侠小说的口吻讲出来,瞬间就勾起了孩子们,特别是男孩子们的兴趣。
接着,他将抽象的“个十百千”与算盘上具体的档位一一对应,让孩子们上来亲手触摸、拨动,感受每一颗算珠代表的意义。
知识,在这一刻变得具体而有质感。
当孩子们初步掌握了算盘的用法后,林天抛出了他昨天想好的“杀手锏”。
“光说不练假把式!咱们来解决一个真正的问题!”他指着院子里晾晒的玉米,“谁知道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能养活多少人吗?今天,我们就来算一算!”
他将昨天那个“三十七个玉米棒子,每个平均五百八十颗玉米粒”的问题,分解成了几个更简单的步骤。他没有直接公布答案,而是先拿出了他熬夜编出的“九九乘法表歌谣”。
“一呀一,一得一,二一二,三一三……”
他没有用枯燥的背诵,而是打着节拍,像教唱歌一样,带着孩子们念了起来。这首在城里孩子看来无比基础的歌谣,对这些数学教育匮乏的山里娃来说,却像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他们跟着林天,拍着手,跺着脚,将枯燥的乘法口诀,变成了一场欢乐的游戏。(实在想不出来了,请大家轻喷)
歌谣教完,林天将孩子们分成几组,每组发一些小石子当作简易算盘,开始协同计算那道“玉米问题”。
教室里不再沉闷,到处是孩子们热烈的讨论声和石子碰撞声。
“三七二十一……我算出来了!是二十一!”一个平时最胆小的小男孩,第一次在课堂上举手,激动地满脸通红。
林天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大声夸奖:“完全正确!你太棒了!”
在林天的引导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最终的答案被一个接一个地计算出来。当林天告诉他们学校堆的所有玉米粒大概能换来他们一整年需要的书本和文具时,所有孩子的眼睛都亮了。
数学,不再是写在黑板上遥远的符号,而是与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土地紧密相连的工具。
下课时好几个孩子围着林天,恋恋不舍地拨弄着那把老算盘,追问着更复杂的算法。林天看着他们求知若渴的眼神,心中涌起满足感。他知道,自己这堂课成功了。
赵敏先从最基础的卫生知识讲起。她没有再提牙刷,而是端来一盆清水,当众用张校长提供的肥皂仔细地清洗自己的双手,一边洗,一边用温柔的语气讲解着“病从口入”的道理,告诉孩子们,一双干净的手就是保护自己不生病的最好“铠甲”。
她的动作标准,神情专注,仿佛不是在洗手,而是在进行一台手术。让每一个孩子都看得无比认真。
简单的卫生课结束后,课程进入了第二个环节。
赵敏和陈静对视一眼,后者有些紧张地点了点头。
“同学们,身体的健康很重要,但心里的快乐也一样重要。”赵敏看着台下孩子们淳朴的脸庞,“今天,大姐姐想教大家唱一首歌。这首歌,我想送给兰兰,也送给所有和她一样努力生活的同学。”
没有伴奏,没有乐器。陈静清了清嗓子,轻轻地哼唱出了前奏。随后,赵敏的歌声在教室里响起:
“该不该搁下重重的壳,寻找哪里有蓝天……”
她们唱的正是那首《蜗牛》。
山里的孩子们从未听过这样的旋律,他们安静地听着,眼睛一眨不眨。当赵敏唱到那句“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时,她温柔的目光落在了兰兰的身上。
兰兰瘦小的身子微微一颤,她似乎听懂了歌词里的含义眼眶慢慢地红了。
赵敏和陈静没有一遍遍地教,而是将歌词的含义,像讲故事一样揉碎了讲给他们听。她们告诉孩子们,蜗牛虽然走得慢,但它有重重的壳保护自己,更有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决心。
“我们每个人,都像一只小蜗牛。我们的家就是我们的壳。我们走得或许不快,但只要我们一直抬头看着天,一直不停地向上爬,总有一天,我们能到达山顶,看到最美的风景,乘着叶片飞向更远的地方。”
赵敏的话,充满了力量。
“现在,我们一起唱,好不好?”
“好!”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歌声再次响起,虽然音调不齐,节拍不稳,但对未来的憧憬在小小的土坯房里回荡。
兰兰一边唱着,一边用袖子擦着不争气流下的眼泪。她身旁,那个穿着破洞裤子的小女孩也跟着大声地唱着,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灿烂笑容。
一曲终了,赵敏和陈静看着眼前这些被歌声点亮了眼睛的孩子,她们知道,自己送出的这份礼物,或许比任何物质的馈赠都更加珍贵。
上午的课程在歌声中结束,而另一堂贯穿了整整一天的“实践课”此刻也进入了高潮。
王昊的嗓门最大,浑身的干劲也最足。在他的组织和煽动下,14班全体同学和希望小学的孩子们,爆发出了惊人的建设热情。
男生们负责挖土、搬运、夯实地面这些重体力活,一个个汗流浃背。女生们则负责清理碎石、传递工具,她们的脸上、手臂上也被晒得通红,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
山里的孩子们则成了最棒的“后勤部队”,他们熟悉山里的每一寸土地,总能从意想不到的地方找来合适的石块,或者为大哥哥大姐姐们端来清凉的山泉水。
下午三点,经过近一整天的奋战,操场的基本平整工作终于完成了!
王昊站在平整的土地中央,虽然累得快要散架,但脸上却洋溢着前所未有的骄傲。他拿起一个装满石灰粉的破碗和张伟一起用细绳拉出基准线,开始为这片新生的场地画上篮球场的边线和罚球线。
当最后一道白线画完,一个虽然简陋但五脏俱全的篮球场出现在了所有人面前。
“我们成功了——!”
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14班的学生们和山里的孩子们拥抱在一起,跳跃着,欢呼着,庆祝着这个由他们亲手创造的奇迹。
王昊将带来的篮球交到了张校长的手中。老校长的手在颤抖,眼眶里噙满了泪水,他看着这片平整的操场,嘴唇哆嗦着,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杨明宇走上前,拍了拍王昊的肩膀,轻声说:“现在,你觉得这堂课该怎么收尾?”
王昊咧嘴一笑,他接过篮球运了两下,然后高高抛向空中,用尽全身力气大吼一声:
“还等什么?打球啊——!”
一场别开生面的篮球赛拉开了帷幕。没有明确的分队,没有复杂的规则,14班的学生和山里的孩子混在一起,笑着,跑着,追逐着那颗橙色的篮球。
杨明宇站在教室的屋檐下,静静地看着眼前的景象。
他看到,林天正拉着那个胆小的小男孩在场边用小石子摆着算式教他更快的算法;他看到,赵敏和陈静正领着一群女孩子坐在新操场的边线上,一遍又一遍地唱着那首《蜗牛》,歌声飘向远方;他看到,王昊正光着膀子背着一个山里娃在球场上疯跑。
他的学生们在这短短的一天里都找到了自己最好的课堂,也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这次支教,所有的种子都已种下。待到花开之时,必将是满山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