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香”的空灵香气还在莫高窟第323窟中流转,苏念唐却已抱着画板,蹲在洞窟角落,对着壁上飞天的飘带出神。画笔在指尖转了又转,她却迟迟没有落下——眼前的飞天,或反弹琵琶,或托举香盒,衣袂飘曳如流云,香云萦绕似轻纱,那种灵动奔放的美,让她生出一种强烈的冲动:要让这份美,不止停留在壁画上,更要融入香气中,让每个现代人都能亲手触摸、亲身感受。
“还在琢磨呢?”苏合香走过来,轻轻拍了拍女儿的肩膀,目光落在画板上——纸上已经勾勒出几尊飞天的雏形,只是旁边空白处,画了又擦的香薰草图,都显得有些拘谨,“是不是觉得,很难把壁画的美和香薰的实用性结合起来?”
苏念唐点点头,有些沮丧地放下画笔:“妈,您看这些飞天,多自由啊,好像下一秒就要从墙上飞下来。可我设计的香薰,不是太呆板,就是太花哨,怎么都找不到那种‘飘而不浮,雅而不孤’的感觉。”
萧策也走了过来,看着壁画笑道:“飞天的美,在于‘动’与‘静’的平衡——身姿是动的,飘带是动的,香云是动的,但那份圣洁从容,却是静的。或许,你可以从‘飘带’和‘香云’入手,让香薰本身,就成为一件能‘流动’的艺术品。”
“流动的艺术品……”苏念唐喃喃重复着,目光再次投向壁画。阳光透过采光窗,斜斜地洒在飞天的飘带上,光影流转间,竟真的像是飘带在随风摆动。她忽然眼睛一亮,抓起画笔,在纸上快速勾勒起来——香薰的主体,是一尊半卧的飞天,身姿舒展,飘带从肩头垂下,自然地卷曲成香薰的底座,而飞天托举的香盒,正是香薰的炉身,炉盖上,雕刻着一缕缕缠绕的香云,香云的缝隙,便是出香口。
“妈,萧叔叔,您看!”苏念唐把画板举到两人面前,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样一来,香薰的造型就是飞天的姿态,飘带是底座,香云是炉盖,点燃香料后,香气从香云缝隙中飘出,就像壁画里的飞天在散香一样!”
苏合香看着草图,眼中满是欣慰:“这个想法太好了!既保留了敦煌飞天的美学精髓,又兼顾了香薰的实用功能。而且,你还可以在材质上多下功夫,让香薰不仅能闻,能看,还能摸出质感。”
萧策也点头赞同:“敦煌壁画用色大胆又和谐,赭石、石青、石绿……这些矿物颜料的颜色,能不能也用在香薰上?让香薰本身,就像从壁画里拓印出来的一样。”
得到父母的鼓励,苏念唐立刻投入到细节设计中。她每天泡在洞窟里,仔细观察不同飞天的姿态、飘带的弧度、香云的纹理,甚至专门向敦煌研究院的画师请教,学习唐代壁画的线条勾勒技巧。她发现,壁画中的飞天飘带,看似飘逸,实则每一道褶皱都有规律,既符合人体工学,又充满艺术张力;而香云的画法,多用晕染,虚实结合,给人无限遐想。
为了让香薰的飘带既有飘逸感,又能稳固支撑炉身,苏念唐反复修改设计图,将飘带的弧度调整了几十次,还用硬卡纸做出模型,模拟不同角度下的受力情况。她还发现,飞天托举香盒的手势,手指弯曲的角度恰到好处,既能体现力量感,又不失柔美,于是便将这个手势精准地还原在香薰炉身与底座的衔接处。
在材质选择上,苏念唐最初想用电陶炉常见的陶瓷,但总觉得陶瓷质感过于厚重,缺少飞天的轻盈。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敦煌研究院的文物修复室,看到修复师用石膏复刻壁画残片,那种细腻、温润又略带通透的质感,让她眼前一亮。
“能不能用石膏做香薰的底座和炉身,再用矿物颜料上色?”苏念唐向修复师请教。
修复师笑着点头:“石膏可塑性强,干燥后质地轻盈,很适合做这种造型复杂的物件。而且用矿物颜料上色,能最大程度还原壁画的色彩,还能长久不褪色。不过,石膏怕潮,你得做好防水处理。”
苏念唐立刻买来石膏粉、矿物颜料和防水剂,在临时搭建的工作间里开始尝试。第一次调制石膏浆,水加少了,质地太硬,倒模时根本流不到模具的边角;水加太多了,石膏干燥后又会出现裂纹。反复试验了十几次,她才掌握了合适的配比。倒模、脱模、打磨、上色,每一个步骤都小心翼翼——打磨时,要顺着飘带的纹理,才能保证手感顺滑;上色时,要先用赭石色打底,再用石青、石绿晕染飘带和香云,最后用金色颜料勾勒细节,模拟壁画中贴金的效果。
第一个“飞天香薰”样品做好时,已是深夜。苏念唐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在桌上,点燃一撮“飞天香”,放入炉身。香气从香云缝隙中缓缓溢出,萦绕在飞天周围,光影下,石膏材质的飞天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衣袂飘带似在香雾中轻轻摆动,竟真有了几分壁画中飞天的神韵。
“太好看了!”苏合香和萧策闻讯赶来,看到香薰时,都忍不住赞叹。萧策伸手轻轻触摸飘带的纹理,手感细腻顺滑,没有一丝毛刺:“念唐,你把飞天的‘灵’和香薰的‘用’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这样的香薰,摆在桌上,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苏合香则注意到了色彩的细节:“这石青、石绿的颜色,和壁画上的几乎一模一样,而且金色勾勒的线条,既不张扬,又能凸显重点,很有盛唐的韵味。”
苏念唐看着自己的作品,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但她并没有满足,而是又设计了几个不同造型的“飞天香薰”——有的飞天手持莲花,莲花中心是出香口;有的飞天弹奏箜篌,琴弦的缝隙可以出香;还有的飞天结伴而行,香云缠绕在她们之间,形成一个圆形的香薰炉。
为了让“飞天香薰”更具实用性,苏念唐还对炉身进行了改良:炉身内部设置了可拆卸的香灰盘,方便清理;底座底部装有防滑垫,防止使用时滑动;香云出香口的大小也经过反复调试,确保香气能均匀散发,既不会太浓呛人,也不会太淡无味。
在敦煌的最后几天,苏念唐带着她的“飞天香薰”样品,参加了敦煌研究院组织的文化创意座谈会。当她把香薰摆放在桌上,点燃“飞天香”时,整个会议室都安静了下来。
“这香薰……太有敦煌特色了!”一位来自北京的文创设计师赞叹道,“它不是简单地把飞天图案印在香薰上,而是把飞天的造型、壁画的色彩、香文化的内涵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现代审美。”
敦煌研究院的副院长李博也对“飞天香薰”赞不绝口:“苏小姐的设计,为我们打开了敦煌文创开发的新思路。以前我们的文创产品,大多是壁画复制品、明信片之类,实用性不强。而‘飞天香薰’,既传播了敦煌文化,又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是真正有温度、有灵魂的文创产品。”
座谈会上,不少文创企业都向苏念唐表达了合作意向,希望能将“飞天香薰”投入量产。苏念唐却有自己的想法:“我希望‘飞天香薰’能保留手工制作的温度,每一件都由匠人精心打造,而不是大规模机器生产。这样,才能让每一位购买者都感受到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
返回北京后,苏念唐立刻着手推进“飞天香薰”的量产准备。她在“盛唐香文化博物馆”的传习基地,专门开辟了一个工作室,邀请了几位擅长手工制陶和彩绘的匠人,进行系统化培训——从石膏倒模、打磨,到矿物颜料调配、上色,每一个步骤都严格按照她的设计要求进行。
为了保证色彩的统一性,苏念唐还专门从敦煌购买了当地的矿物颜料,亲自指导匠人调配颜色:“石青要分三层上色,第一层淡一点,第二层深一点,第三层用最浓的颜色勾勒边缘,这样才能做出壁画中晕染的效果。”
在培训过程中,苏念唐还鼓励匠人发挥自己的创意:“飞天的姿态可以有细微的差别,飘带的褶皱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调整,只要不偏离整体的设计理念,每一件‘飞天香薰’都可以有自己的特色。”
三个月后,第一批“飞天香薰”正式出炉。这批香薰共有五种造型,每种造型限量制作一百件,每件都有唯一的编号和匠人签名。苏念唐还为每套香薰搭配了一小盒“飞天香”,并附上一本小册子,详细介绍了莫高窟飞天壁画的历史背景、“飞天香”的复原过程以及香薰的使用方法。
“飞天香薰”的首发仪式,设在“盛唐香文化博物馆”。消息一经发布,就吸引了大量文化爱好者和香道爱好者前来。开展当天,工作室被围得水泄不通,大家纷纷驻足欣赏这些精美的香薰,亲手点燃“飞天香”,感受香气与美学的完美融合。
“太惊艳了!”一位年轻女孩抱着刚买到的“反弹琵琶飞天香薰”,兴奋地说道,“我一直很喜欢敦煌飞天,但以前只能在画册上看。现在有了这个香薰,既能闻到这么清新的香气,又能把飞天‘请’回家,感觉敦煌文化离我越来越近了。”
一位资深香道爱好者则对“飞天香”和香薰的搭配赞不绝口:“‘飞天香’空灵飘逸,‘飞天香薰’灵动雅致,香气从香云缝隙中飘出,就像飞天在散香,这种体验太独特了。这不仅是一件香薰,更是一件能让人静下心来感受文化魅力的艺术品。”
首发仪式当天,五百件“飞天香薰”就被一抢而空。不少没有买到的顾客,纷纷在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上留言,希望能尽快推出第二批。还有一些企业和机构,也向苏念唐发来订单,希望能定制“飞天香薰”,作为文化礼品。
苏念唐没有急于扩大生产,而是根据顾客的反馈,对“飞天香薰”进行了细微的改进——增加了香薰的防水性能,延长了矿物颜料的保质期,还设计了小巧便携的旅行装,方便顾客随身携带。
第二批“飞天香薰”推出时,苏念唐还在博物馆举办了“飞天香韵”主题展,将“飞天香薰”与莫高窟壁画复制品、“飞天香”的原料标本一同展出。她还邀请了敦煌研究院的画师,现场演示飞天壁画的绘制技巧,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飞天香薰”的设计灵感来源。
主题展期间,一位来自日本的香道大师参观后,对“飞天香薰”赞不绝口:“敦煌文化是人类的瑰宝,香文化也是无国界的语言。‘飞天香薰’将两者完美结合,既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体现了现代设计的创新理念,是一件非常成功的文化作品。”
随着“飞天香薰”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它不仅成为“盛唐香文化博物馆”的爆款文创,还被选入“中国优秀文化创意产品名录”,在国内外多个文化交流活动中展出。苏念唐也常常带着“飞天香薰”,走进校园、社区,向大家讲述敦煌飞天与香文化的故事。
“很多人觉得传统文化离我们很远,其实不是的。”在一次校园分享会上,苏念唐向学生们展示着“飞天香薰”,“就像这尊香薰,它源于千年之前的敦煌壁画,却能融入我们现在的生活——读书时点燃它,香气能让我们静下心来;朋友聚会时点燃它,能增添温馨的氛围。传统文化不是尘封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可以通过创新,变得有温度、有生命力,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东西。”
分享会结束后,一位学生拿着自己画的飞天草图,走到苏念唐面前:“苏老师,我也想设计一款飞天文创产品,可以吗?”
苏念唐笑着点头,接过草图:“当然可以!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参与和创新。只要你热爱它、了解它,就能从中找到灵感,让它以新的形式,延续下去。”
回到家,苏念唐把学生的草图放在桌上,看着自己设计的“飞天香薰”,心中感慨万千。她想起在敦煌莫高窟,第一次看到飞天壁画时的震撼;想起反复修改设计图时的迷茫;想起第一批香薰出炉时的喜悦。这一路走来,她深深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模仿,而是要深入理解其内涵,用现代的视角和手法,赋予它新的生命力。
萧策看着她若有所思的样子,走过来递给她一杯温水:“在想什么?”
“我在想,”苏念唐捧着水杯,目光落在“飞天香薰”上,“以后,我还想设计更多以敦煌文化为灵感的香品——比如以藻井图案为灵感的香盘,以供养人服饰为灵感的香包,让更多人通过香气,了解敦煌,爱上敦煌。”
苏合香笑着走过来,握住女儿的手:“妈妈支持你。文化的传承,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作品,一点点传递下去。你的‘飞天香薰’,不仅是一件文创产品,更是一座桥梁,连接起了千年敦煌与现代生活,连接起了传统香文化与年轻一代。”
夜色渐浓,苏念唐点燃一尊“飞天香薰”,“飞天香”的空灵香气在房间里弥漫开来。光影下,飞天香薰的飘带似在轻轻摆动,仿佛从千年壁画中飞来,带着大漠的风沙气息,带着盛唐的繁华记忆,在现代的房间里,诉说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故事。苏念唐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灵感要去探索,她要让更多传统美学,通过香气,在当代绽放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