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传开后,各地书生都开始铆足了劲用功。
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秦篆,既要写得标准又要漂亮;白天背诵秦律,晚上挑灯练字,几乎成了读书人的日常。
自打科举的消息传开,不知多少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就等着在考场上大显身手呢!
科举的序幕很快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拉开了……
首场乡试如期举行,各地临时搭建的考场早已准备就绪。
拂晓时分,考场外就挤满了翘首以待的考生,待晨光微熹之时,方才有序入场。
作为开天辟地的首次科举,士子们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
粗略统计,各县均有数百人应试,以当时秦国七百余县计算,总考生竟达数十万之众!这还仅仅是科举初行,假以时日,随着识字之人日益增多,参考人数必将成倍增长。
须知其时大秦人口不过两千万之数,即便有了纸张普及,读书人仍是凤毛麟角,平均数十人中才得一二识字者。
如此看来,数十万考生已堪称盛况。
当然,其中亦不乏凑热闹之辈。
当嬴政闻知报考人数时,不禁龙颜大悦。
这昭示着天下士子对科举的认同,更意味着大秦文教日渐昌明。
此制既可网罗英才以抑贵族,更能收揽天下民心。
要知道文人笔墨之威不逊刀兵,若能得其归附,治国理政自然事半功倍。
治民心难于统疆域,盖因人心难测。
而科举恰似束缚士子之心的绳索,正中其要害,使其甘为所用。
………
旬日之后,乡试尘埃落定。
经严格筛选,约有十万俊杰脱颖而出,获得参加下一轮县试的资格。
优胜者将于一月后赴各县考场再决高下。
此后尚有郡试等着他们。
能跻身郡试者已属难得之才,即便止步于此无缘殿试,亦可谋得不错的前程。
科举之精髓,正在于量才录用,使野无遗贤。
经过半月休整,科举第二关——县试正式开考。
大秦七百余县,每县约有百余名考生应考。
虽然人数较前减少,但淘汰却更为严苛。
乡试的录取比例约为两成,十万考生中仅有一万余人能晋级郡试,淘汰率高达八成。
能够进入郡试的考生,无论后续能否通过殿试,都已算得上优秀人才,具备实际任用价值。
真正受人瞩目的,是那些有望进入下一轮考核的学子。
郡试选拔极为严格,最终能获得殿试资格的少之又少。
通过郡试的考生将赴咸阳参加最终考核。
由于人数众多,不可能全部进入皇宫,因此殿试分为两个阶段。
想要面见皇帝,必须通过一场大考。
这场大考会集中所有合格者进行统一测试,选拔出最优秀者入宫觐见,最后由始皇帝嬴政钦点本届科举状元。
虽然最终决定权在于嬴政,但了解科举流程的人都清楚,从乡试到殿试的过程中,大考才是最关键环节。
通过郡试者已是人才济济,而大考则是优中选优的选拔机制。
因是首届科举,各郡仅分配二十个名额。
大秦三十六郡总计七百二十人可赴咸阳参加大考,最终遴选出十位最杰出者参加殿试。
可以说,大考才是科举制度的精髓所在。
入选者可谓平步青云,即便未能进入前十也能获得优厚待遇。
而落选者虽不算失败,终究与成功失之交臂。
数十万考生中,最终能脱颖而出的不过十人。
先前的乡试、县试和郡试,本质上都是为大考和殿试做的铺垫。
若不能通过大考,连面见皇帝的机会都没有,更遑论获得重用。
因此,能否通过大考比殿试表现更为关键。
许多人都在思考:自己能否成为这十人之一?
乡试考官是地方官员,县试和郡试则由县令、郡守主持。
各地都有嬴政派遣的监督人员,防止徇私舞弊。
大考则由嬴政亲自担任主考官,负责考核运行及最终评定。
大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选拔殿试十人,更因其是一道决定性的门槛。
科举初创,体例尚不健全。
无论乡试、县试还是郡试,皆由地方官吏主理,各地郡县甚至握有评定考生等第之权。
虽郡试时嬴天衡遣监察使协同督办,然地方郡守等人若存心舞弊,仍有可乘之机。
如此情状下,各地科场难免鱼龙混杂——那些州县官吏必会不遗余力提携自家子弟。
更有甚者暗中鬻卖功名,私相授受。
此类积弊终究难以根绝,总有人能钻得空子。
而此番殿试恰如铁闸,可将侥幸者尽数阻隔。
试想那些官员既耗费心力为子弟铺路,岂会满足于区区郡试过关?若殿试能剔除滥竽充数之辈,其苦心经营便尽付东流。
这些官吏倒也并非愚钝,深知嬴天衡岂容此等行径?故而所荐子弟皆有实学,不过欲令其多得晋身之阶罢了。
倘若推举庸才,岂非自取灭亡?若嬴天衡察觉某生过往成绩存疑,必当彻查,甚或调阅其县试、郡试墨卷。
一旦坐实徇私舞弊,考生官吏皆难逃严惩。
若确有才学尚可转圜,若实属草包,则唯有一死!
纵观大秦,具此雷霆手段者寥寥。
更因错综的官场纠葛,多数人不愿行此开罪同僚之事。
然嬴天衡岂同凡俗?说诛九族便诛九族,任你如何挣扎皆属徒劳。
普天之下,唯他能力排众议主持公道——这本就是极招怨恨的差事。
可谁敢对嬴天衡心存怨怼?
事态发展果如所料。
殿试后嬴天衡察觉若干考生名实不符。
纵使祖坟青烟冲霄,这些人的才学也断不能跻身此列,其中必有蹊跷。
然嬴天衡亦承认彼等确具真才,只是按常理难达此境。
故此番未兴大狱,仅作惩处:彻查涉事者历次考绩,将排挤贤能者尽数抄没家产,包庇官吏皆夷三族;若情节较轻者,仅革除功名,准其下科再试。
遭受不公平对待的考生均获得了相应补偿。
此番严厉整治后,全国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科举是寒门学子唯一的晋升之途,若连这最后希望都被扼杀,他们将永无翻身之日。
所幸嬴天衡并未纵容此等行径。
该处决的处决,该革除的革除。
此举向天下昭示:只要勤学苦读,真才实学者必能获得应得功名!
部分秦国世族原以为即便东窗事发,嬴天衡也会网开一面,毕竟在他们眼中这不过是寻常小事。
然而嬴天衡毫不留情,若放任自流,科举制度终将形同虚设。
此例一开,日后谁都能干预科场公正!
正因这般铁腕手段,科举制度才真正赢得百姓信赖。
殿试圆满落幕,前十名才俊得以面见始皇帝嬴政。
通过御前考核后,三鼎甲虽被授予官职,但皆非要职。
嬴政深知这些学子虽有才识,却需积累治民经验。
故安排他们暂留咸阳历练,待其能胜任实务后,再外放治所。
其余进士亦获相应职位,待遇自然次于三甲。
本次科举可谓成效卓着。
炎黄学宫更培养出大量栋梁之材。
随着人才辈出,大秦国力必将日益强盛。
嬴天衡更创立任期制:官员三年一考,依政绩决定升降迁调。
如此既可防止地方势力坐大,又能杜绝结党营私。
幅员辽阔的大秦帝国,难以做到全面监察。
若长期主政一方,难免形成割据之势。
新制完美化解此隐患。
短短三年任期,仅够熟悉政务,根本无力培植私党。
况且调任他处后,原有关系网便成无用之功。
这般制度迫使官员只能专心政务,优异者自然晋升有望。
值此之际,嬴天衡决意挥师出征。
如今大秦坐拥雄兵二百万,兵精粮足。
首战矛头直指屡犯边境的匈奴!
匈奴人以游牧为生,居无定所,所有成年男子都能骑马作战。
更重要的是,他们战败后便迅速撤退,令人难以追击。
多年来,嬴天衡致力于培育优质战马,并成功研制出骑兵装备三大件,只待时机成熟便可挥师北上。
尽管匈奴近年屡遭打击,但每到寒冬仍会大举进犯,平时也不断骚扰边境。
嬴政一直怀有铲除匈奴之志,因暂停修筑长城,反而使匈奴侵扰愈发频繁。
面对其\"打不过就跑\"的战术,确实难以应对。
为此,嬴政与嬴天衡派遣人员详细测绘匈奴地形图,意图直捣腹地,彻底解决边患。
初春时节,残雪未消。
大秦百姓已开始清理道路积雪,整修农具,放牧牲畜。
突然,厚重的号角声划破晨空,田间劳作的民众纷纷抬头。
北方山脉间,连绵百里的烽火狼烟直冲天际。
这道自赵国时期就存在的警戒信号,已深深刻入大秦子民的记忆。
这是匈奴大规模入侵的标志!
边境百姓反应各异:有人紧握农具怒目而视;有人搂着孩子闭目祈祷;有人转身回家取出兵器;更有热血男儿拔刀长啸,誓要建功立业。
驻边将士迅速组织百姓撤离。
通往各城的道路上,扶老携幼的难民络绎不绝。
坚固的城墙、充足的粮草和守军,给了他们最后的希望。
家园可重建,生命不能重来。
然而偏远地区的百姓,此刻已来不及撤离。
众人四散躲避,有的背着干粮弓箭躲进深山,盼着战事平息;有的聚在附近寨堡,准备抗击匈奴进犯。
\"他娘的,这群该杀的畜生,没完没了...\"
\"可不是嘛!一到这时候,北边的蛮子就来犯边...\"
\"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啥时候才算完?\"
\"你们说朝廷啥时候能把匈奴彻底铲除?\"
有人忍不住发问。
如今百姓倒不愁温饱,饿不着肚子。
可年年匈奴来犯实在闹心。
不是打不过,实在是匈奴马快,又熟悉草原地形。
追进去反倒吃亏!
\"谁知道呢?眼下也没别的法子。
匈奴打不过朝廷,抢完就跑,从不敢堂堂正正对阵,否则早被灭了!\"
\"不过我看也快到头了。
咱们陛下和太子爷哪是肯吃亏的主?按兵不动这么久,八成在憋大招呢!\"
\"说得在理。
等着瞧吧,朝廷迟早要收拾这帮畜生...\"
......