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总有这样的困惑:同样是开店,有的门庭若市、客流不断,有的却门可罗雀、冷冷清清;同样是做项目,有的人做得风生水起、盈利丰厚,有的人却搞得一地鸡毛、惨淡收场。看似相似的起点,为何结果天差地别?
答案藏在生意场那些 “不外传的铁律” 里。这些规则,学校课堂不会教,课本教材找不到,全是从业者用真金白银试错、在实战中打磨出的经验结晶。
一、认知篇:你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
认知是生意的起点,也是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差距。想在商业中立足,先从重塑认知开始。
1. 追求财富,而非金钱或地位
金钱,是你出卖 1 小时劳动获得的即时报酬,停手就停薪;地位,是你在社会层级中的位置,随环境变化易动摇。而财富,是能在你睡觉、休息时仍持续产生收益的资产 —— 可能是一套能收租的房产,可能是一个自动运转的线上项目,也可能是一款持续盈利的产品。
你的目标不该是 “靠时间换碎银子”,而应是 “搭建一个永不停歇的赚钱系统”。就像我常说的,每个人都该打造自己的 “管道收入”:前期花时间挖通 “管道”,后期即便不主动 “浇水”,管道也能持续为你输送收益,这才是财富积累的核心逻辑。
2. 能变现的智慧,才是真智慧
犹太人信奉 “智慧比金钱重要”,但他们对 “智慧” 的定义极其务实:必须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一个点子再精妙、一个理论再高深,若不能落地产生利润,终究只是自嗨式的空想。比如你想到 “用短视频推广本地餐饮”,这不算真智慧;但你能算出 “一条视频的获客成本”“转化成订单的概率”,并最终帮餐馆提升 30% 营业额,这才是能赚钱的真智慧。
3. 生意是数学题,不是语文题
别跟生意人谈情怀、聊理想 —— 开门做生意,首要任务是算账。成本多少?毛利多少?现金流能撑几个月?客户复购率有多少?这些数字才是生意的 “生命线”,含糊不得。
犹太人有个着名的 “78\/22 法则”:他们认为世界上 78% 的财富掌握在 22% 的人手中,因此做生意时从不贪多求全,而是精准瞄准那 22% 的高价值客户。比如奢侈品品牌从不讨好所有人,只服务少数有消费能力的群体;高端咨询公司只对接企业高管,而非普通员工。你得先想清楚 “你的钱从哪来”“客户是谁”,才能避免盲目投入。
4. 用钱买时间,别用时间省钱
聪明人与普通人的时间观截然不同:聪明人愿意花钱买时间,把时间用在能产生复利的事上;普通人却总习惯花时间省钱,在琐事上消耗精力。比如你花 2 小时对比各家平台的外卖优惠券,只为省 5 块钱,看似赚了,实则浪费了 2 小时本可用来思考 “如何提升收入” 的时间;而有人愿意花 500 块请人做 ppt,自己则用这 2 小时见客户、谈合作,最终赚回 5000 块 —— 这就是 “用钱换时间” 的性价比。
你的时间该用在更有价值的事上:思考项目战略、链接行业牛人、打磨核心技能,这些事能帮你提升 “赚钱效率”,远比省几块钱更重要。
5. 找到 “天命圈”,往死里钻
纳瓦尔将其称为 “特殊知识”:就是那个你做起来像 “玩游戏” 一样轻松,别人却觉得 “很难、很厉害” 的领域。它可能是你天生擅长的事 —— 比如有人对 “搭配衣服” 极其敏感,看一眼就能帮人穿出高级感;也可能是你愿意投入热情的事 —— 比如有人痴迷 “复古相机维修”,花 8 小时修一台相机也不觉得累。
这种 “特殊知识” 教不会、学不来,只能靠你用热爱和好奇心去挖掘。一旦找到,就必须 “all in”:把所有时间、精力投入其中,做到行业内的顶尖水平。当你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 “专家”,金钱自然会主动向你靠拢 —— 就像有人专注 “宠物殡葬”,把小众领域做到极致,最终年入百万;有人深耕 “老年手机教学”,成为老年人信赖的 KoL,靠课程和服务盈利。
二、产品篇:要么第一,要么唯一
产品是生意的核心载体,没有好产品,再棒的认知也落不了地。做产品的关键,是避开同质化竞争,找到自己的独特性。
1. 瞄准女人的消费力,抓住男人的 “面子需求”
犹太人有句经商格言:“男人赚钱,女人花钱。” 女性消费的特点是 “高频、感性、注重体验”,美妆、服饰、情感服务、母婴用品…… 这些领域几乎都是暴利行业。比如一款主打 “抗初老” 的面霜,成本可能只有几十块,售价却能卖到几百块,仍有大量女性愿意买单 —— 因为它击中了女性 “怕老” 的需求。
而男性消费则围绕 “地位” 和 “面子” 展开:车、表、高端酒、能提升 “气场” 的知识技能,都是男性愿意花钱的领域。比如男性愿意花几万块买一块名表,不是因为它比普通表走时更准,而是因为它能彰显身份;愿意花几千块报 “商业思维课”,不是因为课程多实用,而是因为它能让自己在酒局上 “有话可聊”。
2. 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别想着跟行业巨头硬碰硬搞 “性价比”—— 你做一款 “更好用的杯子”,巨头明天就能降价 50% 把你挤死;但你做一款 “完全不同的杯子”,比如专为左撇子设计的弧形杯、能提醒喝水的智能杯,就能避开竞争,成为这个细分品类的 “王”。
这就是 “差异化竞争” 的核心:不做 “更好的跟随者”,要做 “全新的开创者”。比如奶茶行业竞争激烈,但有人推出 “现煮中药奶茶”,主打 “养生” 概念,瞬间在众多奶茶店中脱颖而出;服装行业内卷严重,但有人做 “宠物亲子装”,让主人和宠物穿同款衣服,精准抓住小众需求,快速打开市场。
3. 先卖后做,现金流是命
很多小白创业踩的第一个坑,就是 “先把产品做到完美再卖”—— 花几个月研发产品,投入大量资金生产,结果推向市场后无人问津,库存积压、现金流断裂,最终倒闭。
犹太人做服装生意时,从不会先批量生产:他们会先做出几件样衣,带着样衣去对接客户、接订单,收了定金再根据订单量生产。这样一来,手里永远有现金,不会被库存拖垮,风险也降到最低。比如你想做 “定制西装”,不用先租工厂、招工人,而是先做几套样品,去写字楼对接企业客户,确定订单后再找代工厂生产,既降低成本,又保证收益。
4. 好名字,是最强的营销
你的品牌名、产品名,最好能 “一句话说清功能”“一眼让人记住”。比如 “饿了么”—— 一听就知道是解决 “饿” 的需求;“滴滴打车”—— 简单直接,让人知道是 “打车” 的工具;“背背佳”—— 一看就懂是 “矫正坐姿” 的产品。
好名字能帮你省掉几百万广告费:消费者看到名字就知道你是干嘛的,无需额外解释;传播时也更容易被记住,朋友之间推荐时一句 “用饿了么点外卖”,比 “用那个蓝色图标的外卖软件” 高效得多。反之,若你的产品名叫 “xx 次元”“xx 工坊”,既说不清功能,又难记,即便产品再好,也会在传播环节吃亏。
5. 把自己产品化,你就是 Ip
在当下的商业环境中,最强的杠杆不是资金,而是个人品牌。所谓 “把自己产品化”,就是让 “你这个人” 成为一款 “可信任、有价值的产品”—— 当你代表某种专业、某种理念时,生意会主动来找你。
比如你是做 “儿童英语启蒙” 的,与其单纯卖课程,不如把自己打造成 “儿童英语启蒙专家”:每天在短视频分享英语启蒙技巧,在社群解答家长疑问,时间久了,家长提到 “英语启蒙” 就会想到你,即便你的课程比别人贵,也有人愿意买单 —— 因为他们信的不是 “课程”,是 “你这个人”。
打造个人 Ip 的核心,是 “用自己的名义承担商业风险”:敢于公开分享自己的经验、观点,敢于为自己的产品背书。当你成为 Ip,你就不再是 “卖产品的人”,而是 “产品的一部分”,这才是最稳固的商业壁垒。
三、搞钱篇:手要黑,心要善
“搞钱” 不是蛮干,而是有策略、有底线的行动。既要懂得抓住机会,也要守住原则,才能走得长远。
1. 信息差,永远是搞钱的捷径
犹太人的祖先靠 “跨地域倒买倒卖” 发家:在甲地低价收购香料,运到乙地高价卖出,赚的就是 “信息不对称” 的钱。如今互联网看似打破了信息壁垒,但信息差依然存在 —— 你知道的平台,别人不知道;你懂的玩法,别人不懂;你能接触到的资源,别人接触不到,这些都是你的搞钱机会。
比如你发现 “某跨境平台的家居用品在国内卖得很火,但货源价很低”,你就能做 “中间商”,把货源对接给国内的电商卖家,赚差价;你知道 “某短视频平台的本地生活团购佣金很高”,你就能帮本地餐馆做推广,赚佣金。信息差从不缺,缺的是 “发现信息差的眼睛” 和 “落地执行的勇气”。
2. 别怕借钱,怕的是不会用杠杆
“财富的积累靠杠杆。” 普通人对 “杠杆” 的理解多是 “借钱”,其实杠杆分三种:劳动力杠杆(雇人帮你干活)、资本杠杆(用别人的钱赚钱)、边际成本为零的杠杆(如代码、媒体内容)。
对普通人来说,最容易抓住的是第三种杠杆:你写一篇文章,能被 1000 人、1 万人看到;你录一个视频,能被无数人反复观看 —— 这些内容一旦制作完成,后续传播几乎没有成本,却能持续为你带来收益。比如你做一个 “职场技巧” 的公众号,一篇优质文章能帮你涨粉、接广告,甚至做成课程,这就是 “边际成本为零的杠杆”。
善用杠杆的核心不是 “冒险”,而是 “让努力放大”:你花 10 小时做的内容,若能通过杠杆让 1000 人看到,比你花 1000 小时做内容却只有 10 人看到,效率高 100 倍。
3. 只做厚利生意,拒绝薄利多销
犹太人从不屑于 “薄利多销”,他们认为这是 “愚蠢的竞争”:产品利润太薄,意味着你没有资金投入研发、提升服务,只能陷入 “降价 — 降质 — 再降价” 的恶性循环,最终被市场淘汰。
真正的生意逻辑是 “厚利少销”:靠高毛利支撑服务和口碑,吸引精准客户。比如奢侈品行业,一件衣服成本几千,售价几万,靠的就是 “高毛利” 维持品牌调性和服务质量;高端咨询公司,一个项目收费几十万,靠的是 “专业能力” 解决客户的核心问题。
记住:客户不是要 “便宜”,而是要 “占便宜的感觉”。你把一款成本 100 块的产品卖 200 块,再送客户一个价值 50 块的赠品,客户会觉得 “赚了”;但你把成本 100 块的产品卖 120 块,客户只会觉得 “一般”。厚利不是 “漫天要价”,而是 “用价值支撑价格”。
4. 履行契约,哪怕亏钱
犹太商人的 “重信守约” 是出了名的:一旦签下合同,即便后续发现会亏钱,也会咬牙执行,绝不违约。在他们看来,“契约精神” 比一单生意的利润更重要 —— 你损失的是短期收益,赢得的是长期信任,而信任是商业中最宝贵的资产。
比如你跟客户约定 “3 天内交付产品”,结果生产时发现原材料涨价,若按时交付会亏钱,此时你该怎么办?违约可能会省下一笔钱,但会失去客户的信任;按时交付虽然短期亏损,却能让客户认定 “你是可靠的合作伙伴”,后续可能会给你带来更大的订单。商业是长期游戏,一次违约可能毁掉多年积累的口碑,得不偿失。
5. 合作的本质,是价值互换
别总想着 “认识人脉”—— 你没有价值,认识再牛的人也没用。人脉不是 “你认识谁”,而是 “谁需要你”;合作不是 “求别人帮忙”,而是 “彼此能提供什么”。
在跟高人、贵人链接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我能给对方带来流量吗?我能帮对方解决技术问题吗?我能为对方对接资源吗?想清楚 “你能提供的价值”,再谈合作,才能平等对话。比如你想跟一位行业大 V 合作,别一上来就说 “帮我推广一下产品”,而是说 “我有 10 个本地社群,能帮你把课程推广给 1000 个精准用户,我们可以分成”—— 用价值换价值,合作才会长久。
四、守钱篇:心态决定你能走多远
赚得到钱是本事,守得住钱、能让钱持续增值,才是真能力。心态不对,即便赚再多钱,也会慢慢流失。
1. 玩 “无限游戏”,不玩 “有限游戏”
“有限游戏” 的目标是 “赢”,比如一场球赛、一次考试,总有结束的时候;而 “无限游戏” 的目标是 “让游戏一直进行下去”,比如做生意、积累财富,没有终点。
很多人做生意识惯于 “赚快钱”:看到某个项目火了,就跟风进入,赚一笔就走,结果要么被割韭菜,要么错过长期机会。真正的生意人都在玩 “无限游戏”:他们不追求 “一时的输赢”,而是注重 “长期的口碑和信誉”。比如老字号品牌,从不靠低价吸引客户,而是靠品质和服务留住客户,即便经历市场波动,也能长久存活。
跟值得的人玩长期游戏,别为了短期利益毁掉自己的 “游戏资格”—— 商业的本质是信任,信任没了,游戏就结束了。
2. 在逆境中找机会,危机是洗牌的契机
犹太民族几千年的流浪史,让他们养成了 “在逆境中生存” 的能力:经济好的时候,他们踏实做事;经济差的时候,他们反而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
危机对庸人是灾难,对高手是机遇。比如 2008 年金融危机,很多企业倒闭,但有人趁机低价收购优质资产,几年后经济复苏,资产大幅增值;2020 年疫情期间,很多线下店关门,但有人转型线上,靠直播带货实现逆袭。
经济下行期,市场会淘汰那些 “虚胖” 的企业,留下真正有实力的玩家。此时你若能沉下心打磨产品、优化服务,反而能在市场复苏时抢占先机 —— 别人恐慌时你贪婪,别人收缩时你布局,这才是逆境中发财的核心逻辑。
3. 尊重钱,但别做钱的奴隶
犹太人爱钱,但从不会被钱绑架。他们认为 “钱是工具,不是目的”:钱能解决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追求钱是为了获得更多选择权,而不是为了钱本身。
很多人赚钱后会陷入 “误区”:为了赚更多钱,牺牲健康、陪伴家人的时间,最终即便拥有财富,也失去了幸福的能力。真正的财富观是 “钱为我所用”:用赚到的钱改善生活,用赚到的钱帮助家人,用赚到的钱去体验更广阔的世界。赚钱的终极目标是 “自由”—— 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不用为钱妥协,这才是钱的真正价值。
4. 刻意 “留白”,远离瞎忙
很多生意人总觉得 “越忙越赚钱”,每天被开会、回邮件、处理琐事填满,却没时间思考 “生意的核心问题”:客户为什么流失?产品为什么卖不动?下一步该往哪个方向走?
真正厉害的生意人,都会给自己的日程 “留白”:每天留 1-2 小时不处理具体事务,只用来思考、复盘;每周留一天时间陪伴家人,远离工作。因为伟大的想法,从不是在 “瞎忙” 中诞生的,而是在 “无所事事的无聊” 中冒出来的 —— 比如乔布斯每年会花几个月时间 “闭关”,思考苹果的未来方向;巴菲特每天会花大量时间阅读、思考,而非频繁操作投资。
别把自己变成 “忙碌的机器”,留白不是 “浪费时间”,而是为了 “更高效地赚钱”—— 想清楚方向,比盲目行动更重要。
5. 快乐是终极生产力,先快乐再成功
很多人认为 “先成功,再快乐”:等赚够 100 万就快乐,等公司上市就快乐。但现实是,若你在赚钱的过程中充满焦虑、愤怒,即便最终成功,也很难感受到快乐;反之,若你能带着快乐做事,反而更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