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不信?这年头,靠 “不务正业” 赚钱的人,越来越多了。以前母亲总会斥责:“打游戏能当饭吃?追星能买得起房?” 如今再看,游戏主播年入百万已不新鲜,追星女孩靠代购月入 5 万大有人在,就连楼下卖煎饼的大叔都开起直播教人摊饼 —— 兴趣,真的能成为谋生的手段。
当今社会,兴趣经济是普通人实现阶层跨越的黄金赛道。那如何才能把 “玩” 变成实实在在的收益?我分几点来阐述。
一、兴趣经济的真相:在热爱中赚钱才是王道
有句话流传甚广:做你热爱的事,财富自然会来。这句话背后其实蕴含着科学原理。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 “心流理论” 指出:当人专注投入热爱的事情时,效率能飙升 500%。比如你打游戏通关时,是不是常常忘记吃饭?写手账时,是不是一坐就是三小时也不觉得累?这种 “上瘾” 状态,恰恰是赚钱的核心动力。
看看这些 “玩家” 是如何将兴趣变现的:几个热爱跳舞的中年男士,组建了 “油腻大叔跳舞团”,几年时间就积累了百万粉丝;一位程序员,利用业余时间撰写 “如何用代码追女生” 的段子,文章接到的推广合作源源不断;甚至有人靠教别人 “薅各种羊毛” 都能开设培训班,199 元的学费依旧场场爆满……
兴趣经济的本质,就是把你的 “颅内高潮” 转化为别人的 “情绪刚需”。正如凯文?凯利所说:为 1000 个铁粉提供服务,你就能过上不错的生活。而现在,找到这 1000 人,或许只需要你发布 100 条视频。
二、3 个实用方法,把兴趣变成提款机
别急着说 “我没特长”
记住那些让你眼前一亮、激情澎湃的瞬间,那里或许就潜藏着你的兴趣所在。说白了,就算你只会吃火锅,也能拍摄《火锅店红黑榜》;就算你爱追剧,也能撰写《甄嬛传职场生存法则》。说起来,我身边好几位女性朋友都特别喜欢看《甄嬛传》的剧情解析,这部剧都过去十多年了依然热度不减。
找到 “针尖大的赛道”
你知道吗?b 站上有人专门拍摄 “修驴蹄子” 的视频,抖音上有人直播 “切肥皂”,小红书上有人教 “如何在办公室偷偷补妆”—— 越是看似奇怪的兴趣,竞争反而越小。
心理学中的 “鸡尾酒会效应” 表明:在嘈杂的环境中,人们会对特别的声音格外敏感。你要做的,就是在兴趣赛道里,成为那个 “突然响起的手机铃声”。
把你的时间 “折叠” 三次
普通人花 3 小时追剧,看完就什么都没留下了;而你可以花 1 小时追剧,1 小时写影评,再花 1 小时把影评发到多个平台,赚取流量和广告收益,这就是 “时间复利”。
不过,人在行动过程中,会遇到三个心理陷阱,打破这些陷阱,才能让行动更顺畅。
陷阱 1:“等我准备好了再开始”
你总觉得设备不够好、技术不够牛,结果眼睁睁看着别人用手机拍摄的粗糙视频都火了。事实是,观众想要的是 “真实感”,而不是好莱坞大片般的制作。心理学实验证明,小瑕疵反而会让人更有信任感。所以,立刻马上,拿起手机开拍吧。罗辑思维 cEo 脱不花提出过 “鲁莽定律”:别想那么多,先干再说,鲁莽地开始,你就成功了一半。
陷阱 2:“怕被熟人嘲笑”
发第一条朋友圈时手抖?发视频时不敢露脸?其实,不想露脸也有相应的拍摄方法,比如我看过有人拍摄自己装修房子的过程,有人拍摄自己做菜的步骤,这些都不需要露脸。当然,露脸也没什么好怕的,搞好光线,调好角度,加上美颜,镜头里的你会比现实中更出彩,有什么可担心的?至于被熟人嘲笑,就我而言,看到熟人分享自己的兴趣,只会觉得他有想法、有行动力。不偷不抢的,有什么可嘲笑的?
陷阱 3:“赚不到大钱不如不干”
诚然,兴趣电商确实不能让你一夜暴富,任何事情都需要长期积累。有一个着名的 “竹子定律”:竹子用 4 年的时间,仅仅生长了 3 厘米。从第五年开始,它以每天 30 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仅仅用了六周时间,高度就突破了 15 米。其实,竹子在这四年里,把所有的努力都用在了伸展地下根系上。这就是 “竹子定律”。我们也要像竹子一样持续积累,等到某一天突破临界点,就可能迎来飞速发展。一开始可能每个月只能多赚两三百,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重要的是你在成长、在积累、在向前走。有多少人在职场中,看似在上班,实则是混吃等死呢?
最后,你知道兴趣经济最大的红利是什么吗?不是金钱,而是坚持。因为,绝大部分人都半途而废了。坚持下来的人只有一个理由,就是这件事,我要做下去,而中途退出的人,却有着各种各样的借口。我们要做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