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权,从来都不是终极目标,而是影响力衍生的自然结果。
有人曾问罗永浩:“你凭什么能还清 6 个亿债务?” 老罗笑着回答:“我未必比你聪明,但我能影响的人比你多一点。”
回溯他的经历:锤子手机项目遭遇滑铁卢,新东方受 “双减” 政策冲击股价暴跌,看似陷入绝境的两次危机,最终都靠直播电商实现翻盘。这背后,正是影响力的力量在发挥作用。
一个普通人,即便斩获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ppt 设计水准堪比乔布斯,若能影响的人群仅局限于百八十人,这样的影响力,终究难以获得资本的青睐。
一、财富的本质:影响力决定价值边界
财富的核心逻辑,从不取决于你付出多少体力,而在于你能创造多大价值 —— 你能影响多少人,就决定了你能赚取多少财富。
或许有人会质疑:“你说的都是罗永浩、马云这样的大人物,普通人如何与之相比?”
但商业世界的底层逻辑具有共通性,无论是大人物的商业布局,还是普通人的生计谋划,核心思维方法并无二致。
我认识一位朋友,此前在工地搬砖,月薪 7000 元,每天累得直不起腰。后来他尝试在直播间帮父亲售卖家乡水果,没想到一天能卖出 1000 多单。从苹果到橙子,从本村货源到隔壁村供应链,一年下来竟赚了几十万 —— 这是他靠搬砖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收入。
难道他比其他工友力气更大、更会干活吗?并非如此。搬砖时,他的影响力仅能触达工头一人,收入天花板清晰可见;而通过直播构建影响力后,他能将家乡特产推向全国消费者,收入边界自然随之拓宽。
经济学领域有个核心观点:影响力杠杆的能量,远胜于个人能力的叠加。要么你能构建共识,让千万人认同你的价值;要么你能链接资源,让千万人参与你的生态。若能兼具共识构建与资源链接能力,你便拥有了持续创造财富的核心竞争力。
二、影响力的双重维度:资源链接与共识构建
1. 影响力取决于资源链接的广度
马云早年在西湖边晨跑时,遇到一位送餐员。送餐员问:“马总,怎样才能年入百万?” 马云反问其职业,送餐员回答:“我给酒店送餐,不想一直干这个,想年入百万。” 马云说:“你们酒店若有像你这样有想法的人,很快就能实现目标。”
几分钟后,送餐员因担心耽误送餐匆匆离开。多年后,饿了么应运而生,创始人正是当年那位送餐员。2018 年,阿里巴巴以 95 亿美元收购饿了么,这位昔日的送餐员一跃成为百亿富豪。
单纯送餐,只能靠跑单量赚取计件收入;而将骑手、商家、消费者链接成生态系统,赚取的则是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分红。这印证了一个商业规律:再高的个人认知,也敌不过系统化的力量;再强的个体能力,也比不上生态化的布局。
马云的个人能力未必强于每一位员工,但他提出的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精准链接了商家与消费者,解决了网购信任难题,最终构建起庞大的电商生态。
影响力的覆盖范围,直接决定财富规模:在村口开小卖部,影响力仅局限于本村村民;在电商平台开设店铺,影响力可辐射全国网民。因此投资圈流传着一句话:“看项目,不如看人”—— 因为创始人的影响力,直接决定项目能吸引多少投资、触达多少用户,进而影响项目的成败与估值。
2. 影响力取决于共识构建的深度
心理学中的 “社会证明效应” 指出:当一种观点被千万人认可,它便会自带 “真理光环”,形成强大的共识力量。
一位历史老师每天花 4 小时备课,1 小时授课,课时费 200 元。后来他将备课内容录制成网课,定价 99 元一套,最终卖出 1000 套,收入 9.9 万元 —— 这相当于他此前授课 495 天的总收入。
同样的知识内容,为何收入差距如此悬殊?核心在于影响力覆盖范围的差异:在教室授课,最多影响本校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线上产品,却能触达全国有需求的学生。
体力与时间属于 “死杠杆”,用一点就少一点;知识与系统则是 “活杠杆”,一次创作可反复复用,持续产生价值。资本具有逐利属性,市场从不为 “辛苦” 付费,只为 “解决问题的能力” 买单 —— 你能帮多少人解决痛点,就能让多少人为你的价值付费。
三、普通人如何借助影响力创造财富?
打工如同 “挑水”,靠体力换取即时收入;打造影响力则像 “挖管道”,构建长期资产,实现被动增值。上班是将每天 8 小时出售给企业,“手停口停”;而影响力一旦形成,会随时间不断增值,影响力越大,财富创造能力越强。
马斯克、雷军等企业家,本质上都是 “企业家 + 网红” 的结合体 —— 新品发布时,凭借自身影响力可快速引爆市场,实现销量突破。那么普通人该如何启动影响力变现?
1. 精准定位目标人群
想赚取哪类人的财富,就去影响哪类人群;能解决他们的什么痛点,就能提供相应的服务。例如:
身为宝妈,可分享育儿经验,链接同类群体(如 “年糕妈妈” 通过育儿内容构建影响力);
作为职场资深人士,可指导毕业生选择企业、帮助新人提升 ppt 技能,精准服务职场新人。
2. 持续输出价值,强化存在感
将自身一技之长通过内容形式分享出去,吸引有需求的人群 —— 流量的本质是注意力,注意力背后则是潜在的消费需求。影响力的核心是 “利他”,通过为他人创造价值实现自我价值,这比盲目追逐 “爆款秘籍” 更可持续。
商业世界的规律往往是 “快就是慢,慢就是快”—— 看似缓慢的价值积累,实则是构建长期竞争力的最快路径。
世界上最难的差距,不是 “知道” 与 “不知道”,而是 “知道” 与 “做到”—— 两者之间隔着无数次的实践与迭代。
开始行动,你就超越了 50% 的观望者;用心执行,你就能领先 70% 的竞争者;坚持深耕,你终将成为那 10% 的领跑者。
与其纠结 “我要赚多少钱”,不如思考 “我能影响多少人”“能解决多大问题”。财富只是影响力的附属品,当你持续为他人创造价值,财富自然会主动向你靠拢。
在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影响力已成为最核心的资产之一。构建影响力的过程,本质上是将个人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的过程 —— 而这,正是财富创造的终极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