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了张健身卡,发誓要练出马甲线,去了三次便沦为 “澡卡”;买了一堆书,信誓旦旦要每月读完四本,结果翻了几页就成了泡面盖;决定早起跑步,闹钟响了三天,第四天便自我调侃 “何必跟床过不去”。于是便有了那句调侃:年初定了 “财源滚滚” 的目标,年终只实现了后三个字 “圆滚滚”。
事后,我们常会陷入深深的自责:“我怎么这么没毅力?”“我真是个只会立 flag 的废物。” 我们总将一切归咎于自己 “不能坚持”,但今天我想分享一个可能颠覆认知的事实:任何需要咬着牙、皱着眉、天天跟自己较劲,靠所谓 “毅力” 去 “坚持” 的事情,注定无法长久。因为驱动人持续做事的底层逻辑,从来不是虚无缥缈的意志力,而是实实在在的 “正反馈” 与体验感。
一、大脑是只认 “爽” 不认 “苦” 的现实派
我们总以为大脑是最忠实的伙伴,实则不然。从生物学角度看,大脑是个极其 “短视” 且 “好逸恶劳” 的存在,其核心任务是让人活下去,并在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获取 “奖赏”—— 也就是多巴胺的分泌。
当你用意志力 “坚持” 做一件痛苦的事时,本质上是在强迫大脑持续体验 “负反馈”。想象一下 “坚持” 跑步的场景:在温暖被窝里挣扎起床(痛苦),出门灌了一肚子冷风(痛苦),跑得气喘吁吁、两腿发酸(痛苦),第二天肌肉酸痛(巨大痛苦)。整个过程中,大脑接收到的全是 “难受”“折磨”“快停下” 的信号。
为了保护你,大脑会启动精密的 “自我说服” 机制:“今天太冷容易感冒”“没睡好跑步易猝死”“偶尔放纵一次没关系”…… 它总能找到合理借口让你心安理得放弃。这并非意志力薄弱,而是你设计了一套让大脑极度厌恶的 “酷刑”。所有把 “坚持” 挂在嘴边的人,从一开始就将事情定义成了 “苦差事”,用战斗姿态对抗天性,这场仗注定失败。
二、高手都在给大脑 “喂糖”
那些能长期坚持做事的人,并非天生 “自虐狂”。他们不用意志力硬扛,而是擅长 “欺骗” 和 “引诱” 大脑,持续 “喂糖” 让其在过程中不断尝到甜头 —— 也就是获得 “正反馈”。
我朋友阿文曾是 110 公斤的胖子,如今成了朋友圈里的 “跑步大神”,常去外地跑马拉松。我问他如何 “坚持” 下来,他笑着说:“从没想着要坚持。” 最初只是因医生警告再不减肥就有 “三高” 风险,他没立每天跑五公里的 flag,第一步是花一千多块买了套超帅的跑步装备。“穿上那身衣服,感觉自己像专业运动员,不出去跑两步都对不起这身行头”—— 这是 “仪式感” 带来的初始正反馈。
第一次跑步,他不追求速度和距离,只要求自己戴耳机听完一期最爱的脱口秀播客。跑完后,记住的不是累,而是段子有多好笑 —— 这是 “愉悦感” 绑定的正反馈。他用 App 记录每一步,看着地图轨迹从 1 公里变成 1.5 公里再到 3 公里,肉眼可见的进步带来满满成就感 —— 这是 “数据化” 的即时正反馈。偶尔在朋友圈晒跑步记录,收到一堆 “牛逼” 的点赞评论,极大满足了虚荣心 —— 这是 “社交认同” 的正反馈。直到某天发现跑完步精神变好、思维清晰,上称还瘦了五斤 —— 这是 “结果” 带来的终极正反馈。
整个过程中,他不是在 “坚持”,更像是在 “玩”。如同高明的游戏设计师,为自己打造了一整套 “打怪升级” 系统,每一步都有奖励,每点进步都被看见。大脑在这个游戏里不断获得 “爽感”,不但不抗拒,反而会主动渴望 “再来一局”。高手做事,靠的不是意志力,而是设计正反馈闭环的能力。
三、驱动力的迭代:从恐惧到热爱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父辈那代人。他们做事极其 “能坚持”,在工厂拧一辈子螺丝,在田地里干一辈子农活。问他们苦不苦,会说 “当然苦,但没办法”。驱动他们的不是热爱,而是恐惧 ——“不这么干,全家就要挨饿”“今天不努力,明天就没活路”。恐惧是种强大到能榨干人潜力的驱动力。
到了我们 80 后这代,成了过渡的一代。一方面继承父辈的 “恐惧基因”,害怕被社会淘汰、阶层滑落,所以 “卷”;另一方面又比父辈多了选择,开始有机会谈论 “兴趣” 和 “热爱”,驱动力一半是恐惧,一半是热爱。
但我内心深处无比渴望:孩子未来做事的动因能更纯粹,像巴菲特那样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因为靠恐惧驱动的人生,底色是 “苦”;靠热爱和正反馈驱动的人生,底色是 “乐”。而 “热爱”,正是 “正反馈” 的极致体现 —— 做这件事本身就能带来巨大愉悦感和满足感,根本不需要外在奖励。
所以,别再用 “坚持” 这种自带苦味的词 pUA 自己,从今天起把它忘掉。你不必做苦行僧,而要做 “游戏玩家”,成为懂得让自己对 “目标” 上瘾的高手。
四、成为 “上瘾” 高手的三个关键问题
做事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如何把 “痛苦点” 变成 “爽点”? 比如把枯燥的背单词变成玩单词 App 闯关,将被动承受转为主动体验。
如何让 “进步” 被看见? 可以用小本本记录、用 App 打卡,或找朋友互相监督,让每一点成长都有迹可循。
如何设置最小化的 “初始动作”,完成后立刻奖励自己? 比如想写作,不逼自己写一千字,只要求打开电脑新建文档,写三行就奖励一杯咖啡,用微小成就积累动力。
“你不是要抵达目标的终点,而是执行让你抵达终点的体系。” 真正能让人脱胎换骨的,不是某一次的咬牙切齿,而是设计出的那套能让人在 “玩” 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变得越来越优秀的 “正反馈系统”。
愿你从今天起,不再 “坚持” 任何事,而是对成长,愉快地 “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